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大约47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18,000公里的海岸线和5,000个海洋岛屿。中国大陆架宽广而低浅(<100米)。例如:中国东部大陆架宽达600公里,它在最后一次冰期就暴露于海平面之上。沿海地区有着广泛的用途,并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可供开采。所以,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发展得如此之快是不足为奇的。

中国有许多与海洋科学研究有关的组织。它们包括国家海洋局、地质矿产部、交通部、石油部、海洋学院、气象局以及许多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下的研究所和几所大专院校。其中,山东海洋学院现有学生2,400人,到1988年将扩大到6,500人。

国家海洋局成立于1964-1965年,它承担了所有海洋学科的项目。国家海洋局下设7个研究所。几个分局和50多个海岸监测站,共有职工10,000人,其中科技人员4 ~ 5,000人。国家海洋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大陆架上,但现在已开始了深海域和南极的研究。研究所分布很广,它们主要对本地的近岸海域进行研究。例如: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

国家海洋局有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该区的几个方面研究:生态学(与加拿大),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化学(法国)、环境污染和黑潮(日本)。每年从黄河搬运到大陆架的沉积物有12亿吨,从长江中搬运到的4亿吨。在过去的两千年中,黄河已改道约26次之多,这对搬运到大陆架的沉积物的量有很大影响。由于河成沉积物的重要性,国家海洋局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1979年开始了一项合作项目,对长江入海口以及它在各方面对大陆架沉积物的影响进行研究。一项有关入海口的海洋化学的项目,包括微粒物质化学正与法国合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建筑材料所需的砂和砾石都采自海滩。由于建筑业的发展,海滩建材的开采范围将成倍扩大。显然,这对环境会有影响。但现在还没有立法以限制对海滩的开采。另一个重要的海上资源是碳酸钙,它可以从旧滨线上的表层中回收,并广泛应用于石灰的生产中。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已知有钛铁矿、锆石和独居石等的砂矿床,尽管现在还未开采,但正在对这些矿床进行勘探。

中国海洋学正开始对西太平洋的锰结核的研究,但目前还只是普查性质的。作为一种潜在的经济资源,是否开始对锰结核进行全面的勘探,中国似乎还持保留态度。

近年来,中国和外国合作对海上石油的开采进展很快。中国有一个成熟的大陆边缘,人们认为该大陆边缘是开采大型新油田的最有远景的地区之一。

中国对南极的兴趣也开始增加,1983年承认了南极条约。1984年前,中国应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和阿根廷的邀请,先后派遣了五批科学家赴南极考察。中国的南极研究项目的一个特点,是开展国际合作。到现在为止,所承担的大多数项目都奠定了基础。

中国已经认识到沿海地区的海洋污染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工业发达的入海口。人们现在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企图建立一些控制设施。1983年中国第一个和海洋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开始生效,在控制污染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从下面的数据中可见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每年约有600万吨沉积物和工业废水注入中国海域。在那些主要的污染物质中,每年平均有700万吨有机物,10万吨石油流入大海;也有汞、钙、铅、锌、砷、铬、酚等物质进入大海。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已经发现有赤潮和死鱼。

对将来来说,特别重要的问题似乎是碳氢化合物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污染问题。中国海洋科学的标准正在迅速改善。该区丰富的资源,以及中国的大量投资,科学家的热情工作,中国在海洋科学研究标准中的空白将在近十年内缩小,中国将不断发挥其对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利用方面的作用。

[Episodes,198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