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编者按]继去年12月号刊载《UFO是一种自然现象》一文及今年1月导刊载张周生同志的预测与四份目击报告后,本期再刊载《再谈UFO是一种自然现象》与已知的目击情况,以此告一段落。
《再谈UFO是一种自然现象》谈了UFO现象的周期性、UFO的运动与流星群辐射点的关系以及我国古籍中的UFO记载等。其中UFO的运动与流星群辐射点的关系,是UFO方向预测的基础,是成因理论的有力论据;我国古籍中的UFO记载也是饶有兴趣的。
这方面的研究才处于开始阶段,理论是粗糙的,有些方面还不够成熟,希望有志之士继续探讨。澄清笼罩在UFO现象上的神秘气氛,使不明飞行物(UFO)成为可知,把UFO的名称改为流星现象或其他什么名称,这是本刊发表这组文章的初衷。
前文我们已经指出,大部分UFO现象是由小天体物质与地球磁场发生复杂作用而引起的。当我们按照这些小天体与地球相遇的周期去复查以前的UFO资料时,就会发现两者符合得非常好。以地球穿过仙后座流星群的时间为例,1981年、1980年、1977年、1970年、1968年、1966年、1958年、1957年、1940年等相应日期内我国都有发现巨大圆形或螺旋线型UFO的目击报告,如果把国外目击报告一并统计的话,这种周期性就更为明显。
更能说明问题的还是UFO的运动与流星群辐射点的关系了。天文工作者很早以前就已经发现,当我们把同一流星群的所有流星的视轨迹想象地向后延长时,它们几乎都会相交在一点上,这一点就叫做这- 流星群的辐射点,它代表着流星群与地球相遇的方向。如果我们拿到UFO在星空间的投影轨迹图时,只要把它们向后延长,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它竟然也会通过对应日期内出现的流星群的辐射点。我正是根据自己所发现的这一秘密预报UFO的运动情况的。我在1981年6月预报1981年7月24日UFO运动方向时所说的傍晚东至西、午夜北至南,就是以各个时间流星群辐射点所处的位置作为依据的。实际上科学的说法应该是UFO的运动轨迹就是自仙后座流星群辐射点向外所做的射线。当时之所以把它预报为方位变化情况是为了使即使对天文毫无知识的观察者来说也能明白UFO的运动情况。结果7月24日UFO不但如期出现,而且各地观测的实际轨迹与理论预报轨迹也是精确符合的(见图1)。由此我们看出,如果这次的UFO不是仙后座流星群成员的话,在各方面都能达到这样的符合程度是令人费解的。时间之多,天空之大,天体运动轨迹千变万化,UFO却偏偏在预报的日期内和预报的路线上,在地球与仙后座流星群相遇的日期内沿着自流星群辐射点向外所做的射线方向运行,难道真有如此的巧合吗?
我们再来看看螺旋线型UFO和椭圆形(碟形)UFO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以此进一步证明UFO成因理论。螺旋线型UFO一般具有以下特点:视角大,结构精细,光色较淡,运动速度慢,可见时间长,往往在数省或十数省范围内同时可见。椭圆形UFO的特点是:视角较小,无精细结构,光亮强,运动速度较快,可见时间短,可见区域小。这些特点正好说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即椭圆形UFO实际上是螺旋线型UFO与流星现象之间的一个过渡状态。随着高度的降低,地球磁场强度增加,带电粒子的运动圆半径逐渐减小,线带与线带之间逐渐覆盖而被人的肉眼所分辨不出,于是UFO便逐渐从螺旋线型过渡到了椭圆形,可见时间和可见区域也随着这一过渡而变短和变小了。
有人问:如果说UFO由流星群所引起,那么已知流星群有数百个,岂不时时都会出现UFO?再者根据UFO成因理论,UFO应该古已有之,为什么我国古籍中却没有UFO的记载?我的回答是:形成UFO现象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并不能说只要有流星群与地球相遇就会有UFO出现,要形成UFO必须要同时满足许多条件才行。比如说该流星体要含丰富的气体物质,这在绝大多数流星群中是满足不了的;再一个与地球接近的距离要适中;远了不会发光,近了成为流星;流星体的质量也有限制,小了没有那么多的带电粒子,大质量的流星体在轨道中分布又十分稀疏难以遇到;同一流星群中流星体的轨道分布也是很不均匀的,地球在周期性穿过它们的轨道时,有时会遇到大量流星体,有时却只能与很少的流星体相遇;如此等等。所以能够同时满足那许多条件的机会并不太多,当然这种机会也并非稀奇就是了。至于我国古籍中的UFO资料实际上也是不少的,只是以前无人整理和发表过我国古籍中的UFO资料,因而被一些人误认为是没有UFO记载了。现在徐州师范学院的张龙樵同志以及云南民族学院的同志们已从我国古籍中找出了数以百计的UFO记录(未发表),受篇幅限制,这里我仅选用三例与地球过仙后座流星群时间对应的UFO资料,供大家参考。据《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征典第二十五卷,月异部汇考二之二和第二十六卷月异部纪事之一记载:汉“景帝二年秋,月出北辰间。”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六月,秦地见三月并出。”“赵清献赐第在京师府司巷,以暑月不寐,启户纳凉,见月满中庭如昼。方叹曰:‘大好月色。’俄庭下渐暗,月痕稍稍缩小,斯须光灭,仰视星斗灿然。而是夕乃晦日,竟不晓为何物光也。”第一例我们知道,在我国月亮不可能出现在北方天空,而由仙后座流星群引起的UFO却常出现在北方天空,且运动缓慢亮度不很强,因而UFO的出现被作为“月”而记载下来。第二例表明有多个UFO同时出现,这可以说明当时有两个或三个流星体同时飞过地球上空形成了UFO。第三例说明在那个本该看不见月亮的晴夜出现了一个视直径为满月大小的较明亮UFO,它的运动速度很慢,因而被古人观看了较长时间后才逐渐消失。这三条记载都能使我们相信它们绝不会是人们常见的流星现象,而是属于古人笔下的UFO记载。
以前我已经指出,UFO现象实际上发生在离地面数千公里以上的高空,但是当人们翻阅UFO目击报告的时候,不难发现大多数目击报告中所描述的UFO距离都比较近,多数人都把它们的高度定为几百米到一万米。让我们以1981年7月24日22时40分出现的UFO为例来看看目击者们的估计情况。我们从各地寄来的数百份有关这次UFO的目击报告中任意找出100份单看高度判断结果,得到以下统计数据。未提到高度的33份,认为低于5000米以下的42份,描述落在山后的11份,认为在人造卫星高度的14. 份。也就是说,对于这次UFO的高度,有79%以上压倒多数的目击者认为它是发生在近距离范围内的。可是当我们把所有目击报告综合分析出,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次的UFO现象一定是发生在几千公里的高空,否则绝不可能造成横跨地面5000公里的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数百万人同时看到它的事实。有人也许说当UFO以极快速度低空飞行时也能使广大地区看到它,但是当他面对所有地区看到的UFO都是在北方自东向西飞行,而且可见时间都在十分钟左右的事实时,也不能不承认自己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
在判断UFO高度上,由于UFO的巨大视角造成了人们的心理错觉。我们知道同样尺度的一个物体,离我们越近视角就越大,一架长度为50米的飞机飞到空中以后,视角越大说明它的高度越低,所以人们一般能判断出飞机的大致高度。但是对于不知道尺寸大小的物体来说仅仅根据视角大小是不能判断其距离远近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用眼睛判断出月亮离我们的距离是38万公里。多数人主观认为UFO是直径若干米到几百米的碟形飞行器,这样当他们看到UFO的角直径可以和月亮相比甚至大于月亮数倍时自然就会相信UFO飞得较低了。只有根据几个地方同时见到一个UFO的资料,利用解球面三角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的UFO高度值才具有实际的意义。UFO研究长期以来未得到较大的突破,与工作仅仅限制在低空现象的研究上是有很大关系的。
也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UFO现象是由离地面几千公里之上的流星体造成的,为什么人们所见的UFO角直径仍可与月亮相比较,能有这么大的流星体吗?这里我认为需要指出,UFO并不等于流星体,而是流星现象,人们所见的UFO并非小小的流星体实体,而是脱离了流星体的带电粒子在空间运动时其发亮螺旋线径迹的投影像,流星体仅仅起一个引发源的作用,这和小小的烟幕弹能造成大范围烟雾的道理类似,如果我们仅用源的本体大小来论证由此所产生的现象,当然也就会犯错误了。
最后谈谈拍摄UFO照片的技术问题。1981年7月24日夜很多人拍摄UFO未能成功,底片冲出后竟然没有一点影像。这主要是曝光时间没有掌握好的原因。这里介绍一个参考数据,相机宜用135相机,胶卷21°或24°,光圈f/3.5,曝光时间4秒左右,时间太短显不出影像,太长则细节会被运动等因素掩盖,照片2即是曝光时间太长的例子,看到的是螺旋线型UFO,照出来却成了椭圆长斑了。由于每次UFO亮度本等,摄影的其他因素也不相同,所以摄影者应抓紧时间多用几个挡(如2秒、4秒、6秒等)连拍数张,这样就能获得满意的UFO照片了。
81年10月UFO目击情况
除本刊刊载的4例外,已知的目击情况有10例。
(1)10月12日22时55分,广西,自治区南宁,邕宁,来宾许多地区都有发现,UFO运动缓慢,目击2分钟。(2)10月13日18时20分,上海市宝山罗店多人目击,UFO为碟形带有光环,运动缓慢,方向东至西,目击7分钟。(3)10月14日19时45分,上海市长宁区多人目击,UFO为砵形,运动缓慢、方向东至西,距离很远。(4)10月16日21时正,江苏南京市,椭圆,数分钟、多人目击。(5)10月16日21时30分,江苏南京市,椭圆,数分钟,数人目击。(6)10月17月8时12分,上海市,多人目击,方向北至南,带有螺旋环圈。(7)10月18日23时50分,云南昆明,运动缓慢,椭圆,1分钟。(8)10月20日0时40分,云南昆明,两人目击,运动缓慢,10分钟。(9)10月21日22时福建泰宁县,数百人目击,方向东至西。(10)10月27日20时50分四川理塘县,数人目击,运动缓慢,圆形,2倍月亮直径,方向北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