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研究和继承科学知识的工作,是一项伟大而又永恒的事业的一部分。由于世界上极小一部分人的努力,一横雄伟的知识大属已经建成。今天,还在每日每时给这幢大厦添砖加瓦。偶尔还必须做些修整或者部分的改造。但这幢大厦的主要特色已经并将继续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止是一个世纪,而是千秋万代。
不幸的是,那些未启蒙者不能充分欣赏这一建筑的优美,不了解这幢大厦复杂与微妙的结构,或者看不到其基础之稳固。然而,成千上万的人已经享受到了运用科学的益处,而且在未来的年代里,会有更多的人享受到。在建造与保护这一雄伟大厦中,交流是一个关键因素。没有交流就没有科学。不保存科学档案,就会失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在《科学》杂志创刊百年之际,来考查一下科学交流的趋势正是恰逢其时。从性质上来说,现代科学的口头与书面交流的种种方式在1880年就大都业已确立。例如,科学杂志当时尽管数量很少,但形式与今日的相雷同。不过,从数量方面说来,现在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像电子数据存储器这样的新方式也已问世。
当《科学》的创刊号印行时,在欧洲已有好几份科学必威体育备用地址 出版,而美国只出版了一种受尊敬的出版物即《美国科学杂志》。当时美国的科学家寥若晨星,受教育的人也少得可怜。美国科学促进会那时是一个很小的组织,但是很活跃,它举行年会,使科学家们保持有一种集团感。
从1880年以来,随着科学学会及其出版物的数目增加;受过训练的科学家人数也增加了。1900年,授予自然科学的博士学位约为100个,而到了197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11,000个。科学出版物的数目增加到几千种,篇幅达到几百万页之多。在1880年,一个科学家能够浏览甚至阅读全世界的科学文献,了解美国正在积极进行的全部研究工作。今天,一个人只能了解极小一部分科学工作者及其贡献。面对这种情况,许多科学家放弃了博学多识的奢望,而去集中钻研一个极为专门的领域。而也有一些人则努力保持一个宽广的视野,《科学美国人》《自然》和《科学》这类杂志,更是试图满足他们的需要。
但是,今天已不同于一百年以前,其他形式的交流手段,正在远比以往明显地竞相博取人们的注意。无线电与电视无所不在。大学或任何从事研究工作的地方都举行大量讨论会、专题报告会和其他会议,几乎每天都有。那些喜欢以科学文献作为交流媒介的人们(他们人数很多)应该问一下自己:“有人阅读吗?”当今的时代,交流的压力远远超过想得到信息的动机。希望发表论文的缘由多种多样,从理想主义到实用主义都有。有的想对人类知识宝库作出贡献,有的想成为人类国际伟大事业的一部分,有的想使自己名垂青史,或是想造就研究的帝国。想往发表还有其他一些动机:保住或提高自己的地位,获得部分作为暑期薪金的补助金。
为什么科学家希望阅读呢?通常的理由都不是强迫性的,除非材料对他们正在从事的活动显然具有关键意义,比如和他们正在进行或者计划进行的实验有关。另一种理由是,材料可能日后有用。就此而言,科学家们普遍对专业论文和仪器实验感兴趣。其他理由则包括希望广泛地了解许多科学领域内正在进行的工作,喜欢阅读或者乐于了解别人是如何解决科学问题的。
在大多数科学领域中,科学工作者很少有甚至根本没有发现过一本杂志里有一篇文章对他们极关重要。我曾经与一些物理与生物科学的第一流刊物的编辑交谈,请他们估计这些刊物的阅读状况。这些编辑反复说,他们相信他们杂志阅读的情况极坏。他们列举了一种逐渐增长的趋向,就是学会会员停止接受学会刊物。他们告诉我,许多科学家依靠他们的同事或一些秘密的情报来源,来获知对他们特别重要的论文。一般说来,科学家并不感到亟需阅读很多东西。在浏览文献时,一旦发现文章枯燥或者低劣,他们就马上去干别的事情。
对于发达国家的大多数科学家来说,阅读文献是获得情报的唯一途径。对于只能有有限时间当接受者的科学家,多种多样形式的口头交流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最好的口头交流可以远比书面交流为优越。一个发言者可以远为真实、有感情和确凿地说明事实。而听众几乎可以直觉地来估计该发言者的品质及他所表达的意见的价值。传统上认为,科学家是客观的;具有冷静分析的能力,但是这种看法是没有道理的。最优秀的科学家能传达自己的热情和激情,从而激发同伴加强创造活动。
如果两个人在一个科学领域内都训练有素,那么他们间的交流将会特别有效。他们会很快地剔除非本质的东西,抓住问题的症结;或者在讨论一篇科学文章时,他们立即会找出其中的关键意见和结果。
因此,在这些专家中间,一年工作的精华和一个月辛勤写作的成果,能够在几分钟内交流完毕。面对面的交流不一定经常办得到;但完全可以借助电话,它现正日益频繁地应用。
然而,口头交流也有其局限性弱当局限在一个上层集团中进行交流时,就会把许多人例如青年人与其他地方的人排除在外。口头交流缺乏文字所具有的那种永恒性,因为人们会遗忘重要的讲话。此外,记忆并不总是完善的;口头的知识常常被误解。正因为如此,科学文献已经并将继续起我要的作用。但很显然,作者同读者在意图与需要上并不一致,因为一般的科学家都是比阅读更迫切地需要交施。
如果希望通过交流得到较好的收益;那就必须思考传达信息的方法与机制。书面交流最常见的失败起因于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盲目性,它使作者不能了解读者的需要和水平,写不出清晰易懂的文章。由于不能判断读者的需要,这些作者的手稿中充满了术语,因此只有这一领域里的行家才读得懂。这种文章往往得读上几遍才能弄清其论点。即使这个时候,可能仍必须列出提纲才能弄清它的内容。文章的要点往往隐藏在文章里,或者保留作为很少几个读者能弄明白的那种欧· 亨利(美国作家,《白菜皇帝》的作者。——译注)式的结论。另一个主要失败在于文章过于松散和冗长。花在阐述一个思想之发展的篇幅往往与其价值不相适应,或者作者东拉西扯,讨论了一些有趣的但与主题无多大关系的细枝末节。许多这样的错误可以在有价值的科技杂志都采取的审稿及编辑过程中得到纠正。
尽管在科学交流中专门的科技杂志的作用已有所减弱,尽管为编辑这些杂志耗费了巨大的时间与精力,专业科技杂志仍然起着宝贵的作用,尤其是那些能做到及时发表手稿的杂志。在研究科学家看来;这一点特别重要,往往也就是他们选择投稿对象的标准。
极而言之,杂志上刊载的原始资料后来大都又扼述成评论文章或书本。但即使如此,由于具有档案特点,杂志对于信息保存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杂志的一个同样重要甚或更其重要的作用在于保持科学事业的诚实。在私下谈话甚至公开讲演中,科学家们常常不那么严谨。他们常常不谨慎地宣布那些尚不能完全控制、重复甚至进行的实验结果。不过,他们大都对于将要刊印的东西采取慎重态度。他们担心在审稿及以后出版时,其他科学家会检查他们的著述或者吹毛求疵。发表草率著作的科学家将会名誉扫地,而这对于他来说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那些希望为自己树碑立传的科学家都愿意遵守这条纪律,而正是这条纪律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保持科学事业的纯洁。
确保杂志质量达到最佳水准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是同行审议制度。正如人类设置和使用的任何制度一样,它也会出差错,也可能被滥用。但是,这些缺点常常被批评家们夸大了,他们要求达到不可能达到的完美无缺,而又不知如何来实现它。那些担负过处理原稿、同作者、审稿人及批评家打交道等繁重责任的编辑人员,都全力支持这个同行审议制度。他们确信,某种形式的审议是必不可少的。他们说,如果作者知道他们的稿件会不经审议就发表,那么许多人就会把毫无意义的东西也送来。这样文献就会失去价值,因为很少有人会相信它。采用审议制还有一个用意是对作者施加压力,使他们更为谨慎。为什么要进行同行审议呢?为什么不找一个客观的、无所不知的万能天才来当编辑呢?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必须划定审稿的分工;把送来的各种稿件分给有关专家评价。在许多情况下,由于材料数量多以及涉及范围广;因此一个人无法承担这个工作。许多编辑共同的经验是,同行审议几乎使每篇来稿都有所改善。
“有价值的科学材料被压制了吗?”这是一个常常提出的问题。我的印象是,编辑者总是尽量避免发生压制。和许多编辑的交谈表明,投寄的来稿大约有80 ~ 85%最终被采用。我们《科学》杂志只能发表大约20%的来稿。我们对退稿的命运很感兴趣。一种了解的方法是使用我们的联向MEDLINE计算机的终端机。我们发现,几乎所有被我们退回的稿件都在其他杂志上发表了。最终未被采用的稿件中,主要是那些声称发现永动机之类的稿件。
当科学家和其他人谈到科学文献的急剧增长时,往往采取一种杞人忧天的态度,把历史上的增长外推到将来,想入非非地以为要出大问题。我推测到80年代末,科学文献的发展速度会稳定下来。在五十年代初,罗伯特· 勃罗特在评论化学家人数的迅速增长时,他带着讽嘲的口吻谈他的计算结果:如果这样的增长速度长此以往,那么要不了几十年,全体美国公民就都会成为美国化学学会的会员。但如果勃罗特博士活到今天,按目前化学博士的产生速度推算,那么他必然会计算出,再过几十年,就再没有化学家了。在1970年,数学、物理及生命科学全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总数大约为11,000人。
上一年是9,000人。不久,这些现在处于最多产的盛年的智士能人不久就将衰退,而科学文献也将随之减少。
另一个影响物理学方面科学文献生产减退的因素,是前沿研究只能得到有限的贵重的新设备。同时,物理学家被吸引到应用研究的倾向有增无减,而这一领域里不怎么强调发表文章。
电子革命已经影响到了科学交流,它的冲击最终可能是极其深刻的。各种各样电子数据库(包括传记、文摘甚至某些文章的全文)现正使得我们能比十年前更容易得到全世界的科学文献。目前,大量实验资料都用电子方式存贮,而不再以文字形式印成杂志。随着时间的推移,全文存贮的内容将会增加。在某些机构中,已有可能制备附有图表的书籍,而且可用电子方式来存贮。这样,该书的内容就可以传送到另一地方供在荧光屏上阅读,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复制一份。全世界的科学文献包括杂志原则上都可以存贮在数据库中。要不要这样做,什么时候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谁来投资,为了什么目的而投资?
另一个可资某些科学家援用的发展是电子邮政。这也包括传送图表的能力。随着电子革命经久不衰,它必将对科学交流产生进步的冲击。这些将对《科学》杂志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目前,其后果尚不清楚。但是,《科学》经久不衰的活力来源于它满足科学界的一个重要部分的需要。如果(科学)的方针和内容能随时代而进步,如果它能不断满足读者的需要,那么它终将会有庆祝创刊二百周年的日子。
[Science,1980年7月,20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