在未来五十年中,世界上一切国家,不问其是今日的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人民中间都将发生较大规模的财富均等和财富分配。在本世纪最后的二十五年中,由于发达的工业国家生活水平下降,以及可提供的能源、财富的短缺,将使城市的类型可能发生根本改变,而至2024年时,城市类型必定会日臻完善。建筑学、建筑物外形和结构以及运输工具统统都会受到每人平均所得能源和财富的影响。生活水平的下降将是一种暂时现象,犹如某种“电休克疗法”,将使得对今天城市中很多浪费的型式进行重建和调整成为可能。
为使这样的一个世界看上去富有戏剧性,我将自己置身于廿一世纪之中。下面叙述的都是2024年的情况。那时我是86岁,却并不稀奇,因为平均寿命已从70岁上升到了卯岁。我女儿现年13岁,那时就将63岁。这个事实使我领悟到:时光的流逝更甚于自身年岁的添增。
我居住在一所相当宽敞的住宅内。沿区域干线两旁建造了许多新居民点,我的住宅就在其中一个居民点的第四十六层上面。我的住宅有一间中央大厅,即某种类型的用餐、休息和工作室。其周围某一个方向上,是幽僻的就寝之所,内有三、四间房间。其中一间现正关闭着,因为我妻子正在里面休息;另外两间开着,这都由按钮操纵:揿一下按钮就移动了隔墙,也增加了整个房间的空间。另一边上是温室、花园和日光浴室。我喜爱种花植草。现在正值冬季,整个花园就笼罩在一个可调节的透明圆顶内。按白昼温度和阳光亮度我稍加调节,就可以把从圆顶射入室内的光线减到恰如其分;再作一调节,我就可以把圆顶朝天空打开。我房间里的窗户与我年轻时代的大不一样。它们像眼球一样:窗户向外突出,当人们站在那儿时,180度角度内的景物尽收眼底。窗户具有亮度的控制,能够打开,也能关闭到只留百分之十的光线透入(两块透明的窗玻璃中间充填一种通过压力控制流动的稀薄液体,以此来达到亮度控制)。我不想令人厌烦地赘述种种器具和别的方便之处。大约2000年时,室内空气调节极其风行,每个人造空间乃至较大的市内公共场所全部拥有空气调节设备,而今,只有在令人感到不舒适的日子,我们才感觉得到气候的变化,并采用气候控制回复到那种舒服自如的平衡。鉴于空气已经洁净无尘,污染已被完全消除,人们便可更加放心地把住宅打开和到野外去露宿。现在的新居民点,本身拥有全部动力设备、废物污水循环处理设备,以及对少量残留废物污水进行压缩空气处理的装置。在邮件收发方面,还设置了传递大小包裹的自动气流输送系统。
我从阳台上向外眺望,可以看到居民点中的其他楼房。它们的形状非常像高山风景画中的山岗。由于距离相当远,使我不能看清那儿住宅里人们在干些什么。它们的外表像是一片由修栽精致的花园和阳台组成的优美斜坡,还有许多透明球体状窗户闪闪发光。这些“山岗”中间的峡谷地带,是公园和大干线支路贯穿其中的公共场所。
通向我住所的走道是一种透明的管道。每隔几百码就有—所便利中心——一爿小杂货店、几架干洗衣机等等。在某个方向上,我走上大约一百码光景,就到达了同昔日电梯相似的设备,只是这种设备没有按钮,也不必等候。别的有座位的小型运输工具正行驶在另外一条带有坡度的透明管道内。当我们靠站台停下,运输工具会自动把某乘客送出车外,而当我们人内坐下,它又自动地重新启动主动轴,在斜道上逐渐加速行进。我们按了一下“居民点各交通线之间联系”(如乘客能说明目的地所在),那么当我们 · 驶近目的地时,小汽车就转弯进入水平的道路,并与行驶在临近道路上的另一辆车子相联结。在它们齐头并进的时候,我们从这辆走进那辆,各就各位后,两辆车子就脱开了。我们现在乘坐的车子,马上又同由五、六节车厢组成的小型列车勾连起来。列车以中等速度驶过大型的市郊商店区,其四周是高大而透明的围墙,其中部分由各种房屋组成。我们的右边,在靠近山岗形房屋组成的围墙那头,是一座设有各类运动场地的公园。我们的左边,在靠近当地商店区的那头,是各种办公机构和自动化工业的工作区域。商店区形似一只倒盖的碗,周壁是阶梯形的,上下分四层,周围开设了很多店铺,最底层是公众娱乐场。商店区处处草木葱青,充满阳光。
我们的地方列车行驶在最高层周围,绕着弧形转弯。我们按了一下相应的按钮,我们的车厢就脱卸开来,并被推离。当这列车厢还在不停缓慢行驶时,我们就走出车厢,步上活动传送带。这儿有好几百人,有的在购买东西,有的在露天咖啡馆内就座(遗憾的是,这种习气几百年来也无甚改变)。而孩子们则在最底层的花园中游玩。正如我们想看到的,这儿见不到汽车,因为在过去五十年中人们已经完全改变了运输工具。周围只有居民点的列车安静地运行,迎送乘客,然后驶去同大干线和斜坡升降线道连结。
商店区的周壁呈梯形,整个样子呈马蹄形,紧靠其两边是高层住宅建筑物的悬臂过道。商店区的另外两边面向广阔的公园开着,所以从店铺可以饱览公园景色无余。商店区顶部是宏大而透明的一种圆拱形结构,由一些可绕轴转动的和可移动的圆盘组成。现正是冬令时节,这些圆盘处在打开的位置上,太阳光透过其间的透明球体状窗户源源不断照射进来。随着太阳1的迁移和季节的变更,圆盘也跟着转动,以减少屋顶的透光度。直至盛夏时节,中午烈日当空时,照进来的闪闪阳光好像透过了浓密的树荫,斑斑驳驳地洒落在下面店铺铺面。
建筑物并非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着。它随着每天时辰的迁移,随着季节的变更而变化的。由于建筑物的开启闭合和明亮幽暗的变化,使人感到所处的公共环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了。
为了去参观地区商业中心,我们必须离开这儿的居民点,开始一个可向人们提供2024年城市全貌的旅程。在居民点商店区的边缘,我们重新踏上活动传送带。它以每小时3—4公里的速度运行。现在,我们正在同型式与以前使用过的车子相似的小汽车平行前进。在运行中,我们搭上了小汽车。按一下相应的按钮:小汽车车速逐渐递增,达到每小时15公里或20公里,然后又与另外一辆车子自动连结。这辆车子与我们的那辆几乎一模一样,只是整个车身罩在一个塑料透明泡状体内,以及颜色不同。嘟嘟嘟信号声一直不停响着,我们从座位上起身,进入另一辆车子,此时信号声才停止。我们一坐下,滑门随即关上,两辆车子马上脱开。现在我们以大大加快的速度行进,我们发觉车子向着另一条线路驶去。我们的小汽车接上其他的小汽车,形成一列相当长的列车。我们行驶的速度差不多已达到每小时大约100公里或150公里。当我们离开自己居住的住宅区,就发现自己正驶近别的住宅区。每个住宅区大约占地500英亩,高度40层或50层不等,在景色美丽的大地上,它们组成了山岗形的结构。现在我们的列车正穿过农业区:耕耘的田地一直伸展到了住宅区,无人驾驶的自动化机械正在田里工作。行驶了10~15分钟之后,我们在地平线上看到一片比我们经过的住宅区还大的东西。我们还未搞清是什么,小汽车就已自动从主体列车上脱卸出来,驶入支道,车速很快减慢了。
几分钟之后,一辆形状与前不久我们在住宅区乘过的车子相似的小汽车,接上了我们的车子。嘟嘟嘟的声响向我们发出换车的信号,两辆车子又一次脱开。于是,我们新换上的车子驶进了一个大空间——这个空间的四周都是建筑物,里面充满自然光,约有20层到30层高。靠它两边的是一幢有坡度的建筑物,作办公用房,光亮透明。人们可以看到各个层面上的各种业务活动,而沟通各层的是带有坡度的管道,里面行驶着相似于我们在居民区使用过的小型运输工具。在较低的第五层或第六层,像是一个广大无边的商场——面积达几十万平方英尺(也许是一百万平方英尺),上面是设有商店的拱顶走道、百货公司、影剧院和其他娱乐场、拍卖场、露天水果蔬菜市场等。那儿到处都可见到成千上万的人。靠我们左边的,看上去像是一些工业建筑物,在较下面的几层中,可以看到区域间繁忙的装运工作。就是在这儿,向朝南的宽大隔缝望去,我们也还是看得到毗邻这个商业中心边缘的公园和耕耘的土地。这个中心占地200英亩左右。它不仅是一个商业中心,而且还有几家旅馆、某种新试验的住宅、某种工厂和二千万平方英尺的办公场所。这是过去30年中在此地区所建几所此类商业中心的一个典型。有一个靠近飞机场,还有其他几个设在区域干线的两旁。在具备了优良而又比较易于掌握的设备以后,原来集中于老城中心区的许多商业活动也都转到这里开张。
只是在最近几年,财富变得充裕起来,才戏剧性地对这些较老的城市中心区进行彻底维修和重建。现在,这些老城中心区已经恢复了昔日的作用,而成了该地区主要的和最重要的中心区。然而,鉴于在七十年代我们总认为主要城市商业区周围必是包含有较小的郊区,而现在的区域城市,由于交通干线的开辟,它容纳了许多中心区,每个中心区各具特点和专门化,与重要的机械制造厂、教育机构、大学和医院都有关联,并与周围的新住宅区也有联系。
我愿意居住在一个新的多层建筑住宅区内,而其他许多人却宁愿住在离新中心区距离非常远的、离区域干线也较远的广阔农村。沿区域干线的每个重要车站上,人们可以随意搭乘为补自动化运输系统不足而配备的个人汽车。在人们下车的时候,用力按一下“私人汽车”的按钮,那辆小汽车就会打弯开进贮藏这些运输工具的停车场。略述这种运输工具的历史也许是有益的。这种私人车子有两个、四个、六个和八个座位等大小不同的型式,都不属私人所有。它们是用电力作为动力的一种公共设备,使用它同使用自动收费公用电话一样方便。在地区中心区,这样的车子人们到处都可以大量找到;而在遍布都市化区域的成千个调配站,数量就较少些。
在八十年代,由于停车费用昂贵,由于能源危机促使燃料价格上涨,许多人宁愿不再使用在七十年代甚为普遍的私人汽车。随着大规模干线的建成,人们发觉只有偶然时才需用私人小汽车,因为人们利用自动化运输系统去上班,或来往于城市中心区,较之使用私人汽车方便得多,快得多,便宜得多,也轻松得多。但是,对于去乡村旅行,对于那些喜欢居住郊外的人,私人小汽车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构成具有最大机动性的完整交通网络的一个基本成分。故而,在九十年代后期,私人协会开始涌现每个协会会员都有权在必要时去使用小汽车。一个自动化记账系统会依旅程的长短和花费时间的多少列出账单。会员们在任何特定地点可以搭乘到协会的汽车,在任何地方又可以停放车子,以备别的会员之用。在九十年代后期,北美大陆的所有这些协会都合并起来了。这种旧时出租汽车公司的派生组织,合成了独一无二的公共垄断企业。凡十六岁以上的居民都有权使用私人汽车系统。现在,让我们从停放在中心区的这些小汽车中挑出一辆来。
我们在中心区较低层的汽车调度站乘上一辆四个座位的小汽车。不知不觉,我们已驶上了一条老式公路。它的不同处是:一条几乎不显眼的线嵌在路面上,一系列小间距的标杆提供照明和防止相撞的控制系统(通过雷达导向系统会自动使每部发生故障的车子停止使用)。我们正以至少每小时达100公里的速度飞掠过田地和森林。
经过15分钟或20分钟的旅行,我们到达了一个居民区。在景色宜人的大地上,分布着许多住宅。其中有的住宅若与1970年型住宅相比,看上去的确奇特。我们白费气力去寻找砖头、木头或别的这类建筑材料。建筑物的外表有雕刻装饰,建筑物看上去是用一种光滑的合成材料构成的。它们仍像过去旧式房子那样分散在大地上,四周绿树环抱,还有游泳池和其他休憩享受之处。一些较小型的房子聚集于湖泊之滨,看上去像是乡间公馆或度周末的别墅。另一些比较高大的房子显然是人们常住的主要住宅。
我们驱车向右拐弯,驶入一条乡村小路,开进一条在树林之中蜿蜒曲折的私人小道,然后登上一条通往山上房¥的私人车道。我们的这位房东是位老朋友,以往总是坚持认为自己反对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至今仍未改变此种看法,故而宁愿居住在这儿城外。从山上房子的阳台上举目眺望,景色相当壮观。眼前掩映于树木花草丛中的,是占地相当大的一幢幢独立房屋。更远的是农业区域,似乎把我们和干线两旁山岗式多层结构的居民点相隔开来。那是个晴朗的天气,最近的建筑物大约也在3公里之外,但还是能看得一清二楚。它的高度约为四十层,阳台一级级地向着景色美丽的农田下降。从大楼间宽大的空隙中,我们还依稀可见邻近的中心区。
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有坡度的管道中运行的交通工具和在邻近区域边缘行驶着的高速列车,正在开往附近的或更远的地方。夹在这里和附近居民点中间的,大多是七十年代郊区杂乱无章的东西。这些小房子零乱地散布在城市周围,人口居住密度不高,但占了大片农田和空间,它在八十年代还继续存在。但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将出现许多大规模发展的新建筑、许多城镇中的新城镇以及许多城镇之外的新城镇。这种情况是针对那种在七十年代业已完全淘汰的只对建筑设计小修小改的方式而产生的。当城市中心区显示出不能维持下去的时候(城市内尚有大块空地可利用的情况除外,但这种情况是罕见的),新发展的建筑物在七十年代时就在城市中心区外面开始出现。所以,经过了廿五年郊区杂乱无章的蔓延之后,在以后的廿五年中,高度集中和充分规划的新居民点,在现有城市外围发展了起来。商业也转移到这些新中心区。但新居民点之间的依赖关系,还继续要求其间有非常方便而又快速的运输工具和方式。其结果是在八十年代末,政府决定创立一个包罗一切的全国运输管理局。它的作用是在地区或分区范围内规划、设计和建设联合运输,并使之把各个居民点间的种种小规模运输全部联系起来。
建设四通八达的区域性运输系统的建议,是在区域城市这个观念之上形成的。这种运输系统的范围为系统本身所规定,是根据线性系统设计的,一般伸展300公里到400公里。在区域城市中,运用这种运输系统,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就可从一个地方到达其他任何地方。
保证最起码居住条件的这个概念,也是在八十年代才最后形成的。确定较合适环境标准以及每个人员享受这些标准的法律保证,造成了前所未闻的住房需求量。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所发生的住房建设的人为减慢,使大部分居民降低了环境标准和生活标准,其结果酿成了对新住房建设特别强烈的要求。由于筹划地下的和地面建筑涉及到大笔公共开支,因此到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区域性垄断组织,以规划和建设新的居民点。在整个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初,老城中心区现存的建筑物和设备非常紧张,致使大部分扩建工作只得在作为老城中心区自然延伸的新居民点中进行,区域干线又将它们统统连在一起。到九十年代后期,波士顿——华盛顿通道的交通,完全由区域干线承担,再到廿一世纪最初几年,旧金山——洛杉矶沿海交通系统也业已完成。几十座拥有三万到廿五万人口的新居民点坐落在这些干线的两旁。
直至最近,即计一世纪头二十个年头,待区域干线两旁几百座新居民点建成之后,我们才把注意力转移到对大城市老的中心区进行有条有理的重建工作中去。故而,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才开始对诸如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蒙特利尔和多伦多等城市的老中心区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的拆除和摧毁。与此同时,重建与区域中心区相仿的新型立体建筑也破土动工。目睹纽约市著名的公园大街上泛美大楼和利弗兄弟大楼一层一层地倒塌,其景堪称奇观。
随着新规划居民点的出现,围绕这些居民点而出现的郊区低居住密度的胡乱建筑,夺走了再扩建的空余之地。直到九十年代后期,通过了《公共管理土地法令》和征用土地为公共财产的规定之后,对郊区进行大规模清理才有可能。
在本世纪末,郊区成千上万的小屋子被拆除了,土地也重新供农业使用,或留作公众空旷区。只有在距区域干线相当距离的一定范围内,才可让私人房屋占据土地。这样的安排,看来是符合人们需要的。尽管有些人宁愿长期居住于城外:然而对消遣娱乐用的第二住所,几乎所有的人都寄托着希望。一般的模式是:一所房屋为五、六户家庭所有,轮流使用。即便是这样的规划看来也非众望所归,因为出国旅游已成为很平常的事,长长的假期和短的工作周使许多家庭有可能在国外度过漫长的休假。
[本文摘译自SR/World 1974年1卷25期。高健民译]
————————
*莫希·萨德迪是出生于以色列的建筑家,因设计了1967年世界博览会展览大厅而负盛名。目前住在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