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曾,著名有机化学家,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黄先生1912年1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在中央大学读书期间,直接受业于我国化学界前辈庄长恭先生。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得到庄先生的青睐。因此,毕业后跟庄先生来到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在庄先生指导下从事有关多环化合物和甾体的全合成研究。发表了五篇论文载《德国化学会志》。此项研究在当时是较先进的,受到英国、德国、瑞士化学家的重视。庄先生从奥地利带回来一套微量分析仪器,黄耀曾先生应用这套仪器进行分析,他是我国第一个建立微量分析方法的人。
1939年,黄先生在上海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兼研究工作,与林国镐、李亮等合作发现氨基酸合成的一种简捷方法。发表论文十余篇载《中国化学会志》。又与张毅等合作,发现二种新型局部麻醉剂载《英国药理学报》。1946年,黄先生重返前中央研究院化学所任副研究员。
解放后,黄先生转到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任研究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 ~ 1984年期间,任有机化学所副所长。1981年被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化学部常委兼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副主任、有机化学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有机化学》杂志主编、《化学学报》编委和国际性刊物《无机和金属有机的合成和反应》顾问编委等职务。
五十年代,黄先生与戴立信等从事金霉素提取、结构、合成的研究,提取方法得到实际应用。结构和合成方面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一篇总结性论文载国际性刊物《四面体》上。
抗生素当时除青霉素外有金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等,这几个品种在五十年代,就占了当时抗生素产值的40%。在抗菌素委员会领导下,黄先生负责金霉素的提取、纯化工作并迅速取得了成功。黄先生领导的改进金霉素提取路线在上海制药三厂得到应用和生产。
金霉素中的第二个工作是研究它的结构,汪猷先生、黄先生领导金霉素结构的研究工作的当时,也是伍德华(R. Woodward)等已发表了关于土霉素的结构一篇非常出色的文章的时候。他用很巧妙的方法从紫外、红外光谱来解释结构,在这以后,推动了有机化学家对于物理仪器的重视。黄先生领导的科研组在1954年的抗生素会议上报告了他们的成果,这概括起来有三点:1. 直接从金霉素得到由四个环连在一起的并四苯,这是通过锌粉蒸馏反应得到的一个并四苯。此项工作在他人的反应中有脱水、开环的可能条件,而有机所的工作更直接;2. 关于二甲胺基和一个角羟基的位置,作了进一步的肯定;3. 把金霉素脱氯以后的降解物和土霉素的降解物进行比较,终于从化学上把这二个抗生素结构沟通起来,也证明了金霉素的结构。
在金霉素合成研究上做了以下几点:1. 对A环构成进行了模型工作,于1958年发表。2. 伍德华合成选择了一个脱羟脱甲基的金霉素作为合成目标,黄先生的研究组选择脱水金霉素作为合成目标,二年以后,国外已完成从脱水金霉素转化为金霉素的化学反应,说明研究组当时选定的这个目标是对的。3. 多环体如何形成。研究组与伍德华等方法类同也与法国巴尔顿(D. H. R. Barton)等的方法类同。使我国的这项研究处于国际水平。
黄先生所在的研究组叫多环化合物组。正当这个小组进行模型试验时,却被宣布停顿。对于它的下马,黄先生感慨万千地说:“叫我停掉了金霉素的工作,我好比死掉了一个儿子!”由此可见,黄先生对科研工作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才会产生失“子”之痛的感觉。
黄先生在五十年代与经济建设有关系的工作有三项。1. 西力生农药,当时就投产应用。在沈阳以两万吨的规模生产。2. 金霉素的提取方法在制药三厂得到应用,这在前面已讲过了。3. 维生素A的改进合成方法,是和涂通源同志一起做的,一直到现在继续在工厂生产。
在尖端科学方面,黄耀曾与其他化学工作者一起,在我国首先开始运用氟化碳氢化物的方法以及氮塑料、氟表面活性剂,新型炸药等研究,为国防科研作出贡献。
到了六十年代,黄先生虽有失“子”之痛。但对于接受任务还是全心尽力地去做的。有两件事是他最得意的事情。有一次,张劲夫、钱学森来到有机所,提出要把元素氟的车间建立起来,因为当时要发液氢、液氟火箭,而一般火箭当时我国已有了。这是一项重大的国防任务。当时黄先生及其他同志先在化工研究院搞,后来在有机所实验厂里建立了自己的元素氟车间。元素氟车间的建立是很重要的,对以后111任务的完成,是一个很关键的措施,对原子弹发射影响很大。因为当时苏联专家已撤走,一些关键材料也拿走。我国科研人员只好自己干。由于这项工作以及离子交换树脂、萃取剂等工作,二机部对有机所评价很高。记得,在一次全院大会上,钱三强同志把有机所党委副书记抱起来了,把黄耀曾同志抱起来了,说感谢有机所的工作,对他们是一个非常大的支持,使我们原子弹能够比较早的爆炸起来,这是第一件得意之事。
第二件是氢弹问题,研制炸药的粘接剂。要求把炸药加工成很精细的几何形状,使它能定向爆破,在一个局部地方产生高温、高压,引起核爆炸。因为人们都知道炸药是很疏松的,要把它粘接起来,又形成一个很光洁的表面,还要求保持有最高的能量,这是很不容易的。有机所当时承担了这个任务,在黄先生领导下,有40多个同志在西安、兰州有关所干了三年多的时间,当时有几个方案同时在做,出来的产品要经过严格的考核,这种产品要求高,考评科目多。最后,有机所与兰州化物所的方案选上了。研制出的这种配方以后正式在武器上得到实际应用。
六十年代,已经提到了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发展问题。他在《化学通报》上发表文章,强调金属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及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应用的重要性。这在有机化学界中引起巨大反响。1978年,在他的支持下,在全国化学学会开会时,召开了金属有机化学座谈会,以后又促进了1980、1982、1984年三次全国有机化学年会召开及三次中、日、美国际性金属有机化学会议的召开,并担任了第一、二次国际会议的主席、第三次会议的中方主席。从这次会议的召开来看,有机化学工作者都明显地看出金属有机化学一次比一次在前进,在发展。这其中就有黄先生的推动、促进和组织作用。
另外,公安部曾经交给有机所一个任务,剖析美国特务的密写纸,要求弄清密写纸上的特殊化学成分,并要求密写以后的无色字迹显出颜色来。说他们为它伤透了脑筋。几张密写纸都被别的研究单位剖析未得结果而用掉了,手头上只剩下半张纸,成败在此一举。后来,该任务落到黄先生头上。黄先生经过精心剖析,为它弄得寝食不安。由于他知识面广,在剖析的基础上,想通了密写纸的特殊化学成分,高兴极了。以后,又把无色的字迹显出颜色来。去年,公安部某研究所所长来有机所,又说起这个情况,他说自从被识破后,这种密写纸在我国已不敢用了。但仍在东南亚一带使用。为此,黄先生常说:“我们接受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科研项目是很高兴的,但当任务完成以后,我们则更加高兴。”这确是大家都能理解的。
在研究元素有机方面,1965年以来黄先生与丁维钰、沈延昌等发现砷有机化合物比磷有机化合物应用于有机合成活性高。发表论文三十多篇载《中国科学》、《化学学报》国际性杂志《四面体》和《合成》上。其中一篇多年工作总结载于国际性刊物《金属有机化学的进展》年刊上。他又与李基森等发现“零价π - 二苯铬可催化齐聚全氟丙烯”和“聚合全氟丁炔”,论文载国际性杂志《金属有机化学》和《高分子科学》。他和李基森等推广应用快速电刷镀,已为国家取得五亿元的经济效益。他又与沈延昌等发现一种有机化学中未见先例的“炔酯烯醚重排”,载《化学学报》、《中国科学》上。黄耀曾先生曾多次获得科学院奖金、奖状、四委奖金、奖状。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奖。
1983年黄耀曾先生应美国诺特丹大学聘请为访问教授,并在美国七个大学讲学。
黄先生对研究很有预见性,看得准。例如,1964年他在《化学通报》上有过这样一段话:“1954年的重要发现有有机磷、有机砌以及过渡元素有机应用于合成,可以认为有机磷是另一个转折点,因为它的发现跳出了一、二、三族元素的框子,启发了第四、五、六族元素化合物在合成中的应用,前途未可限量,”又:“过渡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多变反应性能丰富的理论可预期将有更大的发展。”经过了二十年,现在看来这些情况都证实了。有机磷自从1953年魏迪希(G. Wittig)发现后,在有机合成中蓬蓬勃勃地发展,现在它的文献超过千篇以上。另外,过渡金属元素应用于有机合成,现在愈来愈多,更广泛。多变性、反应性都实现了。近二十年来有八位从事金属有机的化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黄先生对学术研究很仔细,很扎实,教导青年循循善诱,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是青年科研人员的好老师。
黄先生还是个诗人,对前人的诗句,他很喜爱,下面三个句段就是他的治学写照:“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诗也反映了黄先生对科研工作的苦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