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发达国家的技术
工业发达国家提供给落后国家的生产设备及其相应的生产率,并非根据被援助国家的实际需要而定,问题就由此产生。因为:
1. 发达国家的技术一般是投资高、劳动力省、配套性强、要求准确的操作和一系列辅助设备系统以及需要大宗销售市场。
2. 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资金贫乏,要求经济的生产方法。他们几乎没有熟练的劳动力,只需要适用于当地现有的人力和原料进行制造、操作和维修的技术设备。大部分市场都很小,只需灵活性较强的生产单位。于是,出现下面的情况是不足为奇的:
越来越觉察到:工业发达国家的技术一般不能适合落后国家的需要,更不能作为其发展途径。
然而,与以往一样,目前发展中国家几乎仍旧在追求这种技术。工业发达国家的高价技术,不同程度地迫使发展中国家:根据发达国家要求出口合乎规格的优质产品;进口大规模生产所必需的标准化设备。这种技术对本国文化的影响并不亚于旅游业。援助国一方的资金与技术援助项目,也是高价技术转让的重要因素。按照工业国家标准设计的、并配备高级专业人员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也具备同等的作用。高价的技术属于基建范畴,即:公路建造,建筑设计,能量供应以及保健,水电等供应设施。
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迄今尚禾得到较适合需要的技术情报。
由于情报不通,落后国家往往作出错误的决策,以致造成经济破产。下例描绘了高价技术对工农业发展所起的支配性作用:
一个生产砖瓦的制陶工场,曾进口手工操作的压砖机,与当地小型机械制造业相结合,就地生产辅助冲压机。小型铸造厂利用废铁浇模,在车床和钻床上加工后得到的所需砖模。同时采用当地粘土制坯,经土制耐火砖回转窑熔烧制成瓷砖。这样的引进方式促进了一系列有关工业部门和销售部门的生产。即:铸造厂,耐火砖厂和机械制造厂以及其他一些工厂也均有所收益,同时提供了就业机会。
一旦人们决定建立一个现代化大型陶瓷工厂,以全自动的压模机和回转窑来代替这种手工操作的陶瓷工场时,可以觉察到一种倍增效应。引进的设备要求特种钢材和熟练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求含氧化铝成分较高的贵重原料,更重要的也不是原先的那种技术知识——这些条件当地皆不具备,并且近期内也不可能解决,因此当然只得全部依赖进口。然而由于机器操作不当,废品率上升,消费者最后得到的反而是质次价贵的产品。最后结果是:陶瓷工场和有关工业部门的就业率和生产率均有所下降。
某一国家购买了两台塑料注塑机,价值10万美元。四十个工人开三班,每年可生产150万双塑料拖鞋和塑料鞋。这类鞋牢度好,经久耐穿,与国内生产的同价皮鞋相比,能更受消费者的欢迎。但引进塑料注塑机后,使5000个手工鞋匠失业,当地皮革市场及其配件市场大幅度受到限制,并导致失业增加和收入减少。
农业技术的决策,往往是取决于使用完善的、优越的、节省劳动力的设备——通常是针对现有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即个体农民与价格低廉的农具制造者而言。
发展中国家受投资高的技术主宰的消极作用至今仍不可忽视。
尽管社会总产值可能增加,但就业反而相应减少,大批工厂企业迁入城市造成工业布局不合理,产品并非大多数贫民所需,乡村游民大批拥入城市后使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长,造成城市畸形发展,失业、停职现象急趋上升,农村或非农村几乎都找不到工作。投资高的技术无法解决就业问题、反而排挤传统手工业,破坏了现有就业状况。由此产生了关键性问题:应该运用怎样的技术?怎样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使之利用这些技术能达到自力更生?
二、适用于落后国家的技术
E. F. Schumacher先生在拟定“中等技术”草案时(参见UMSCHAU,1976年第12期,第368页;1976年第24期,第786页)早就指出过,正确选择技术对发展经济起着特殊作用。这个论断的核心是:对于工业高度发展国家的投资高的技术,在生产企业中安置一个工人需1万余美元,这完全不适用于落后国家,尤其是农业根据这些国家的实际情况,一定要发现和发展一种新的技术;换言之,他们需要一种介于镰刀和联合收割机之间的技术,即小型化、简易、价格便宜,并能与当地的人力和物力相协调,在尽量不依赖外援的条件下能仿造。
Schumacher先生概括地提出了下述论点:
第一,世界范围的贫穷主要集中在落后国家的农村地区、那里目前尚得不到实际援助和发展。
第二,如果对落后国家不提供技术援助促使其自力更生发展,又不支持他们技术引进的话,则这些国家的广大农村将继续与世隔绝,失业更日趋严重,农村人口依然不断流入城市。
第三,援助国家及其机构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符合实际需要且行之有效的技术尚缺乏认识。
上述论断已注意到以往援助的根本缺点,即任何人也不了解:怎样开展生产?怎样着手进行节约资金和劳动力?怎样充分利用当地现有原材料?于是中等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大意义就此得到公认。今后的援助方针与措施,必须符合下列原则,需作更本质的改变:不应把落后国当作富国来对待,而要对他们进行切合实际的援助。举例如下:
如何能改进当地的技术?中等技术发展集团的蓄水库是一个范例:人们在利用软质聚乙烯薄膜、泥浆或粘土以及黄沙、水泥的同时,是如何进一步发扬传统技术的呢?人们对4.5立方米至3500立方米的水库进行调查发现,支出费用的90%是劳动力;其余10%是材料费。如果大多数人能掌握技术,则这是一个劳动创造财富的极好例证。
印度研制了以石灰石、碎砖瓦为主,掺入其他就地原料制造水泥的方法。农村几乎所有的建筑施工都采用这类灰浆。研制工作继续在进行,但已可以证实,这种代用方案价格便宜,又能小规模生产。
过去15年中,印度坚持不断发展小型糖厂。目前,这类小型企业完全能与大企业相竞争。小厂投资按每个劳动力计算为一个普通糖厂的十分之一。这些小型糖厂产量占印度糖产量的10%以上。
现代化的波特兰水泥厂(回转窑式焙烧炉)每天产量为1200至2000吨。若日产量为150吨的竖式焙烧炉同时进行生产,则日产量要设法减少20至30吨。这些小设备耗能费用少,采用廉价石油。小厂产品成本费用相应也较低。
小型型材冷弯机的价格,是一般工业机械价格的百分之一。建造一个小型铸铁翻砂作,可少花资金100英镑,并可以木炭代替焦炭和石油作燃料。菲律宾引进香蕉包装技术后,效率高三倍,产品质量好。
另外再举一个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一个农场发展电动泵生产的类似例子:靠近三角洲地区的农场,全都拥有以小型发动机为动力的宽身平底船,作为河上运输和港口交通之用。其中有一个农场发现:如果旋转螺旋桨连动主轴接上一根管子就可以抽水,其效率高于普通抽水泵,并能把水抽至1.50米的高度。其结果使大部分地区的产量翻一番,既有利于安置劳动力,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以畜力耕作代替人力耕作,这是技术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某些国家把畜力耕作视为一种革新。乌干达的一份调查材料中指出:70%以上农民自使用畜力牵引的农具后,产量和收入均有显著提高。进一步的措施是,发展简单的机械化农具,例如机引犁。这种机引犁在本国制造,价格能便宜一半。
众所周知,需要是发明之母:人们利用废油桶锻铁。某些地方把油桶制成活动的烧炭炉用来烧炭,使无用的灌木变成有用的木炭。肯尼亚利用这种烧炭炉开发森林和荒地,从而得到许多木炭可作家用燃料或出卖,得益匪浅。同时这样也保护了树木,否则大批树木将被烧成木炭。
三、弥补技术差价
上述一些例子已足以说明,廉价技术已广泛和有效地得到了应用,同时也展示了它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根据发展中国家不仅要供应城市,而且又要供应乡村的这种特点,必须设法配备二至三种不同程度的技术。详见表1:
由此可以认为,每年收入为1500英镑的比大部分每年收入仅为250英镑者所需的支助要少。每年收入为75英镑的当然所需支助也最多。所谓廉价技术意味着,一个每年收入仅为75英镑的家庭根本不需要昂贵的贷款。表2表明,进口一台最便宜的机器费用,为一个贫农家庭五年的收入。为适应本国情况,国内必须制造成本低的产品。目前一辆国产牛车要比乡里土法制造的贵一倍。国产手推车贵三倍。可见技术差价很大,必须弥补。
目前迫切需要旨在节省资金的新技术
为了保障落后国家人民的收入,和使家庭、乡村集体、区域能自产自足,解决生产率是唯一的途径。大城市要继续生产区域经济无能力生产的产品。
中国、以色列和坦桑尼亚的经验充分证明:不具备相当的技术知识,既不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也不能提高收入。以色列的集体农庄和中国的人民公社是分散经营和自力更生的典范。坦桑尼亚乌加阿玛乡村也达到了相仿的目标。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不论在以色列集体农庄还是在中国人民公社要引进切合实际的技术困难尚不少。也许有人会问:坦桑尼亚或另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否真正得到小技术起大作用的知识,这还有待于争论。缺少知识固然不是阻碍一个国家发展的唯一因素,但因此却寸步难行。
必须提供科学知识及弥补技术的资金
为了担负起这一任务——准备提供科学知识、实际调查资料和进行开拓工作并推广这些成果,早在十年前就已成立了中等技术发展集团。我们的经验以及其他国家有关研究机构均指出:为了弥补技术差价,关键确实在于知识。人们必须利用知识。
另一方面,人们不可低估知识转让的困难性:早在四、五十年前,非洲热带干旱国家有许多研究机构进行了有关农业方面的调研,极大部分是由移居当地的科学家进行的。这些调查成果,在理论上对小农经济可能是极有用处的,但是实际上却只有很少一部分对非洲农民的劳动和生活有所影响。过去人们曾把这些不全面的调查记录下来,但这种成果不能顺利地向农民推广,如今人们才认识到其原因就在于它远远不符合客观实际。
基于技术、经济或社会方面的原因,这些技术无法推广使用,实际在许多场合也是无法付诸实施的。
在非洲干旱地区进行农业调查,首先应了解调查成果是推广到什么社会体制中去的。这也就意味着,必须了解和掌握其薄弱环节,例如多种谷物在当地生产是受到限制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了解这些因素与社会、经济和农民家庭情况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援助和发展的新方针
最后尚须指出,从发达国家得到较多的援助和较多的资金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迄今那些千篇一律的技术,只不过是毫无用处的药方。技术援助必须达到质的变化。确定技术援助方案时应着重于使发展中国家今后能自力更生。
由于缺乏基础,所以不是每一个工业发达国家都成立一个类似英国的中等技术发展集团,美国的VITA,加拿大的Brace研究所和Eindhoven大学的TOOL。援助国应首先建立这类具有相应技术知识的中心。然而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应进一步发展和加强本国的知识中心,它在菲律宾、埃塞俄比亚以及坦桑尼亚等到处都有。设想发展规划时,最初阶段就应涉及这类中心,以便能确保选择技术方案和制定决策。
向工业国大量提供原材料的国家逐渐认识到:如原料不经加工就出口,会有损于他们自身的利益。如果原料在本国精加工,则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故应该和希望他们更多地利用本国原料,使自己受益。
农村地区将仍是城市的穷邻居,如果该地区没有新的求业和服务机会的话,生活水平将会继续下降。为了促使农村地区工业化,并保持国家布局平衡,必须彻底扭转当时占优势的各种力量。分散的和较小的生产集体,能解决大部分人的求业问题,地方和国家的自力更生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
此外,还必须注意,建设必要的农村公共事业所需要的手段,应完全区别于工业发达国家所发展的。例如应加强初等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应视本国的需要和可能。工农业服务设施与信贷机构也应建立起来,以便能对小农和地方工业给予切合实际的援助。此外,还有农村卫生服务、运输、供销和娱乐等设施也不能忽视。
这些发展工作,已远远超出技术的范畴,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技术始终是一个基本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作出特殊和卓有成效的努力,才能使实用的技术知识得到推广,并把它传授给能使用它的人。
[Umschauim Wissenschaft und Technik,1978年22期694~7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