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的前景
在现实生活中,都市化过程与任何一种生产方式、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特性都息息相关。
根据人口学家的预测,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至少有6个城市的人口达到2000 ~ 3000万人,有的还更多。其中,墨西哥市将超过3000万人,圣保罗超过2500万人,里约热内卢、加尔各答、开罗、布宜诺斯艾利斯均达到2000万人。发展中国家起码还有140个城市的人口将超过百万,上千个城市将接近百万。
如果照这样推算,到2020 ~ 2025年,或者推到2050年,就可得到近乎离奇的结果:发展中国家将有上千个“百万”城,将有几百个人口上千万的城市、几个人口上亿的超级城市结集区,三分之一或许一半以上的居民将生活在大城市里。
因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人士和政府开始意识到城市人口状况的严重性,这是理所当然的。由于“人口爆炸”,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尖锐性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解决将取决于这些大陆上人口的迁移状态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前景。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人口发展前景与发展中国家虽然稍有不同,但最终也许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应该考虑到,城市人不可能不感觉到不堪忍受的城市生活的不利方面。但是,一旦出现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优越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媲美的可能,那些能从城市中“逃出”的家庭就开始离开城市而迁往农村。比方说,当发达国家的农村有了设施完美的独户住宅,有了城市的舒适条件,有私人汽车、公路或铁路交通干线,乘汽车或火车只需半小时至一小时就可达到城里的工作、采买或消遣地点时,上述可能就会出现。结果,导致伦敦、巴黎及西方许多大城市的市中心区的人口“消肿”。
然而不可忘记,从城市“躲出”的主要是中年以上的人(首先是退休者),而青年人还是竭力争取住在城市里,距工作和消遣地点越近越好。结果,围绕西方大城市形成巨大的城市结集区——特大城市,其大街足有上百公里,大街两旁是一个连着一个、彼此相似的独宅,这个前景也是不妙的。就像吸墨纸上的墨点向四周扩散一样,特大城市结集区从华盛顿到波士顿,从芝加哥到匹兹堡,沿美国加利福尼亚海滨;在日本从东京到京都;在英国东南部的伦敦周围,在莱茵河下游的安特卫普 - 鲁尔 - 阿姆斯特丹三角地带等地区延伸达上百公里。到2000年,每个结集区的规模达到约5千万到1亿人,也许还要多。
在社会主义国家,都市化过程的发展有原则上的不同。社会主义国家执行的是有目的地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的政策,在劳力过剩的农业区和小城市,尽可能有计划地妥善安排工业企业和新居民区的建设。同时,为稳定农村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了一系列计划性措施。
但是,如果认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就不会出现任何城市问题和农村问题也是错误的。在各地出生率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农村孩子的父母,因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习惯势力,依然总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去上学,然后在城市找个“有出息”的工作。直至不久以前,学校、报刊、电影院、无线电广播、电视等还一直在作这方面的宣传。这些宣传机器促成了城市生活优于农村生活的片面概念。城市越大,这块“磁铁”的作用就越强。的确,近期以来在农村制定了不少稳定专业技术人员的措施,而且,都市化过程本身也会逐渐导致其逻辑结果。有充分的根据推测,都市化的前途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将会得到成功的解决。二十世纪下半叶所产生的城市发展失调问题,将会逐步消除。
向往的城市
二十年前,建筑学家们对于“理想城”问题,对于能解决现代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城市,以及向往的城市争论不休。在争论过程中搞清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对世界各个国家以及对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都适用的样板式“理想城”是没有的,而且是不可能有的,因为合乎理想的标准太复杂了,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标准。于是,争论逐渐平息下来,注意力转向另一个方面:居住最优化、城市建设中的计划和设计工作的科学根据,即能把问题的尖锐性和范围缩小到最低限度,达到居住与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协调一致。
从这些观点出发,便不难确定“最佳居住”的条件:保证房屋建筑的经济性(既要消耗最少,又要保证文化和日常生活环境最舒适),切实保护环境(居住条件最舒适,对空气、水和风景,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和燃料污染程度最小)。当然,达到这些要求是不易的,只能循序渐进。
建筑学家们所提出的一些设想,就是接近上述条件的现实体现。一个有2000 ~ 3000人的居民点,占现代城市一个小区的而积。离居住区不远处,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场所,也是基本的日常服务事业点(日常买东西和日常生活公用事业闷点)及工作地点和在野外休息的地方。建筑学家们设想根本不需要用于任何运输目的的大街,保留的专用线只用于给楼房运送沉重的日用品,其它的停车场、专用线和公共运输站没在居住区之外。在几个居民点之间没有较高水平的文化和日常活动中心,人们每天都可以去那里活动。每个独立建筑物可以各具特色。
如果居民人数达到10,000 ~ 15,000人,则应考虑建高层住宅楼,以适应上述最佳参数,尽量节省面积用于绿化环境、修建池塘。
目前,工程技术条件完全可以建造高达几十层(50 ~ 100层)的舒适楼房。原则上说,一座楼就是一个居民点,楼周围是公园和池塘,这样设计的居民点及楼房的阳台结构,不一定会失去从高层楼房的窗户里观赏令人陶醉的风景的效果,快速电梯江几秒钟内就能把人和重物送到任何一层楼上。
现已筹建二十一世纪的城市
对于人类能否在二十一世纪期间完全甩掉二十世纪的包袱——几百万或几千万人聚居的特大城市这个问题持怀疑态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将城市建筑之间变为“离散空间”,分为在文化和日常生活方面相对独立的千百个小区和居民区,那么,过去和现在城市建设畸形发展的许多“病痛”便会自行消逝,或者起码减到最小限度,无容置疑,实行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公有制的地方,正着手进厅这方面的尝试。远的不说,仅以莫斯科为例。莫斯科是一个现有800多万人口的城市,按最近制定的25年房屋建筑和公用事业总规划,莫斯科将被分为一个中心地区和七个外围地区,每个地区的人口从50 ~ 100多万,均有高级水平和中等水平的文化和日常生活机关的复杂体系。同样,每个地区又分为几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相当于一个有几十万人口的较大城市的规模。每个地区同时也分为几十个小区,每个小区的人口约几万人。每个地区既有区级、又有小区级的文化和日常服务机关。
毫无疑问,这个规划不仅适用于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的许多城市也在作这样的尝试。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为宗旨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城建结构能成功地避免农村生活方式及城市生活方式的不良“症状”,能够在人力物力消耗最少的情况下,达到最大效益,对周围自然环境污染最少。
不用说,在城市里有私人汽车是舒适的,也是人们所期望的。但是,根据经济学家们计算,在城市里,平均每百户人家有30辆汽车是最理想的,再多就会增加许多麻烦,如造成停车场紧张、市内行驶速度受限制、经常发生交通堵塞、高峰时期拉长等等。
当一百户人家达到一百辆汽车时,公路、居住区、工作区、商业区、消遣区的停车场、汽车服务部等、至少就会占用宝贵的城市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也造成汽车在市内耽误的时间太长,使人的生活质量在许多重要方面受到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呢?毫无疑问,必须要把私人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最合理地结合起来。也许二十一世纪城市居民每日的大部分旅途是靠步行,小部分靠自行车或摩托车。对于远距离旅程来说,公共交通应该说是私人汽车的激烈竞争者。
为使二十一世纪地球上的几十亿居民住上带庭院的独宅,家家户户都有汽车(有相应的公路和汽车服务业),同时避免占用必不可少的肥沃农田;为了养活几十亿人口,就不仅需要彻底改造地球表面,而且需要本世纪发达国家的人们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放弃许多习惯性的生活标准。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共产主义要争取消灭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对立和重要差别,而全然不是争取将城市变为农村或农村变为城市的原因所在。
“去曾孙家作客”
最后,我们去参观二十一世纪的一个典型家庭,对这家生活情况作进一步了解。我们首先进入客厅,与以往一样,家庭注意的中心仍是电视机。因为电视机到这时不仅仅是家庭剧院和电影院,而且还是“电视报纸”、“电视杂志”、“电视书籍”、“问事处”、“图书馆”、“电话机(电视电话机)”等等。这已不单纯是电视机,而是电子信息联合机——构成家务复合机械化和局部动化的四部联合装置之一。
在厨房里起主导作用的是第二部联合装置,它是由一套按指定加热程序进行加热的炉灶、冷冻箱、端菜的气动装置、制作上等菜肴的电子装置以及自动洗碗器、烘干器组成的。其实,在二十世纪末的家庭里,这一切东西差不多都能看到。
厨房和浴室之间有第三部联合装置——按指定规程洗衣、烘干、熨衣的洗衣装置。旁边是运送各种必需品和扔掉用过的包装材料(各种箱、袋、桶、瓶、盒等)和其它废物的气动装置。
这里是第四部联合装置(照明、取暖、收拾房间)的控制台。光源藏在墙板里。取暖和制冷完全被空气调节器所代替,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环境,对工作和休息最为舒适。
然后,主人把我们“带到”街上,让我们看了看房顶上的太阳能装置、宅旁的风力装置、附近河上的水利装置,他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起根据经济学、生态学原理节约电能的重要意义,讲起在温度为16 ~ 18℃的条件下工作、在温度为12 ~ 14°C的条件下睡觉是多么舒适、多么美好,讲起在最大限度地食用自然食物、保护好食物的能量及保证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坚持次食适度是如何卫生、如何……
[Hαyкα u жuзнь,198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