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探险家,在西伯利亚的严寒下裹紧了衣服,沿着贝加尔湖冰封的湖面开始了漫长的旅程。一路上,他们不时眺望冰原的尽头,那儿就是安加拉河的河源。

他们也许并未意识到,眼下看到的是酝酿了三、四百年的大自然奇观。

在这一自然现象开始形成时,Rembrandt还在作画,满清皇朝还在统治中国,伽利略正在观察天上的星星。

从那时迄今,流入贝加尔湖的336条河水才流经深1哩、长250浬的贝加尔湖,在安加拉河源处涌出湖面。

这在贝加尔湖的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科学家断言,贝加尔湖的历史长达2000 ~ 2500万年,是地球上历史最长的湖泊之一。它无疑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湖,容有地球上1/5的淡水。贝加尔湖水至今较为清新,是苏联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之一。

然而,遗憾的是,苏联其他许多大湖、大河和海洋却不是这样。苏联广大地区,水质污染严重。受污染的水体包括伏尔加河、乌拉尔河、托木河、第聂伯河,以及黑海、亚速海、波罗的海和里海。1983年在德涅斯特河上发生的一起事件,确实是一个灾难。

贝加尔湖也存在污染问题,但晋来在达到灾难性程度前就得到了控制。

贝加尔湖之所以如此幸运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它具有浓厚的科学兴趣。贝加尔湖是一个独特的环境实验室,它拥有2750多种生物——包括一种不知为何会进入这一被陆地包围的清澈湖水的海豹。

苏联政府重新安排了它那陈列柜式的建设计划:使贝加尔 - 阿穆尔铁路干线远离贝加尔湖岸,在其修建过程中多花了大量资金。

此外,根据政府法令,湖边的一座纤维厂对其排出的废水进行了处理。到1985年,该厂90%的工业用水要循环使用,从而进一步减少对贝加尔湖的污染。

除采取这些步骤外,加之经常性的环境监测,按瓦伦丁 · 高尔金,位于湖泊南端的贝加尔湖湖沼学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说法,可以保证“贝加尔湖至今仍然安然无恙”。

但这还取决于苏联政府是否对近来发生的多起严重的水体污染事件给予同等程度的关注。

仅仅这些污染事件显露本身就足以引起人们重视了。西方分析家断定苏联也存在任何一个工业国都少不了的极其严重的环境问题。许多年来,这些严峻的事实实际上被政府控制的报纸忽视了,这显然反映了官方宁可对此保持沉默的态度。

然而,苏联前领导人尤里 · 安德罗波夫1983年12月在苏共中央委员会的发言中强调指出,必须对因为工业发展在苏联各地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找到对策。

随后,许多新闻故事使某些特定的环境污染事件更加醒目。而最为耸人听闻的新闻,莫过于苏联的河流、湖泊、海洋正在受到污染。

但看来这并不像是苏联政府新近对环境问题产生了什么热情。相反,某些分析家认为,在苏联,污染已严重到国家领导人实际上无法再对此装聋作哑的地步。

不管理由是什么,由于对公众舆论的钳制稍有放松,苏联公民——以及世界公众一在最近几个月可以对这个国家水体污染的范围偷偷一瞥。而水体污染的范围看来也是真够严重的:

· 1984年5月,水利部长尼古拉 · 华西里也夫在官方报纸《消息报》上承认,水质污染事故在苏联是很普遍的。某些工厂因违反污染法而关闭,而更多的工厂需因此而关闭。

· 苏联共产党机关报《真理报》,在84年2月发表了一篇措辞强烈的文章,论及第聂伯河的严重状况。文章谴责一家造船厂排放的污水,使该河闪烁着七色虹彩。

· 许多文章揭露,克里米亚的萨基湖受到化学药品和除草剂污染的威胁。该地区是疗养地,水土因具有疗效而闻名遐迩。但是,附近一家除草剂厂排出的化学药品已经杀灭了土中的微生物。据说,防止化学沉积物流入湖中的唯一的一座大坝,需要约200万美元进行修理。真理报呼吁关闭这家工厂。

· 据苏联官方通讯社塔斯社报道,苏联当局正在进行一场旨在制止波罗的海污染的广泛的斗争。关键在于解决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污染问题。但是,塔斯社指出,污染源不止一处,它们包括列宁格勒和波罗的海沿岸共和国的工厂。

· 也许83年9月发生的水质污染事件是最为严重的。当时,一家化肥厂的水坝崩溃了,数百万吨含有钾的污水跑了出来。这股毒液席卷了方圆16哩的农村,在它流入第聂伯河的途中,实际上将所有的动、植物一扫而光。

大多数污水流到了一个原先为熬德萨和基什尼奥夫市供应饮水的水库里,迫使供水中断,迄今还在大规模地处理这批污水。

四分之三的污水最终流入黑海。有报道说,河流许多部分已恢复了生命,但某些外国专家对此表示怀疑。

水利部长华西里也夫声称,在过去10年中,苏联兴建了2万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在85年为止的五年计划中,政府为水利和合理使用水源将耗资93亿多美元。

但另一些专家指出,苏联政府对环境问题仍未给予充分的关注。

一位经济学家在真理报上撰文指出,虽然每年有将近4万名环境保护专业的学生毕业,但获得专业对口工作的只有一小部分人。

经济学家,尤里 · 杜尼差教授强调指出,应将控制污染和清理环境的费用纳入国家总体经济计划中。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198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