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计划大量增加对“研究与开发”工作所需的拨款,为这个国家进入“知识集约化”的时代作好充分的准备。
八十年代内,日本准备向世界表明,在科技领域中,它能够创造,而不光是引进。过去二十年中,日本经济所以能得到飞速的发展,全靠着它消化引进的西方技术而得来的。日本通商产业省认为,日本不仅要成为一个“技术的收获者”,而且要变成一个“技术的播种者”。
为了这个目的,通产省要增加对“研究和开发”工作所需的经费,从现有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增加到1990年的3%。这样,日本也能达到其他先进国家的水平,这些先进国家花在“研究与试制”的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或更多一点(图1)。虽然外行人都认为日本把很多钱投在研究上,实际上却是低的(占国家总预算的百分比)。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日本实际上没有军事工业,因此,不必像西方国家那样,把很多钱花在为发展军事所需的研究项目上,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第二,虽然日本用巨大的国家资源来发展技术,但他们对基础(不是应用的)科学所研究的投资却很少。
日本是依赖着外国人才得到“基础”技术,而这些往往是通过专利转让、购买来的,日本为了从向国外出卖科学和技术赚回一英镑钱,他就得花去五英镑来进口外国技术的专门知识。与此对照,美国的技术输出与技术输入之比为10:1;法国为1.4;而英国为1.02。日本通产省计划要改变这种状况,在去年发表的一份题为《预测八十年代》的报告中,通产省认为,日本“不仅要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制造中心,而且要成为一个具有新型而又有独特技术的成熟的研究所”。
日本非常重视新技术的发展,其重要性仅排在两个最高的国家目标之后——其一,为日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赢得更高的地位;其二,建立国内工业中多样化的体制,为它的国民提供更多的食物和燃料。日本人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工业生产值已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为了第二个目标,他们还得用高价从国外进口这个国家所需55%的食物和89%的燃料。依赖进口使他们“背水一战”,刺激日本的国民进行新的技术改革,生产出更迫切需求的产品,通产省的一位官员指出,“日本是个小岛,实际上没有自然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发展颇有价值的工业,以此来补偿我们对进口的需求。”
日本的工业用进口的原料制造出工业产品,全靠着日本人具有的专门技能。通产省优先支持各公司在简单的机械产品上加上电子控制装置——日本人把它称为“机械电子”。包括电子计算机、工业机器的控制装置、如电视录像机等消费品。在非正式的场合中,通产省还支持银行(政府和银行保有密切的联系)贷款给经过选择的公司,鼓励它们进行设备更新;政府还引导各公司把它们的力量投入到研究活动中去。很少像欧洲各国那样给予现金拨款。
日本人和各私人公司一直对他们本国和外国的各项技术发展情报极感兴趣,因此,为帮助收集情报的私人机构也就应运而生。一位美国作家Ezra Vogel写了一本名为《日本走在前面》的书,他在书中写道:“照美国人的想法,由于很多的研究组织管理着与之相关的哪怕是最小的研究工作,因此他们的研究是缺乏创造性和深入的分析,缺乏完整性的。”“而日本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研究机构的目标不具有独创性,……其任务就是充当一个情报的收集者,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知识应用于研究的项目。”
日本人心安理得地把收集来的情报加以整理,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并且,日本人还善于把他们的过去划分成各个阶段。照通产省的说法,国家成长的各个重要阶段分为“殖产工业”(二十世纪工业发展的头一个阶段)和“收入倍增”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二十年的“双倍收益”阶段。通产省认为,日本现在已到了知识集约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的工作是用脑,而不是单凭体力所能胜任的;工厂中,技术代替了大量的手工工作;人们的工作闲暇和接受高等教育成为重要的社会目标。通产省继续认为,“硅的时代”引来的一个兴隆发达的时代必然代替过去的纺织时代和钢铁时代,而纺织品和重工业产品在过去这个时代的商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比例。
用硅制成的集成电路,无疑为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在过去四年多时间里,通产省已花了大约一亿英镑,对日本的电子工业加以改组和扩大。由于得到政府的津贴,日本的电子公司已生产出带有25万6千个贮存元件的随机存取存储器。显然,他们已走在美国公司的前面,而美国过去在这个领域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传,日本人已建成了实验性的一百万个贮存元件的随机存取存储器,看来,他们集成化的水平已经超过了美国。
这个国家不知从哪里冒出一股硅比赛的热潮,1971年,日本制造了大约一亿五千万个集成电路,而1979年生产了十五亿个。日本每年出口的计算机的价值为一亿五千万镑,这个数目为七十年代中期的四倍。生产计算机中的硅片是日本人的一个重要项目,通产省表示:“由于汽车、机床、手表或其他的消费品都被装上计算机,因此,这种装在计算机内的硅片具有广泛的用途。因此,我们一向反对从国外买进现成的硅片,从开始到获得成果,我们必须不断地创造新技术。”
日本政府对研究所工作所制定的政策包含三项内容:第一,“研究和开发”应该尽可能地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政府要热忱地对待“科技城”的概念,实验室配套应和都市生活的一切必需品,如商店、住宅一样,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东京的郊外正在兴建一个大规模的“科技城”,名为筑波市,政府的各个大规模的实验室将都设在那儿,现已有包括机械工程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在内的九所研究机构已迁到这个城内。城市现有人口八千,全部完工后可容纳二十万人。日本政府已经花了巨额款项把它的各个科学中心迁进这个新的科学城——其规模等于英国把所有国有的研究所,并连同它们的工人和家庭搬迁进伦敦附近六个州中的一块处女地——因为日本政府认为,把技术专长者集中起来,能为进行高效率的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的天时条件。
第二,日本政府将购买外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研究成果。“人才外流”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中出现,高级科学家正在离开他们原来居住的国家,他们的目的地不是美国,而是远东。一位通产省的文职人员指出:“该用放眼世界的目光来训练富于创造力的人,我们要为外国学者创造新的职业机会,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来装备我们的实验室。”
最后一点,政府冒昧地认为应增加对纳税人的税收,满足研究发展的需求。现在,日本政府花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款项大大的低于西方国家。日本每年的研究预算为60亿英镑,其27%用在“研究和开发”方面,而西方工业国家花在这方面的费用占整个研究预算的50%强。日本的研究预算仅占整个政府预算的3%;在这方面,美国和法国占6%,英国和西德占4%。由美国人起草的1945年“日本宪法”规定,不让日本有能力去发动战争。这就使日本不能把大量金钱用于军事技术方面的研究,这是为了制止日本在军事方面同西方竞争——从而也对日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使它能集中“研究和开发”的金钱和精力,并把它们用于商业和出口的竞争活动上。
如果能拨出更多的款项用于科学和“无直接利益”的技术方面——这样,研究人员就更有条件来研究基础理论,而不是与市场经济直接有关的生产发展方面——政府则希望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实惠的技术方面,使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为此,政府用于计算机和自控系统的资金占整个研究费用的30%。政府也许会把更多的金钱用于空间研究——例如卫星技术和运载工具。用在这方面的费用现在已占政府用于“研究和开发”预算的11%,而1965年占的比例为2%。
私人公司(承担了整个国家“研究和开发”项目的2/3)把60%的研究费用花在三个领域中——化学、电力及电力机械和运输上(图2)。政府特别强调对能源的研究,每年大约花费5亿英镑,占它的“研究和开发”资金的25%,其中3/4的资金用在核能的研究上,对此日本人很具雄心。到1985年,日本能源需求的8%将由核能替代,而1977年仅占能源消耗的2%(图3)。寻找新的能源途径对日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为此目的,政府正努力增加能源贮存,减少向国外进口石油。现在,日本的能源消耗,其中石油占75%强;到1985年,可下降到65%;到1990年,仅占50%。
其他的能源——太阳能——只能对日本产生缓慢的影响,但到公元2000年,它已能满足这个国家能源供应的十分之一。日本人把这个研究项目命名为“阳光”计划,每年的研究费用达到二千二百万英镑。“阳光”计划开始于1974年,紧接着又进行一项“月光”计划,其目的要强调节约能源,这项计划每年耗资四百万英镑。开辟利用各种能源的途径,不仅要研究太阳能,其他还要研究地热、煤的气化和液化,当然还有用氢作燃料的尝试。着眼于节约能源,日本人还特别重视从工业系统中排出的热量和煤气的再循环;就像电池能贮存电能一样,用化学的方法也能贮存热能;当然,汽轮机也能使用锅炉废热。
这两项计划的发展都由通产省下属的一个部门“工业科学和技术机构”管理,它的经费占政府研究费用的10%。两项计划从属于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的十六个研究项目,政府认为,这些项目的成功与否对日本的国计民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日本筹划在1985年建立一座无人管理的“迷你工厂”。现在,工程师们正在研究海上石油生产钻台;研究用电子计算机来听和写;研究各种新的化工厂和为飞机设计新的喷气引擎;运用控制技术,使汽车与计算机管理中心联系起来,来减轻大城市交通的压力;在氧化还原炼钢的新方法中,用热的可燃气体来代替煤。
“工业科学和技术机构”不单注重技术的发展,而且还关心它本国人民的利益。这个机构把“促使公众对新工业技术的接受”作为这个部门工作的职责。它负责考虑人民对最新发明的看法,使研究人员做出相应的反应。
在日本,政府尊重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关心全体人民对研究人员的要求,至少在这方面,日本的管理人员有许多东西可以教教他们的英国同行们。
〔译自New Scientist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