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算渊源于中国古代数学,并且是在中国古代数学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数学第一次流入日本,是在日本的奈良时期(710 ~ 794),那时也是日本大力吸收中国文化的时候。

十六世纪,通过去中国的商船带回了最新的计算工具——算盘,并且很快地从长崎、堺等地推向全日本。到江户时代(1603 ~ 1867)初期便开始出现珠算算法书。

—般认为,真正拉开日本算术时代序幕的,是毛利重能的学生吉田光由的《尘劫记》(1627)。在1641年(宽永18年)的版本(抄本)中,首次出现日本数学的一种特有形式——遗题。所谓遗题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在遗题中,有—些是关于圆以及近似于圆的曲线的计算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无法用算术来解决,需要采取列方程求解。这就促成了中国数学的第二次引进日本。

这次,日本获得了两个成果:一是引进了筹算及其计算器具——算筹;二是得到了元朝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算学启蒙》传入日本后,吸引了许多日本学者。

但是筹算有不少局限性,如系数只能限于整数(可正可负),方程的次数只能限于正整数等。为了克原这一局限性在日本数学中首次出现了异于中国的新情况——使用笔算。

1674年关孝和首先用笔算对《古今算法记》中的15个遗题作了解答,并以《发微算法》为题发表。建部贤弘于1685年又发表了《发微算法演段谚解》,对关孝和书中所省略的地方作出详尽补充。《发微算法演段谚解》的发表标志了日本笔算代数的产生,后来日本称这种笔算代数为“点窜”。所以,直到后来,一般学和算的人通常都得经过珠算算术、筹算天元术以及笔算点窜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