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引力理论假设:万有引力源自惯性质量。根据这假设和牛顿第二定律,当仅存在引力场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无关(g的普适性)。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等价,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其他几个可供选择的引力理论的一个原理。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人们以不断提高的精确度对‘g’的普适性进行了许多次检验。根据这些检验的结果,人们也能定出新远程力存在的限度。假如新远程力并不源自惯性质量,它们将导致g明显地不是普适的。E. 菲施巴赫(Fischbach)等人最近提出存在第五种力(流行地、但却引人误解地被称为反引力)这一假设,推动了人们对基本力的研究。从那时以来,人们已经完成了两个检验这假设的实验。然而,它们导致互相矛盾的结论。

历史上,厄缶(E?tvos)于1922年和伦纳(Benner)于1935年所做的实验,定出?g/g的极限值分别为3×10-9和7×10-10。后来,迪克(Dicke)和布拉金斯基(Braginskii)的实验将精确度分别提高到10-11和10-12。可是,后两个实验实际上是比较朝着太阳,即在十分不同的距离规模上,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1986年,菲施巴赫等人重新分析了厄缶的数据,声称有证据表明存在第五种力。这种力不同于已知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它作用于所有物体,使它们离开地球,而作用量的大小则与物体的重子量或核子量成正比。其结果是:在伽利略式的实验中,(惯性)质量相同、但化学成分不同的物体到达地面的时间,将稍有不同。按照菲施巴赫,相距r的两个点状质量m1和m2的位能是:

V=﹣(Gm1m2/r) · (1﹣α12exp(﹣r/λ)

式中G是牛顿万有引力普适常数;第一个括号是牛顿引力定律的一般形式;第二个括号表示由第五种力所引起的近程偏离(short-range departure),其中λ是第五种力的作用范围,而α12与材料有关,正比于约化为其各自点代体质量的两个重子量β1和β2的乘积。

在矿山升降机井中所作的地球物理学引力测量,证实对牛顿引力的近程偏离这一想法,结果是α12~ 10-2和λ ~ 1千米。菲施巴赫提出,第五种力的传递媒介是超光子,一种也能说明高能K0~kˉ0亚核系统异常特性的新粒子。然而,这假设容易受到严肃认真的批判。比较困难的则是:否认菲施巴赫在重新分析厄缶的数据时所发现的?g、g与?β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我们需要新的、专门设计的实验,用以检验第五种力假设,就像蒂伯格(Thieberger)和斯塔布斯(Stubbs)所做的那样。

蒂伯格设计了一种差示加速度计,用来测量一个在纯水中自由漂浮的匀称空心铜球的水平运动(图1A)如果g是普适的,那么当铜球因水的浮力而平衡时,它将不受万有引力位形(gravitational configuration)的影响而继续保持平衡。蒂伯格将加速度计放在帕利塞兹(Palisades)悬崖(新泽西)的上部边缘附近,观察到球以4.7毫米/小时的速度水平地漂离悬崖。对这现象的解释是:悬崖施加在铜上的第五种力大于其施加在水上的这种力,因而导致存在一个水平分力F。这力使铜球离开悬崖。按照斯托克斯公式,F ~ 4.2×10-9牛顿。这个值,与根据斯泰西(Stacey)的地球物理学测量数据,以及铜与水的约化重子量比值1.00171而得出的结果非常一致。这实验似乎是令人信服的。而且毫无疑问,数据证实力F存在。然而,F是产生于第五种力,还是产生于某种比较平常的东西呢?斯塔布斯等人得到的与蒂伯格的实验相矛盾的结果,证明提出这问题是合理的。他们做了一个厄缶式的实验。实验使用一个可自由摆动的扭力摆。它由四个圆柱体构成,其中两个是铜质的(β=1.00112),两个是铍质的(β=0.99865)。它们具有相同的质量克,并处在四重对称的位置上(图1B)。当处在真空10.04容器中的扭力摆以不变的角速度旋转时,他们便测量其平衡位置θ(t)。容器放在华盛顿大学内的一座小山坡上。如果第五种力存在,应该有一个随时间变化的扭力矩作用在摆上,从而按容器旋转的频率产生θ(t)的一个分量。但是他们没有发现这种分量,因而与蒂伯格的实验不一致。

4.2.1

根据上述难以进行的实验,总是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应该在不同的地点,用不同材料和不同大小的球,重复蒂伯格的测量。关于斯塔布斯等人的实验,人们则希望,不仅对他们给出的4×10-6拉德的系统补偿,而且对统计误差的确定,有更多详细的了解。

其他实验正在准备之中。一个设想是:用安装在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CERN)所在处的引力天线(gravitational antenna),来探测在恒星坍缩期间所发出的引力波。如果第五种力存在,那么天线便会被一个重子电荷偶极子(dipole of baryonic charge)所激发。该偶极子由两个分别是铁质的和铜质的空心半圆柱体构成,并以天线的共振频率(915赫兹)旋转。天线的形状和粗细经过挑选,以避免通常的万有引力效应。通过求出天线一天的输出总量,便能发觉一个相应于α=7.0×10-3和λ=200米的第五种力信号。

另一个设想的用意在于:用一个伽利略式的实验直接检验g的普适性。使一个用两种不同材料制作的盘自由下落,并用一架经过改进的迈克耳逊干涉仪观察其角运动(图2)。如果盘的两半以不同的加速度下落,盘将与?g成正比地绕其轴作角加速运动下。预期的自由落路程为5米,而对?g/g的灵敏度为10-10,大得足以检验菲施巴赫的假设。

4.2.2

现在得出结论,为时尚早。但大约一年以后,将有许多实验结果,而我们将知道,除万有引力、电磁,以及弱和强相互作用外,是否确实存在另一种基本力。

[Nature,1987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