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软化 -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病症随着人口高龄化,发病率将增加起来。现在约有430万患者,在老年病中仅次于脑血管意外,占第二位,估计到2000年要达540万人。

骨质疏松表现为:骨质脆弱,腰酸背痛,脊柱弯曲,身高缩短,容易骨折、严重时可卧床不起,但与老年性痴呆相比,症状就不怎么明显,又不是直接致死的原因,故目前就是在医学界对此病的认识也是不足的,其实该病是一种麻烦、难治的疾病:除严重时卧床不起,还容易变成痴呆及引起感染。

长期从事这项研究的东京大学医学院老年病学教授析茂肇认为:骨量减少,容易引起骨折,是一种无论谁也会发生的生理老化现象,骨质疏松症可以说是在这种骨的生理老化基础上,加上各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症候群。这些因素许多地方还不十分清楚,故到现在还没确切的治疗方法。

从年龄增加骨量减少的机理中首先可以看出,老化引起骨量减少,骨的吸收与形成平衡遭到破坏。总之,肾脏老化使从肠管对钙的吸收减少,其结果,促进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甲状旁腺激素有促进骨质吸收作用,此激素在血中浓度不断提高是引起骨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年龄增加,成骨细胞活力降低,骨的形成能力低下,使骨量减少。

人的骨量,男女之间有差别,人种之间也有差异。女性比男性骨量少,减少起来也迅速。日本人骨量最多的为20 ~ 30岁这一代人,此以后骨量逐渐减少,特别是女性,闭经后,急剧减少。从骨量的人种差异来看,黑人比白人要多,黄种人比白人更少(这点明确的资料还没有),且骨量少的人种骨质粗疏发病率高。为什么骨量会因人种不同而有差异,这一点原因还不明白。要明瞭这一点,一个重要关键是必须了解环境的不同是如何对骨量产生影响的。析茂教授目下进行的调查研究,其目的就是为阐明这一点。

析茂教授于一年前开始着眼同种人种比较,将生活环境不同的居住在日本的日本人与居住在夏威夷的第一代日本人的骨年龄变化的不同进行了分析比较。

这项研调的原始资料是夏威夷医学中心用骨盐定量分析装置测定约3000人次的第一代日本人与析茂教授用同一仪器测定居住在日本的约1500人次的日本人的所得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挑选出同样的年龄、身长、体重的正常健康人的骨年龄变化进行比较。

这种骨盐定量分析器,代替了以往用于骨量测定的X线,采用具有单一能量的光子束照射骨组织,通过检测器检测骨吸收的光能的量,从而准确地对骨量进行定量测定。以挠骨为测量对象,夏威夷第一代日本人比同年龄、身长、体重的居住在日本的日本人骨量多15 ~ 20%,当然不局限于体重、身长等体格方面因素,每日营养因子也要调查,但现阶段仍停留在体重,身长的日美比较上。因此为什么同种人种,骨量也有不同,就整体来说究竟何种环境因素起作用,关于这一点还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

骨质疏松是由于老化,骨的代谢平衡遭到破坏、钙质不足、甲状旁腺过剩、降钙素缺乏,活性维生素D不足、女性激素缺少、运动太少、日光浴不足等各种各样原因交错在一起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中,甲状旁腺、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为钙代谢调节的三大要素,缺乏这三种激素,钙代谢就明显异常。

作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治疗的药物,已经采用的有促进骨形成的降钙素与活性维生素D。

最近生物技术的应用,使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得到大大开发,其制造方法多种多样。从猪、鳝鱼中提取降钙素,采用化学合成制成人体内降钙素的遗传因子的生物工程方法也在试验之中。另外,还试图利用大肠杆菌从大马哈鱼骨中制造降钙素。

这些治疗药物,虽还不能使骨量增加,但使骨量减少速度缓慢,年龄相应减少度减小是可能的。

析茂教授进行的这项研究,向临床医生提出了呼吁,要积极作出骨质疏松症诊断,强调其危'害性。不仅对专家、对一般人也要提醒注意,该病如放置不管,后果严重、费用增加。一般门诊,每月4.8万日元,如果因脊柱骨折住院平均52天,花费要72万日圆,如果股骨颈骨折住院平均85天,花费就达138万日圆。

现在,关于老年病骨质疏松症的知识还是启蒙阶段,可以说骨的老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最新技术情报》(日),198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