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的建筑学,已经写过不少文章了,我们足以清楚地想象2000年时人们居住、从事体育活动、吃饭、娱乐消遣和休息的那些建筑物的概貌。但是工作的地方呢?说真的,对未来工厂概貌的描绘是十分模糊的。建筑学家对这个题目的预测,实在太少。难道在宏伟建设中所出现的新思想、新解决方法能不波及到工业企业——这个二十世纪工业文明的中心吗?

请注意一下,过去工厂的建筑群总不太大——生产大楼、仓库、设计所、实验楼、行政楼、车库和食堂,这就是一切。而这些建筑物通常都是些平房,有的是一、两层楼。宽阔的大院被高高的围墙围起,只有一个进出口。围墙外很近很近的地方,又是另一些工厂。隔壁的工厂完全是另一种类型的工厂,其四周的围墙同样如此,只是在每个“拥有主权的”土地上,建筑物的布局各不相同。这里,就像儿童玩积木一样,有着无数的式样。这大都是因旧有建筑的格局而形成,倒很少是由于某个人的嗜好。

很久以来,在工厂大院里遵循着一条古老的“庄园”原则;但是现在,在目前城市地皮严重缺乏、地价昂贵的情况下,这个原则难道能使我们满意吗?譬如在莫斯科,规划作为工业建设的地段过不了几年将被全部利用,尔后怎么办呢?新的企业建造在哪里呢?即使其数量不大,也不能忘记,随着时间的变迁,总有些地方需要改造,有的需要建设新的车间和设计所,有些需要扩建仓库。

中央工业建筑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即新工业项目的建设不像过去那样分散进行,而是集中在一些完整的地段,就像建筑学家所说的那样,叫做“联合容积”。根据“联合容积”提出者的意图,它将是一个由一般建筑和高层建筑组成的宽阔的多层(包括地下部分)综合体。

地面上的几层使人联想到多层的夹心面包。每层的高度为12米。一般来说,这个高度已足够安装大型工厂设备的需要,但通常不需要这么高的屋顶。同时,这一层里又可分为高度相同或不同的两、三个楼层。集中几个层数相同的工程,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其内部结构,这样就可得到一个既宽阔又具备舒适工作环境的建筑群——房间有大有小,屋顶有高有低,有的地方可以混合使用,有的地方则单独隔开。于是,就在这样一个纵横数百米的巨大综合体里,可以一下子容纳几个企业。

相同类型企业在同一块屋顶下——在相互间隔开的建筑物里——的联合,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呢?要知道,联合生产的方便与否,不仅依据工艺共同性的原则,还根据一个合作的原则。这里又要提到综合体——“联合容积”。整个问题在于如何保证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上方便而独立的交通联系,解决了这个问题,将可以使各企业的联合大大不同于现在所采用的形式。

当综合体一层一层向上建造时,上面一层的面积总比下面的一层要小些。这样,在边缘所形成的露台上就建造一条通道,汽车可以沿着这条路无阻地从外部绕过这一层,顺着坡道开到地面。垂直方向的联系,在建筑物内部进行。建筑师们在穿透各层的交通竖井旁装置了楼梯以及直斜式和螺旋式坡道,可以走人,也可以开汽车。笨重货物通过垂直的运输电梯或传送装置运送。

各层内部也有宽阔的通道,它们将工业区划分为几个区段,有效地保证了各企业间的独立,使每一处所都有一个独立的出入口。这样,每层就都有可靠的水平方向的交通联系。

层与层之间配置有技术楼层,高度为3—4米左右,供铺设水平运输线及气、水管之用。夏天,技术楼层与垂直的竖井一起,保证整个巨大建筑物自然通风;冬天,可用湿温调节器制造人工气候。强烈的荧光灯,将整个车间照耀得如同白昼。

最上面一层的楼顶上,建筑者将造起几座现代化大厦。大厦的上面几层,舒适地分布着科研所,下面几层是会议室、教室、俱乐部、咖啡馆和食堂。但是,整个多层综合体屋顶的绝大部分,基本上是空着的,狹窄的通道从边缘上绕过,以保证服务业的交通。那宽阔的空地上,覆盖着一片草坪和花坛,绿荫苍翠。这样,工业区绿化总面积将增加45倍。这儿风景秀丽,下班后或饭间休息时,在长椅上坐一坐,真是个休憩的好地方。

除开这些所说的土地面积上的好处以外,这些相互毗连的企业,还将得到很多组织工作方面的优越性。原先那些小型的各种辅助配套部门,现在都联合在一起,所有的生产都将集中供应能源、热能、煤气、水、燃料以及润滑油料。麻烦的能源工程、排水设施、水、煤气和热能的供应,均集中在一个工程区段里。企业的领导,永远从那些维修、交通、仓库业务以及净化、废品处理和利用等方面解放出来。还有重要的一点是,集中在一个区段后,净化设施的总负荷减少了,因为一种生产的废物将成为另一种生产的原料。

企业的合作不仅相宜,也很经济。非生产占地面积减少了,运输消耗也降低了。由于联合,缩减了过去各计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图书管理、医务、炊事、消防以及门卫人员也减少了。工业区的管理人员也将不需要很多。

这种集中建设还有一个优越性,它与我国工业目前所特别迫切的企业扩建和改造相关联。在所有的大城市里,要新建房屋确实没有空地。因为从历史上说,工业总是自然铺开的,没有统一计划,企业总是因陋就简地在“自己的”土地上逐渐形成的。

现在我们来说一说,一般占地为数公顷的某个汽车运输公司,可以将其机器完整无损地临时搬到一旁,在腾出来的这块空地上,建筑者们先砌造多层综合体的第一期工程。就在这一块土地上,可利用的面积将比原先要多好几倍。所以,综合体建成后,不仅可以安置原先的“老主人”——汽车场,而且还可以安置几家邻近的企业和组织——几家重工和轻工工厂、出版社、仓库。用此种方式腾出空地后,再进行第二期工程。类似的调度方式,不仅可以使单个企业的改建工作有计划地进行,而且也适用于整个工业区的改建。这种改建马上就能实施,即使是现在就可以着手进行。

建设的组织工作本身,将有着重要的改变,行政组织正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正在建设“联合容积”各企业的厂长们,将永远失去在自己工厂的“领地上”主宰建筑命运的作用。他们就像多户合作住宅的各位股东一样,其财产——物质的和财政的——都联合在一起,集中在一起。建筑的领导权集中在一个人手里。正如规定的那样,由建筑师签字的权威设计本身,已经不取决于这个或那个定货人的兴趣和可能改变的意见,也不取决于某个偶然的奇怪念头。

中央工业建筑研究院的两位建筑师В. Баранов和И. Бурмистров已经为莫斯科工业区两处新建和改建的多层综合体提出了设计意见。一处位于奥戈罗德大道地段的布特尔庄园。这儿水位很高,所以综合体并不很深。在这个两层的综合体中,将安置几家机器制造厂的车间和一些辅助工程、出版社、硬纸板制品厂和织袜厂以及“牛奶”联合企业的一些辅助车间,共23项设施。其中的一部分:研究所、设计所、试验生产厂、社会中心和会议厅,将分布在综合体的上层。

需要日光照明和有繁忙交通联系的企业,被安置在各层的边缘(外围)部分。辅助的服务行业、仓库以及工作人员很少的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企业,放在各层的中间部分。有趣的是,整个布局——生产处所的有用面积、大小和配置、邻居、出入口——与各企业及其设计机构很容易协调一致。由建筑师们所提供的面积,大大超过了综合体未来主人所要求的,但这并不起重要的作用。然而,建筑师却仍然贮备了那么多的备用土地!

另一个工业区段位于交通干线区内。这里土质干燥,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综合体的第一层深入地下15米,上面是第二层;然后是第三层、夹层;再上面是几座高层建筑。城市的街道在第一层的顶上通过,汽车从这里沿旋式坡道一直向上;宽阔的传送电梯向上或向下,很快地把人们送到工作地点。像第一座综合体一样,这里将安置20个左右的更大型的企业。

譬如,在一个塔式起重机修理厂里,大约有一千五百人,起重机的安装和拆卸需要有很大的场地,还需要有宽敞的机械、焊接和喷漆车间。这个工厂设在第一层的顶楼,下面是商业仓库、杂货部和宽敞的水果蔬菜供应站。

水果蔬菜供应站,将全部实行自动化。水果和蔬菜由铁路用专用车皮运到月台上,在恒温下卸货,再将它们小心翼翼地送到地下一层,補在地板上,采用特殊的无氧贮藏。这样能长期保持鲜美清香的口味和营养价值,就像刚采摘下来的一样。

现在可以将这种新奇的设计意见与传统的建筑方式来一个比较:首先是建设的基本投资减少了。乍看上去,这很难使人相信。好像正相反,投资应该是增加了。为了使多层建筑能承受大量的静力学和动力学负荷(要知道,上面安装着各种立式车床或镗床),设计者力求增加支撑柱的数量。近一米厚的沉重的层间隔顶由特殊结构的板块砌成。这很清楚,因为基础顶板的负荷可以达到5吨/平方米,而一般情况下,顶板负荷不超过1-1.5吨/平方米。这样,顶板的造价就提高了。-

然而,所有这些确实不算小的附加消耗,却得到了补偿。譬如:外围建筑墙的周长缩短了1/2到2/3,水管长度缩短了七分之五,排水管道减少五分之三,电缆缩短25%,大大缩减了暖气管道和暖气装置本身建设的费用。况且,在过去的“庄园”式建筑原则下,数十家工厂的绿化、公共设施以及高高的围墙又要耗费多少价值!

而现在最主要的是,在两种情况下,城市土地将节约80%,也就是说,平均每五个企业的占地面积与过去的一个企业相等。很明显,这就是新建筑方法在实践中的试验为什么能发展如此之快的原因。

当然,建筑师们的思想并不是停滞不前的。今天,他们正考虑将自己的综合体向其它大城市推广。还不仅是大城市,就连那些中小城市乃至于村庄,只要有计划在将来发展大工业的话,在这些城市的外围建筑综合体也是合适的。

就以北方为例吧。长年冰冻造成的土地膨胀威胁着建筑,不打地基总是不行,即使按目前标准不算大的一座小房子,也总是要用许多木桩打进地下深处。那么一下子采用综合体的建筑以代替很多小房子不是更好吗?因为在这里,不仅是工业需要综合体建筑,为了使当地居民在“工作地点”能有一个比较安全可靠的温暖住宅,也都应该采用综合体的方式。过去乘几个小时的车子——经常是在极夜,穿着皮袄和毡靴,顶着严寒——去上班,现在只要沿着连结综合体的住宅区和生产部分的技术楼层,轻装步行几分钟。这样,交通联系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目前极北地区十分尖锐的劳动力问题也得到了缓和。

这同样适用于“极”南地区。因为这种深入地下而建筑的宽阔综合体,不仅能防御冰冻严寒,而且能遮避骄阳酷暑。

4.10

[本文选自Texнuкα uHαyкα1978年2期22~25页。叶玉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