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斯 ·迈特纳(Lise Meitner)于1878年11月7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虽然她的双亲菲利普 · 迈特纳(Philipp Meitner)和赫德威格 · 迈特纳(Hedwig Meitner)都信奉犹太教,但他们的八个孩子却都受洗成了新教徒。这样做可能是为了保护他们免遭喧嚣一时的种族主义迫害。

迈特纳学习成绩优异。1901年,她考入了维也纳大学。这在当时是不容易的。当时,在教员和学生中有一种强烈的偏见,认为女子上大学是非常荒诞的事。但迈特纳对自己所选定的目标绝不动摇,她刻苦学习,于1906年毕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最早取得这样成就的少数妇女之一。

迈特纳非常喜爱物理学。在学生时代,她从报纸上读了关于皮埃尔和玛丽,居里于1902年发现镭的报道,便有志于从事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大学毕业后,迈特纳在维也纳逗留了一段时间,开始对放射性这一新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兴趣决定了她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引导她打开了通往原子能领域的大门。但在那时候,柏林是世界科研的中心。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云集在那里。他们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生。莱斯 · 迈特纳于1908年也到了柏林,在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马科斯 · 普兰克(Max Planck)博士领导下从事理论研究(马科斯 ·普兰克博士是量子论的创始人,1918年获诺贝尔奖金)。随后,迈特纳成为普兰克博士的助手在柏林大学工作了三年。

在这期间,迈特纳结识了奥托· 哈恩(Otto Hahn)博士。此后,他们一起合作了30年。哈恩当时正在寻找一位物理学家帮他进行放射性化学的研究。但时代的偏见是不允许一个妇女到哈恩所在的化学研究所去工作的。于是他们在一个地下室里找了个木工间、建起了自己的实验室。哈恩博士是位化学家,他致力于发现新的元素,研究它们的性质。而迈特纳则致力于研究这些新元素的放射性。他们共同在放射性这个领域中摸索前进,探求那些前人未解的奥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奥托 · 哈恩和莱斯 · 迈特纳正在积极寻找一种新的元素、但是由于战争爆发,哈恩博士应召从军服役,迈特纳博士也在奥地利军队中当了一名X光透视护士。在军队,只要环境许可,他们就继续从事研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战争快结束时,研究终于成功了,他们向学术界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元素,他们给这种元素命名为镤。

1918年,迈特纳博士被任命为著名的凯泽 · 威廉学院物理系主任,受命筹建一个放射物理系。这里科研设备齐全,并配备有若干助手和学生协助她工作。她着重研究元素的自然嬗变和人工嬗变,也就是用α粒子、中子和其他原子“子弹”进行轰击的办法,将一种化学元素转变为另一种元素。

本世纪三十年代,全世界许多科学家都对核物理这门新兴学科产生很大兴趣,柏林的科学家们更是如此。在很短的时间里,核物理的研究就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质子、中子以及人工发射性相继被发现。1934年,迈特纳博士和哈恩又进行积极的合作。他们对意大利的恩里克· 弗米(Enrico Fermi)教授的研究项目极为关注。弗米用中子轰击像铀这样的重元素后,得到一种新的比铀重的元素,称为超铀元素。他们为了验证弗米的结论,重复做了弗米的试验,证明了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在科学界,使某种结论得到公认,进行这样的验证是非常重要的。

一天,迈特纳和哈恩在他们的实验室里用慢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希望得到一种超铀元素,实验结果却使他们大吃一惊。不但没有产生他们预想的新超铀元素,却适得其反,出现了钡元素。钡是一种比铀的比重轻得多的元素。对这种奇怪的结果,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在这已经接近也许是本世纪意义最为深远的科学发现即铀原子可以裂变的关键时刻,迈特纳却被迫离开了哈恩博士的实验室。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悲剧。纳粹德国占领了奥地利。她的奥籍公民身份在德国已得不到保护了。她从没隐瞒过自己的犹太血统,而当时在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已达空前疯狂的程度1938年迈特纳被迫逃离德国。在此之前,她已被柏林大学解雇。她以度假一周为借口乘上一列开往荷兰的火车,在纳粹巡逻兵的眼皮底下侥幸越过边境进入荷兰。当她离开德国时,只有哈恩博士一人知道,她再也不会回来了。

迈特纳从荷兰又到丹麦的哥本哈根,在她的朋友,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尼尔斯· 博尔(Niels Bohr)夫妇家中住了一段时间。不久,她应邀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在新建的诺贝尔物理研究所工作。与此同时,留在德国的哈恩博士继续进行着轰击铀的实验,但得到的还是轻元素。他以为是自己在实验中有差错,于是在1939年12月给在瑞典的迈特纳博士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详述了自己实验过程的所有细节,提供给迈特纳作为参考。迈特纳反复研究了哈恩的来信,激动万分。此时她已确信,铀原子发生了裂变,并且在裂变过程中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她把这封信拿给她的侄子,物理学家奥托· 弗里奇看,他们两人重新做了哈恩的实验,验证了结果。而后,迈特纳运用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计算出,用一个中子轰击一个铀原子核,释放出的能量为两亿电子伏特。或者说,一定量的铀裂变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同等量的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所释放能量的两千万倍

威廉·L · 劳伦斯写过一篇报道迈特纳研究工作的文章,发表在1940年7月的一份杂志上。文中写道:“她现在正感受着当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肯定会有的那种激动的心情。她和哈恩博士意外地发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命运之神引导他们踏上了通往原子能世界彼岸的希望之路”。

迈特纳和她的侄子奥托·弗里奇1939年1月16日给英国著名的Nature周刊写了一篇文章,公布了他们的发现。此文在三周后发表。文中有一段话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下列结论看来是成立的。铀原子核结构稳定性小。当其俘获中子后,即分裂为两个体积大致相仿的原子核、这两个原子核互相排斥(因它们都带有大量的正电荷)并获得总量为两亿电子伏特的动能”原子能时代从此开始了;正是迈特纳博士描述了铀原子可以分裂成两个较小的,不同的原子。这样,在科学词典中又增加了一个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词汇——核裂变。

当迈特纳通知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博尔,说她发现了原子可以裂变,并因此而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时候,博尔正准备启程去美国。他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得差点误了去美国的轮船。到达美国后,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的恩里科· 弗米和其它的科学家。迈特纳的发现很快得以验证。

1945年10月,迈特纳博士被选为瑞典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自这个科学院建立以来的200年中,妇女获得这个荣誉的,除迈特纳外,只有两人。一个是瑞典本国的妇女,另一位是赫赫大名的居里夫人。她们分别在1748年和1910年当选为这个科学院的院士。

1946年,迈特纳博士到了美国,以访问教授的身份在华盛顿的天主教大学工作了一年。她讲话总是细语轻声,操一口流利但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英语。1947年当她69岁高龄退休后,仍在皇家技术科学研究院的一个研究所里工作。

1958年,迈特纳移居英格兰,与她的侄子、侄女团聚。她的侄子奥托 · 弗里奇此时是剑桥大学自然哲学系主任。迈特纳继续到各地旅游、演讲、参加音乐会(音乐是她的终生爱好)。但是,由于年龄太大了,她所参加的活动显著地减少了。1966年,迈特纳博士与她以前的老同事哈恩博士和弗里茨 · 斯特拉斯曼博士一起被原子能委员会授予五万美元的恩里科 · 弗米奖金。这时,她的身体已相当虚弱,不能亲自去维也纳接受这份奖金了。于是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格伦·T · 西博格(Glenn T. Seaborg)博士亲赴英国剑桥,将奖金授给了她。1968年10月27日,迈特纳博士在她90岁诞辰前夕,在一家私人小医院里与世长辞了。与她共同合作进行了三十年研究工作的奥托 · 哈恩博士,比她早三个月于同年7月去世。

迈特纳开创了原子时代,完成了一项对人类生活具有极为深远意义的研究工作。为什么她始终未被授予诺贝尔奖金呢?这至今还是个谜。有些科学家的贡献并不比她大,却获得了这个最高的奖赏。

Women pioneers of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