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言

苏联幅员辽阔,从极其寒冷的北纬80度至灼热的北纬35度卡拉库姆沙漠,南北纵深约4500公里,自波罗的海东岸至白令海峡,东北通贯约8000公里,占地24亿公顷,人口27000万。由于大部分国土处在极寒地带,而且沙漠面积极大,因此能种植作物的耕地面积并不大。再则,就是能进行耕作的土地也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的严格限制,因而作物产量的年变化极大。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全世界频频发生异常气候,干旱、冷夏、严冬等不利气候相继袭击苏联本土,使苏联的粮食生产遭受了严重的影响,粮食产量直线下跌。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的需要和缓和供需之间的矛盾,苏联不得不每年从国外输入大量谷物。虽然苏联是一个石油输出大国,但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下跌,大大减少了苏联的国际通货收益,被迫投放大量金币购进谷物,从而造成了苏联经济的恶化,经济发展的速度受到抑制。同时,由于苏联在世界谷物市场抢购大量谷物,激化了世界粮食的供求矛盾,使国际关系日趋紧张。

2.苏联农业生产的现状

苏联的土地利用状况表1所示。其中,60%的土地处在寒带和冻土地带。土壤水分充足的地带仅占全苏本土的11%左右,其余的是一些土壤水分不足的地带。耕地主要集中在非黑土湿润地带、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带以及干燥草原地带。这三个地带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0%。苏联的耕地面积居世界之首,达25000万公顷,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5%。

3.3.1

应该说,如此辽阔的耕地所生产出来的粮食足够苏联的需要了。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的粮食消费量激增(主要是饲料粮猛增),尤其是在1972年特大旱灾袭击苏联之后,苏联的粮食生产遭到严重影响,粮食供求矛盾激化,只得从国外购进大量谷物。

那么,目前苏联粮食生产的情况如何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苏联的粮食年产量为5600万吨,到了1978年,年产量达到23,700万吨,在30年左右的时间中粮食产量增长了3.7倍。虽然在1972年遭受大旱,但粮食产量仍然有所增长。为了全力发展粮食生产,苏联在农业上推行四大政策:(1)农业机械化;(2)农业化学化;(3)加强农田基本建设;(4)维持农产品价格。例如,从1965 ~ 1980的15年中,拖拉机增长了58.8%。(256.2万台),联合收割机增长了38.8%(72.2万台),卡车增长了68.9%(159.6万辆)。另外,肥料(换算成有效成分量)从1965年的600万吨增加到1980年的1900万吨,增加了2倍。农田基本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开垦荒地从1060万公顷扩大到1690万公顷。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苏联在这15年中投放了3831亿卢布的巨额资金。这 - 投资额相当于苏联农业投资总额的78%。

苏联尽管在农业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1979年以后,苏联连续四年歉收,并且日益增长的粮食需要与供给力的隙缝进一步扩大。1981年和1982年度从国外进口的粮食数量猛增到4000万吨,跃居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那么苏联为什么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完不成农业生产指标呢?对此可举五条理由加以说明:(1)农业气候资源贫乏加之异常气象频繁发生;(2)耕地的地力下降;(3)农业技术体系不完善;(4)生产组织能率低;(5)农业科学落后。

3.苏联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

主要从作物生产的角度考察得到的气候条件的丰富程度称为农业气候资源。各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当气候条件满足作物生长要求时就可获得高产。当一个地区的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大大偏离作物需求量时(向正负两方偏离)即变成气候资源量过剩或不足时,就可认为发生了气候灾害,造成作物歉收。因此,农业必须以尽力使气候资源和作物的气候要求相适应为原则实行适地适作,因地制宜。

但是,气候条件每年均会发生变化,其特征为气候资源越不丰富的地区气候条件的变化越大。苏联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大致为北部温度资源不足而雨量过剩,南部温度资源过剩而雨量不足。

如表2所示,苏联的农业对于温度资源和降水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一般地说,耕地的年降水量不得少于500毫米。但是,苏联至少有70%的耕地分布在年降水量不到500毫米的地区。拿美国来说,气候条件比苏联要优越得多。美国只有20 ~ 25%的耕地处在年降水量不到500毫米的地区。因此虽然美国的耕地面积要比苏联小得多,但粮食产量却远远超过苏联。

3.3.2

4.苏联的气象灾害

苏联的农业地带处在气候资源十分贫乏的地区,气象灾害的频率高于其他国家,常见的宍害有:干旱、干热风、冻害、冷夏、沙暴以及土壤侵蚀等等,并且危害程度极其严重。其中旱灾最为严重,旱灾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据历史记载,18世纪发生了34次,19世纪40次,20世纪(到1980年止);已经发生了29次,平均每2 ~ 3年就发生一次。可怕的旱灾不仅严重影响了苏联的农业生产,并且冲击了苏联的整个社会和经济。

与旱灾并发的干热风(焚风)与旱灾有所不同,这是一种“急性”的气象灾害。这种灾寄主要发生在暖候期(4 ~ 10月)。一旦遭受这种灾害,作物在1 ~ 2天时间内就会枯死,抽穗中的作物全部枯萎死亡。

苏联属于大陆性气候,发生在冬季的冻害和发生在夏季的冷夏也严重威胁着苏联的农业生产。苏联农业地带的干燥气候十分明显。干燥的强风带走了肥沃的表层土壤,造成土壤流失,这又是苏联农业生产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尤其是在盲目开垦和废除耕地轮休制以后,沙暴灾害日益严重。

现在,苏联有1.5 ~ 1.6亿公顷的耕地受到风、水侵蚀的危害,受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每年由此而失去10亿吨肥沃的表层土壤。其中,有900万公顷的耕地受到风蚀,大大降低了土地的生产能力。

造成地力严重下降的风蚀和水蚀灾害正在加剧发展,威胁着苏联农业的根基。要制止这种自然灾害的蔓延,必须建设庞大的灌溉系统和防风林带。遗憾的是,对于如此辽阔的耕地面积,采取这一措施似乎太困难了吧!

[《气象》,(日)1983年1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