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家们掌握了直接证据证明,在过去两亿年间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形成了地球表面。板块构造的间接证据可追溯到十亿年以前,而最古老的陆地有相当长的历史,大约二十五亿年。那么到底什么力量构成古地球的表面呢?设在戴维斯(Davis)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地质学家埃尔德里奇穆尔斯提出,地球表面可能由板块构造中的不同块体构成,这种板块构造在某些情况下产生了与现代金星类似的地体。

现代地球有两类地壳——几公里厚的洋壳和几十公里厚的大陆壳。尽管较厚的大陆壳产生了比洋壳要高的表面,但两者都浮在地幔之上。按平均计算大陆架海拔是几百米,而洋壳海拔在四公里以下,这样平均相差就有五公里。

这样的双峰分布把行星划分为突出水面的高地和潜伏在水中的低洼,同时它也符合板块构造的进程,特别是洋壳如何潜入到大陆壳以下并,留下独特的岩层。地质学家不知道什么样的作用才构成类似于地球的金星和火星的表面,但他们确实知道这些行星的表面彼此是很相似的,比如,大部分金星表面的平均海拔不超过两公里。

假如洋壳和大陆壳的厚度相差不大,那么板块构造产生的结果会不一样,相应地球表层的位置也就不同。如果洋壳比大陆壳厚,那么洋壳将会高高浮在地幔上,因此海洋盆地和大陆架间的海拔之差就更小了。倘若海洋盆地较厚,则大部分陆地将覆盖着水。穆尔斯推测二十五亿至十亿年以前地球表面可能是这样的。

穆尔斯认为,他的这一推测可能解决一、二个地质学上的难题。其中之一是十亿年前地球上还没有出现蛇绿岩套。这些蛇绿岩是洋壳的断片,加上埋在地幔下连接着古潜没带大陆的岩群。一些较老的混杂岩彼此间很相似,但分析家们认为它们不属于地幔中的岩石,只不过压在洋壳上面罢了。

穆尔斯提出假如目前的洋壳厚度是十亿年前的二至三倍,那么其争论可解释清楚。他指出蛇绿岩包括了洋壳顶部以下十公里深的原始岩,这样,深层的蛇绿岩将属于地幔岩,但假如洋壳的厚度是目前的二至三倍,则这些蛇绿岩就不属于地幔岩。

较厚的洋壳可能浮出地幔也较高,因此大陆架和海洋盆地海拔的平均差仅为二至三公里,不会是现在的五公里。如果地球上的水量没有改变,那意味着大部分陆地浸没在几百米下的水中。

穆尔斯推测还可能解决另一个问题——在古大陆的较大区域里发现的平伏沉积物的起因。这些沉积物相当于大陆构成时与十亿年以前这亿万年间的海底沉积物,与此同时也没有发现大量扰动痕迹使这些沉积物脱离洋底。地质学家也掌握了一些证据大约在八亿到九亿年以前从陆地边缘脱落的淤积物急剧增加,这样就同从陆地下来的海退相一致。一些地质学家已提出海退是因为大陆壳变厚,并且高高地浮在地幔上造成的。穆尔斯认为之所以有海退是因为洋壳厚度发生了变化。

十亿年以前,究竟什么力量驱使洋壳变得越来越薄至今还不清楚,尽管这种地质作用可能是很缓慢的。穆尔斯推测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从海洋中部的海岭中涌出的各种物质的改变从而构成新的洋壳,也可能是大部分物质在壳层的形成和自毁过程中不断循环的结果。

“海拔的分布与其说在现代地球上显出相似性还不如说在现代金星上表现得更明显。”穆尔斯的这一观察结果是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尽管金星没有液态水,其外部有一相当热并带有腐蚀性的大气层,但金星表现出很多与地球相似的特性。最新的调查研究已在金星上发现山脉褶皱带——这说明也许将出现一些板块构造的进程。然而,在“大陆”壳和“洋”壳间不存在明显差别,这预示着可能出现比现代地球更厚的“洋”壳的板块构造过程。要是地球年轻十亿年并且其内部比较热的话,地球和其他行星不会两样。

[New Scientist,1986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