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对于矛尾鱼的研究工作从未中止过。这种被认为早在七千万年前就已灭绝的古鱼种竟从本世纪30年代起奇迹般地陆续在非洲沿海被发现。这给鱼类科学研究带来了福音,使一些多年未解之谜得到了答案。
1938年,在非洲南部的夏吕姆拉河出海口附近的洋面上,一个渔夫用拉网捕到了一条奇特的鱼,他把这条鱼寄给了伦敦博物院年轻的女助理研究员库特奈 · 拉蒂迈。拉蒂迈立即将这一发现报告了著名的鱼类学家J. L. B. 史密斯教授。通过研究分析,教授断定这是一条矛尾盘。1952年,一个科摩罗渔民捕到了第二条矛尾鱼。这两条矛尾鱼的相继发现推翻了矛尾鱼在七千万年前已经灭绝的说法。科学研究表明,这种古鱼种世代繁衍迄今已有三亿五千万年的历史,也就是说,早在陆地上生命尚未诞生时,矛尾鱼的家族已遍及世界各大洋。
史密斯教授从第二条矛尾鱼身上发现,虽经亿万年的变迁,矛尾鱼并没有发生任何进化,是地地道道的活化石。科学家们还怀疑矛尾鱼与陆地脊椎动物的祖先有亲缘关系。如果这一假想得以证实,是否可以下这样的结论:矛尾鱼是两栖动物的鼻祖,亦是人类的鼻祖?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在保存完好的矛尾鱼身上进行研究分析。然而用福尔马林保存矛尾鱼很不可靠,常常发生腐烂现象。
1972年,矛尾鱼的科学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一支由法、英、美联合组成的探险队在科摩罗捕获了两条雌性矛尾鱼,其中一条当时依然活着,科研人员对它进行了观察,发现了许多重要的新情况。首先,矛尾鱼的游泳方式特别:它使用尾巴不是为了推进身体向前,而是为了平衡;其次,矛尾鱼和现在的青蛙的祖先相比,它们更接近于鳐鱼和沙鱼:再者,矛尾鱼的繁殖方式非同寻常,在它们的肚子里人们起初发现了未受精的卵子,以为矛尾鱼的繁殖方式是卵生。可是数年后,一位美国科学家在解剖一条保存完好的矛尾鱼时发现,这条鱼的输卵管里有5条幼鱼。这一发现证明矛尾鱼属卵胎生,即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出幼鱼后才被排出母体外。
矛尾鱼通常生活在水下150 ~ 300米之间,身体粗壮,长约1.6米,呈蓝色,满身大圆鳞,背上长有两个鳍,牙齿整齐、锋利,外表看上去很像丑陋的石斑鱼。迅速地收网使之来不及进行体内减压或水面温度的提高都会致矛尾鱼于死命。
[傅荣、李克勇根据法国《快报》,1987年3月版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