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能改善第三世界人民生活的优良器具仍未普及,而一些质量不高的发明物却很流行。目前推广“实用技术”的计划不切实际,需要一条比较简单、比较商品化的途径。

引进能节省劳力的廉价技术,对第三世界的大多数农村妇女来说具有实用价值。这无论对增加她们的收入,还是改善她们的健康和营养状况都是必要的。在许多地方,妇女们为了防止青黄不接不得不检集大量柴禾,因此,如何减少柴禾的需要量也是迫切的事情。由于许多研究人员和活动家的致力试验,现已出现不少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工作器具。但从到目前为止选用的工作途径推广的情况来看,即使那些最有实效的器具,在乡村家庭中得到实际应用的也不过几百例。这一方面是由于研究和开发的脱节,另一方面则是生产和应用的脱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在肯尼亚的经验可能是有代表性的,至少可以说明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妇女的工作负担,能比东非和中非的妇女更繁重了。她们除了要做如打水、背柴和烧饭这些繁琐家务外,还要从事大量的农活甚至盖草棚、砌泥墙等工作。花在打水上的时间随地区和季节每天可高达五个小时,而且其中一半时间是在头上顶25公斤背柴也花同样的时间,每户每天平均烧柴至少10公斤。大部分地区还要用推磨碾玉米,一星期几次,每次要走相当两小时左右的路程。

妇女们这种繁重的劳动负担造成的社会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促使人们希望增加家庭人口——为小女儿一满六岁就可逐步分做苦工。由于她们的丈夫至少有一半以上在城里或大庄园工作,不住在家,所以人少的小家庭劳动力特别短缺,影响了对庄稼的管理,从而减少了收成。减少柴禾的需要量,也有助于缓和肯尼亚许多地区森林遭受砍伐的严重危险。谷粒的碾磨问题,促使许多家庭妇女去买面包充饥,而面粉必须依靠进口,这样就降低了国家粮食自给的能力。因此在肯尼亚无论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这几方面来说,在妇女中推广节省劳力和燃料的技术是国家应该最优先考虑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亦是如此。

多年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内罗毕的办事处成了帮助妇女推广乡村技术的世界领导中心。这项工作现已得到整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普遍关注。因为过重的工作负担影响了妇女以及她们孩子的健康和营养状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卡伦Karen)的乡村技术组(现已移交给肯尼亚政府)曾开发过几个重要项目。这些项目的实地扩大试验表明,它们在经济和社会上是可行的,技术上是可靠的,能够大大减轻妇女的劳动负担。然而这些项目在肯尼亚国内并不普及,而一些用途相仿的蹩脚商品倒是十分流行。

我认为,这种情况不是研究和开发本身的一些老问题造成的,而是推广的方法不恰当。拿从屋顶接雨水的水泥缸为例,使用一个容量2500升的这种水缸,雨季就不必上井去打水;进入旱季——农村工作量最大的季节后,还可供一个六口之家用一个月。这种水缸的制法非常简单:以碎石和混凝土打地脚,用一个装满木屑的粗布袋作模子,抹上一层三厘米厚的水泥即成。一个熟练的泥瓦匠约做三至七个工,费用500先令——大约相当家庭一个月的收——至1000先令,视缸的大小而定。这种水缸很耐用,即使开裂,修理简单,费用便宜,而且可在原地修理。

这种水缸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设计项目中得到最广泛应用的一种。大约在三年以前就开始推广并通过了多种渠道来达到推广的目的。一些示范样缸在卡伦和四个区域中心展览,接受了许多乡村人士的参观。对一些乡村综合技校(培养辍学无业人员为艺匠和开业者的一种乡区学校)的许多教师进行了培训,以使他们能把为顾客做这种水缸的方法传授给他们的学生。然而邀请他们去做活的顾客很少。这类水缸在卡雷Karai)村用得是最广泛的。有好几种卡伦设计的器具都在这个地方的村民家中作了实地试用。卡雷村每户人家可以得到水缸费用50%的补贴。这样他们的负担减到了250先令。但即使在这个地方,1980年5月的水缸数也只有156个。推广开始后的三年中,卡雷村每十户人家的平均水缸数不到一个。整个国家大概只有几百个。

与此相反,一种商品波纹锡缸在与水泥缸的竞争中却大大占了上风。其实这种缸在许多方面都不及水泥缸。相同容量的锡缸价格为水泥缸的二至三倍,几年内就生锈漏水,修理费贵,修时需搬动。许多缸修一次后几个月又出毛病。但尽管如此,这种缸是在大量使用,在肯尼亚旅行到处可以看见

两锅花一锅的代价

在卡伦发展的另一项有价值的革新是高型泥炉。这里传统的炊火方式是将锅具搁在三块石头上这样有90%以上的热量要浪费掉,烧一锅东西要5公斤柴禾,而且每次只能烧一锅。在卡雷村使用的高型平台炉,用5公斤半柴火可烧两锅饭,够吃一,而且还可把茶杯放在金属烟囱管周热茶水。一天炊火的用柴量不到原来的一半。这种炉子用泥砖和铁丝网砌成,并用水泥加固。它开始推广的时间要比水缸晚,但就目前比较来看,二者进展慢的程度不相上下。1980年5月只有十个这种炉子在卡雷村使用。在这个实例中影响炉子设计推广有社会和经济的原因。三块石头搭成的炉子不花钱,而这种新炉子要花340先令。实际上它是合算的。因为按散工率计算,用了这种炉子后节省捡柴所花费的时间代价,在大部分地区一年内就可抵偿炉子本身的代价。不过需要一次投资就影响了它的推广。另外,传统炉子产生的炉烟,人们不认为它是有害的,在大多数人家,可以起到保护草屋顶及其底下贮存的玉米不受虫子的侵害。

与这种推广缓慢大不一样的又一个例子,是杰jiko)炉的快速发展。这是一种小型低效的燃炭炉子,用废金属材料做成,价格8先令,每个城市贫民家里都有。

我认为,这里的问题是推广技术所选择的方-模式阻碍了推广的速度。由于这种模式在这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故值得详细讨论。现在的这种模式1976年6月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举办的乡村技术地区讨论会上提出以来,至今没有多大变动。按照那次会议上确定的准则,发展乡村技术应当就地取材和用材,技术供应和安装应立足于自力更生,尽可能不靠外援和外来技术。另外应当密切结合本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这里所“本地”常是指各个乡村本身的范围。在引进任何东西以前,应该研究本地对它的需要、迫切程度以及文化和经济这几方面有否普遍性。群众应该是引进技术的积极参加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推广的方式应该以示范表演为主,让群众观看某户人家使用成功的实际例子。

这种模式在它最初得以发展的那些方面,如保健、教育和水源这几方面,它是非常适用和有效的。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一些大型固定公共设施的营建和养护。由于具有公益的特点,就保证了适当养护和教育群众的问题。

对推广实用技术应该尽可能利用本地资源和技术这一点虽然很少有人反对,但“本地”这个概念不应局限于乡村这一级。问题的重要性不在于本地是否能制造,而在于本地是否能修理。制造问题可在农村区域范围解决,当然材料应该是本国现成的。外乡制造并无关系,这样会刺激本乡去制造一些其他的某种东西出售,而它就可以“进口”一些自己不制造的东西。这就是如何逐步建立合理分工的现代经济问题。

“社会销售”模式

根据西方和第三世界的成功经验,推广家庭技术需要种不同的模式。这种模式称作销售模式。我的论据是,西方一些节省劳力和节能的器具之所以能成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普及;是因为那里的企业家们依靠了有效的销售分配系统,并利用了一些有广泛影响的宣传工具大做广告吸引顾客的结果。我和我邻居中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有个人或集体主动去参加设计我的洗衣机,我也不会有时间去那么做(对工作过度的非洲妇女恐怕更谈不上)。我所能做的全部事情,是买它、用它以及做点简单的修理。我完全可以根据我的需要决定买它还是不买它。

举一个肯尼亚的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有一种小型的碾玉米的手推磨,既没有任何开发机构推广,也没有乡村委员会的研究,或群众参加设计或进行传,但却在肯尼亚东南部地区广泛得到应用。这种推磨用铸铁做成,价格500先令。一些有这种器具的比较富裕一点的乡民,常将它出租给乡邻使用;每磨一缸收费20分;价格仅磨坊的七分之一,且就近得多。我见到的那些手推磨是进口的,但在肯尼亚完全可以制造。这种器具的推广没有小题大做,而是由商人通过市场进行的。锡水缸之所以比优良的水泥水缸推广速度快,其原因也是因为它利用了现有的商业渠道,而不是去成立什么“锡缸用户委员会”。这些经验指明了一条比较有效的推广途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社会销售”途径。它的过程是,先对几种设计进行仔细研究,并在四或五个主要种植或生态地带进行实地试验。然后从作为商品的要求考虑,尽可能灵活,选出一种或上最成功的设计。然后开办一些小型的、劳动力集中的合作工具进行制造。待设计认为接近完善以后,就可通过电台和用招贴的方式做广告,在本地市场上放手推销。一些有重大社会价值的项目(特别是省燃料的炉),可以利用贷款方式,以优惠价格照顾贫民购买。

这条途径对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几个项目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拿炉子来说,可以集中力量发展一种用废铁制造的、燃烧效率高的活动式炉子。给它起一个“超杰考”(Superjiko)之类的商品名,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对一些确有本事制造这种炉子的铁匠,可授予他们一个“超杰考委任商”的小奖牌。对一些大型固定式项目;如谷囤、水缸或一些新型的增强砖等,只需略微改变一下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广泛培训一些手艺人来制造这些器具,由国家宣传工具进行宣传推广和开辟销路。对经过训练的手艺人,可授予一个“达到你当地‘水牛’牌水缸代理商水平”或类似称号的奖牌。

这里对在一切领域推广实用技术也有一点启发。那就是在目前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发明和再发明中,缺乏创见的工作可能太多了一点。这些发明往往还没有定出设计者的大门,或仅在几个抽签挑(或不挑中)的用户那里试用时就淘汰掉了。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和更进一步广泛地去探索能够快速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途径,因为这终究是我们全部行径的归宿。

[New Scientist,1980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