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1956年,美国有史以来首次出现了白领职工在数量上超过蓝领工人的现象,进入了多数人不再是从事工业,而是从事信息产业的新的社会发展道路。
苏联在1957年发射了人造卫星,美国也在1981年向宇宙发射了“哥伦比亚”号宇宙飞船。人们认为这一举动不但揭开了“宇宙时代的序幕”,更重要的是宣告了世界性的卫星通信时代,也就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1956 ~ 1957年是工业化时代结束的转折时期,使高级学者们也产生了混乱,他们对以往难以忘怀,对已经来临的新时代也感到难以描绘。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丹尼尔 · 贝尔把这一新时代命名为“后工业化社会”。很显然,后工业化社会就是信息社会。
工业化社会的战略资产是资本,也许在一百年前,就有很多人已经知道钢铁设备的制造方法,但手中握有能够建造一座钢铁设备资金的人并不多。可是,在后工业化社会里,信息成了战略资产。
已经以制造电子计算机闻名的英特尔公司的诞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英特尔公司是由罗勃特 - 诺伊斯和戈登 · 摩尔于1968年创立的。它是以250万美元的资本做本钱的。然而,到1980年,该公司一年的销售额竟高达8.5亿美元。导致技术飞速发展的,是有信息能力作为金融资产的后盾。
现在,事业不断发展、小企业取得惊人增长的主要原因,也就在于具有信息能力。五十年代,企业数—年增加9.3万家,而今天,一年可出现60万家新企业。
这样,在信息化社会中,就能有组织地进行知识的生产,扩大信息能力。推进产业发展的最好方法就是“大量生产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作为发展经济的动力”。
皮特 · 德拉克作了如下论述:“知识的生产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以及达到经济目标的关键。如今,知识本身已成为一个主要的产业。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中心生产资源”。
在考虑是否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过渡时期,值得重视的有如下几点:
(1)信息化社会确实存在于现实经济中,绝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2)通信机构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革新,缩短了“信息流通”(信息在通信渠道停留的总时间),加快了变化的速度。
(3)新信息技术,起初是适用于传统的工业化操作,后来逐渐产生出新的事业、工程和产品。
(4)在这种文字密集的社会中,基础性读写技术比以往更加需要,而以往教育体系的不足之处也会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5)新信息时代的技术,不是绝对的。按照高技术/高反应的原理,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二、从强制技术转向高技术/高反应*
这十年间,以灰色的法兰绒服装和以组织集团为象征,有65%以上的劳动力人口聚集在和工业有关的职业岗位上,其中大多数又是从事机械性的流水作业。因此,有32%的工人加入了工会,这是以往所没有的现象。
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工业化时代的产品大量销售。这些产品都是同一规格。后来,高级技术又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在工厂、办公室、通信、运输、健康管理系统,还是在家庭生活中都能看到。
在技术渗透的同时,人们在探索叫做“高反应”的另一种价值体系。实际上,高技术/高反应是并存的。在迎接二十一世纪黎明的今天,高技术/高反应已趋成熟。今天,高技术/高反应的事例,在我们周围不胜枚举。例如:
(1)随着心脏移植和脑内摄影等尖端技术的开发,人们对此产生了一种危险感,这样就会重新找私人医生或街道诊疗所就医。
(2)经化学和药理学的高度技术制造出来的药丸,会成为生活方式全面爆发革命的导火线。新药丸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对某种禁忌作一次带有冒险性经验的挑战。
(3)随着文字处理机这种尖端技术被应用于办公室,与此相应,抄写、记录、信件等又要复活了。另一方面,在组织引进新技术时,必须相应地供顾客与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高反应素质。否则,他们就会按自己的意志制造出产品,拒绝新技术。对自动化和经理计算机化的抵抗,就是一例。
如现实世界一样,所有的东西都被分得很细,在极其复杂的社会里,如果对高技术/高反应取二者择一的形式主义,就会以惨败而告终。如果高技术和高反应失去平衡,人们之间就难以保持和谐。
三、从关心美国国内经济转向关心世界经济
马歇尔 · 马尔曾说过:“地球号宇宙船里没有乘客,都是乘务员”。但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转向国际化,谁来生产什么产品的界限却难以明确了。我们正处于世界性的劳动与生产重新改组过程。今天的造船王国正由日本和瑞典转向西班牙和巴西。在衣料、钢铁、汽车生产方面,美国也在让位给第三世界各国。
这样,各发达国家的经济就会陷于周期性衰退,而第三世界各国却会迎来欣欣向荣的景象。十年之后,其中的几个国家就会发展成“新的日本”。最近国内生产总值已是六、七十年代三倍的拉丁美洲各国,也乘生产的繁荣在迅速地扩大市场。
促进第三世界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力的不断增加。今天,这一惊人的数字,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到2000年,工业国(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成员国)的劳动力只能增加10%,而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将增加55%。拉丁美洲和非洲甚至会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增加80%的数字。
对美国和其他工业国来说,第三世界的工业化是目前面临的一个趋势,而且将日趋明显。也就是说,美国制造业提供给世界市场的产品将越来越少,而外国制造业对美国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将大大增加。六十年代以后,美国对世界出口市场的占有率从16%下降到11%,这确实可以看作既是戏剧性的变化,又是悲剧。
对第三世界来说,这种形势的变化,也意味着围绕占有产品贸易市场的相互竞争将更趋激化。最近,中国作为新的竞争对手登上世界舞台,这样就会导致竞争的进一步激化。因此,正在实现飞速发展的第三世界各国,在挤进世界经济行列之际,必须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
四、从短期展望到长期展望
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系的戴维 · 沃格尔教授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对生产管理者进行教育方面,具备最先进教育体系的要数美国和英国了,可为什么他们的管理却搞不好,而缺乏这种教育体系的日本和西德却在战后能够取得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呢?”
管理者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而不顾将来。现在,很多产业界,特别是世界规模的企业,正在抛弃目光短浅的经营方针,而代之以有远见的经营方针。《商业周刊》杂志的社论认为:“企业正重新认识到对各个方面作基本调查,要有敢于冒险的勇气,制定扎扎实实的长远规划等的必要性。这样,对进取心强的人们来说,就会在公司内形成一种为保住饭碗而积极工作的生气勃勃的局面”。
现在,由短期展望转向长期展望的基础已经打好。价值观和必要性都已提到日程上来了。只有在价值观的变化与经济的必要性一致的时候,时代潮流才开始发生变化。价值观从短期转向长期这一事实,清楚地表现在环境问题的争论上。美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衰退,已经落后于日本这一事实,也使美国体会到经济的必要性。
在着眼于长期展望开展企业管理时,首先必须从长远观点出发,来重新认识公司的事业内容。
处于现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有必要运用玛丽 · 帕克福雷特女士的“状况法则”。玛丽女士,担任过百叶窗制造公司的顾问,她当时就向该公司指出,他们真正的工作应该是研究如何控制光,从而使这一公司得到很大发展。
不理解这一“状况法则”的例子是美国的铁道公司。到了运输工具发展到巨型喷气机时代,他们还没有摆脱“铁道”这一固有概念,结果遭受失败。也就是说,他们自己的工作不是铁道事业,而是运输事业。
这两个例子告诫我们,要顺利地应付瞬息万变的局势,就必须面对现实,抓住事物的本质。
五、从集中到分散
在美国,集中的结构到处在崩溃。
分散化正是美国的自然现状,而集中化只不过是以往工业化社会暂时出现的现象。的确,幅员辽阔固然是导致分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美国受分散化的影响,缺乏专门性的组织活动逐渐停止。代表美国的综合杂志不断被废辍,就连组织规模很大的美国医师会,也和综合杂志一样,规模正在缩小。目前,这种现象决不只限于出版界和医疗界,而是几乎遍及美国的各行各业。
另一方面,随着地方分散化的发展,一个地区的各州之间为了保护各自固有的利益,已准备尽力搞好团结,正出现一种从“合众国”走向“合州国”的现象。
地方分散化并不是只有弊端。进入七十年代后,美国人开始关心个人拥有私人住宅。地方性的杂志和地方性的建筑开始兴旺,中小型的地方航空公司也迅速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许多人都向地方迁移,这是因为地方性的小城市具有空气新鲜、道路安全、能够和家属有更多的时间团聚等优点。
附带说明一下,这种向往小城市的热潮,并不是想回到以往那种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上去,某些地域的农地和农民虽在增加,但其增长率却极慢。
《纽约时报》记者约翰 · 赫丽斯在对现实情况作了调查后认为:“企业向地方分散,出现了公司把新设备从城市向各地迁移的倾向,这就是出现小城镇和地方热潮的支柱”。这一分析应该说是言之有理的。
对个人来说,地方分散化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企业分散后,人们就可能在自己住处附近寻找工作。微型电脑和文字信息处理机有可能使居住较远的人们在家劳动和工作。另一方面,大城市人口的减少又解决了人口过密问题,对留在大城市的人们来说,就能使生活过得更舒适。
六、在生活方面从公助转向自助(略)
所谓互助和自助,就是地区的社会集团不接受政府的援助,或至少是把政府的援助用来进行地域范围的自治管理和提高地域内人们的生活水平。
社会实业家也在追求自立和自助的道路。他们打算振兴自己的企业,通过独自经营小企业来逐步脱离对大企业的依赖。最近的调查表明,就连政府和企业的观察员也承认小企业的生产率高,富有创造性,对美国经济的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近年来,随着美国投机资本的急骤增加,非常流行成为企业家,所以,目前就连“婴儿热”时代的父母,对小企业的看法也正在改变。
对美国来说,关键是要复兴小企业精神,重新焕发“对小企业来说是好事,对美国来说也是好事”这样的意识。据纽约市立大学“全国自助经验交流中心”发表的材料,现在,有1500万个美国人参加了约50万个自助团体。这说明,正在由“个人自助”向“社会自助”发展。
由这些自助团体发起的不依靠政府解决各种问题的大规模运动方兴未艾。各地的人们,特别是以往依靠政府的贫苦的人们,团结一致,还在开展要求确保粮食和生活必需品、住宅建筑和维修、能源的有效利用等。
七、从议会民主制转向分享民主制(略)
八、等级制度转向网络体制(略)
在美国,以金字塔形阶层为基础的旧的等级社会结构开始崩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网络体制。其原因如下:
(1)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迅速性和灵活性至关紧要,而等级森严的等级体制已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2)社会上各种中央集权机构随着机构的庞大化到处在分崩离析。
(3)在世界经济中,美国的统治地位开始摇摇欲坠,又遇到了竞争对手日本,结果看到使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流工业国的管理结构根本不是等级制度的结构。
(4)随着社会上科学技术的普及,美国国民开始憎恨官僚等制度的冷酷。
(5)比较有修养的、有权利意识的青年工人开始在工作岗位上涌现,他们与阶层结构和等级制度这种概念是格格不入的。
这样,到了六十年代后半期,等级制度的不足之处逐渐暴露出来,于是,人们只得探索等级制度之外的方法,这就是网络制度的诞生,美国国民开始作为伙伴或者小集团、大组织的一员,共同分配资源,开展社会性交往,交换信息,这些都是通过电话、乘喷气式飞机迅速地开展的。
九、从美国北方转向南方,西部和南部正在成为新经济中心
如果是美国人,谁都知道“从北方向南方”的大转移。据1980年进行的国情调查,美国西南部的人口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超过东北部人口的现象,财富和经济活动也大批地从北向南转移。
这一现象是和“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国家经济转向世界经济”、“从中央集权转向分散型的社会”这三股巨大的社会趋势紧密相关的。
“从北向南”的转移,是因为北方和南方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北部凋零的根本原因在于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后产业结构的变化。其次,是因为经济活动开始以世界性的规模进行。产业革命发源地的北方,其产业是以工业为中心的。因此,工业化社会的衰退对北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仍维持旧设备和旧体系的北方产业,特别是汽车和钢铁,在日本等国的攻势面前节节衰退。
另一方面,南方和西方由于能源、资源丰富,能够创造繁荣。得克萨斯的繁荣,无疑是石油和天然气等起了很大作用。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与能源有关的公司就有900个。
另一个不能回避的因素就是地方分散化的趋向,产业和人口开始向西方和南方广阔的地域扩散。在西部,人口和收入上升率最高的州,就是这一地区人口密度最低的州。
从北方向南方的迁移还刚开始,今后这一趋势会越来越强,在我们有生之年,这一潮流不可能改变。人口和产业活动迁移后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高收入、生活、教育水平,因此,又引起了增加投资和补助金的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反过来又促进了第一个问题,两个问题互相作用,是北部向南部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十、从二者择一转向多样化
在美国,截至战后六十年代末期,个人选择被限制在很狭的范围内。由于大众嗜好相同,即使没有选择的余地,也只好满足于现状。也就是二者择一的世界。例如,结婚不结婚,汽车不是福特的,就是雪佛莱,冰淇淋不是用香草,就是用巧克力等等。
可是,以越南战争为导火线,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者择一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富有个性的行动和生活方式。在生活的一切方面,开始了“多样化选择”。美国摇身一变成了多样化的社会,从家庭结构到艺术、宗教、饮食,以至电视,可见范围之广,整个生活都受到多样化选择浪潮的冲击。
[钻石周刊,(日),1983年3月]
——————
*高反应这个术语是指人、社会和精神对先进技术的反应日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