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撑杆跳高称雄一时的深刻含意

在今天,人们已经清楚地知道,无论什么样的体宵竞技比赛,单凭材料的改进来让世界第一流选手创造世界纪录是极为艰难的。任何体育纪录的刷新,只有在运动员个人才干、训练方法和完善的体育器材、设施(包含着材料)融为一体时才有可能出现。

体育竞赛有许多项目,其中最能反映新材料开发对仓we新纪录的巨大作用的要数撑杆跳高。纵看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撑杆跳高发展史,运动员用的杆子历经了由竹杆到金属杆、玻璃纤维杆的沧桑之变,相应地撑杆跳高纪录也有了惊人的提高。

在撑杆跳高史上,日本的成绩曾辉煌一时。1932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日本选手西田修平过关斩将,奇迹般地越过了4.30米的高度。虽然他仅以1厘米的优势险胜美国的米勒而获得亚军,但这一成绩却令同行刮目相看。紧接着在柏林奥运会上,日本人雄风未减,最后囊括撑杆跳高银牌和铜牌。

那个时候,能使日本撑杆跳高称雄一时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日本有着丰富的竹资源。战前的撑杆跳高,运动员采用的是竹杆。日本和台湾(处于日军的占领下)都是有名的竹乡,世界优秀撑杆跳高选手无一例外地使用着日本加工出来的竹杆。日本京都和四国一带均盛产质量上乘的竹子。竹杆的加工,一般都要经5年左右的时间阴干,以使竹油能得到充分地排尽。虽然竹子的砍伐是在阳光下进行的,但毫不影响竹芯的强度和韧性。像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无疑会引来日本撑杆跳高的黄金时代。

2.金属杆在战争的苦难中降生

1942年,美国的瓦马塔姆以一种新型材料的杆子创造了4.77米的撑杆跳高最好成绩,从此之后,竹杆便在世界纪录中失去了它昔日的光彩。

这一事实的出现,乃是由于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面迫使撑杆材料的转换。很清楚,战火的弥漫使竹源中断,欧美各国也为此而大伤脑筋,所以只有开发轻质合金的金属杆才能应付时局的变化,就这样,撑杆跳高开始了金属杆时代。

另一方面,日本也因战争的爆发而使撑杆跳高遭到重创。由于战事的繁忙,竹杆的加工不得不以工减料来对付。竹子一经砍伐,就在太阳下晒干了事,这自然会造成日本撑杆跳高日益衰落。因此,可以说金属杆完全是人类被卷入战火后不得已才采用的。正如曾统率日本撑杆跳高界10年(1950年 ~ 1960年)的安田矩明所道破的,这并非是由于金属杆生来就优于竹杆。

当然,就金属杆本身材料均匀且不易弯曲这些特点来看,确实胜过竹杆。然而正是抗弯性能好的杆子在插入插穴时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力,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使上肢练就出发达的肌肉。后来,新的撑杆跳高世界纪录确实出现了,但最高也只达到了4.83米(英国的德比斯创造)。由于战争的影响,撑杆跳高的成绩在整个金属杆时代的忉年中只提高了6厘米。

3.玻璃纤维杆刮起了世界旋风

真正使撑杆跳高纪录腾飞起来的,还是玻璃纤维杆。早在1948年,美国杰克斯就曾想到过撑杆的工业生产,以使其具备竹子的性能。虽说玻璃纤维杆的弯曲性能在出世时并不太理想,但它的风姿却出人意料地迅速席卷了全球。1956年,在墨尔本奥运会上,钢闷杆还居于统治地位。可是希腊选手鲁巴尼斯拿出了玻璃纤维杆,赢得了撑杆跳高铜牌。尽管如此,还是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在以后的各种大型运动会上,玻璃纤维杆只能小露尊容。-

日本领略玻璃纤维杆的英姿,还是1958年在日本小田原举行日美田径对抗赛时。赛时,日本的安田矩明用钢杆经三次试跳横越了4.36 m的高度,而美国的查尔斯仅在第二次试跳中就轻松地越过了这一高度,最后安田还是败给了查尔斯。当时,查尔斯用的是玻璃纤维杆,并且还递给安田,安田试了试,只因杆太粗,握起来不顺手而未使用。后来,安田参加了I960年的罗马大赛,日本才决定引进玻璃纤维杆。

正值撑杆跳高向新的纪录冲刺时,出现了一种舆论:人的体力已到极限,只能跳过4.87米。恰好在此时,美国的尤尔塞斯却用玻璃纤维杆飞越了4.89米的高度,“极限说”被打破。打这以后,撑杆跳高的成绩像雪崩一样从各方面突飞猛进(图1)。仅1962年的一年内,世界纪录就改写了三次,连续提高了11厘米。第二年,世界纪录又刷新四次,共提高26厘米。1964年,在东京奥运会上,选手们用玻璃纤维杆又展开了一场鏖战。一时间,像所谓“用玻璃纤维杆跳高不是体育运动,应取消玻璃纤维杆”之类的说法此起彼伏。然而这些论调未能阻止撑杆跳高运动的发展。如今,撑杆跳高的世界最好成绩已经突破6米大关。日本的撑杆跳高全国纪录,现在一直在5.55米的高度上徘徊,若要赶超世界纪录,还得在运动技术上努力提高握杆点的位置。

10.1

4.标枪投掷——在新材料的发展中起落

体育纪录的创造与材料的发展密切相关。体育创纪录比赛,也就是器材技术改进的比赛。为了创造新纪录而费尽心机地对器材进行改革性的研究,其中最说明问题的莫过于标枪投掷这一项目。

标枪的材料,一直是采用木材,后来有美国的赫尔德兄弟标新立异,将木材改成铝材。哥哥博布是标枪运动员,与弟弟荻克合作,共同制作了铝材标枪。为了探索并减小标枪的空气阻力,两人还专门学习了空气动力学。1952年,世界第一根铝制标枪就这样在他们手中问世。后来他们又发现标枪的升力不够,于是又对标枪头部太粗等等缺陷加以改进。自东京奥运会后,金属标枪完全取代了木制标枪。与此同时,瑞典研究的钢制标枪也应运而生。

金属标枪出现后,标枪的投掷纪录连连刷新。然而正是纪录的不断刷新,使得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出现了。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东德选手乌贝霍恩投出105 m的世界最好纪录,这一高水平的纪录,引起了田径界的不安。大家知道,运动场的跑道通常是400 m,它限制了标枪投掷的视界。可是标枪飞出100 m之后,就有可能超越视界,这自会引起人们的忧虑。鉴于这一情况,国际田联于去年便作出了标枪重心最大距离向前移4 cm的规定。从这以后,标枪的世界纪录下降了约20 m。因此,今后要创造好的世界纪录,只有在标枪的加工和投掷技术寻求出路。

5.在风洞实验的推波助澜下进步的跳台滑雪

近代的体育项目,无论在训练方法的改进上,还是在器材的开发上,都明显地反映着自身的科学性,像跳台滑雪就是其中最典范不过的例子。

80米跳台滑雪,从起滑到着陆大约要3秒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要想获得较远的飞跃距离,就得设法使运动员的升力增大,阻力降低。在理论上讲,升阻比越大,跳雪者留空时间就会越长。而从运动员体型来看,身材越长且体重越轻,则越有利于运动员飞行。换言之,只要运动员身体投影面积越大,则越能产生较多的升力,也就越能获得较远的飞行距离。如果体重轻,还能使运动员获得更长的留空时间。

除此之外,跳雪者的姿势也不容忽视。在跳台滑雪的早期,身体前倾很少,而且手臂还反复往后摆动。有人认为,手臂往后摆动,会有助于身体朝前突,至少可获得1米的飞跃距离。

按照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将以上飞行姿势用风洞进行实验、分析,那么过去的那种不科学的看法便不攻自破。

最早进行这一风洞实验的,是瑞士的工程师斯德洛曼。日本的谷一郎(1967年)也做了同样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手臂来回摆动会增大空气阻力。

以上风洞实验的结论,在1972年的札幌冬奥会上得到了证实,而且得出了最理想的飞行姿势:手臂紧贴身体而伸向后方,使整个身子保持斗笠底形状。

6.大飞鼠式跳雪服装粉墨登场

就文章的本意而言,并不打算对风洞实验推动飞行姿势改变进行高谈阔论。有意义的是,风洞实验的结果在无形中导致了运动员服装的变革。在札幌奥运会上,一种红色方圆套领、前身为藏青色的紧身连裤服,十分出色地震示了斗笠底一样的飞行姿势。这种服装,完全避免了衣服在空中的飘荡,从而大大地减小了空气的阻力。

1974年,双向伸缩的聚胺基甲酸脂材料问世,很快这种材料就用在了上面的那种连裤服上,使得空气阻力变得更小。据说现在已有人在开发一种“理想的运动服”,至于衣服款式,还鲜为人知。

上面已经指出,身体的投影面积越大,产生的升力也就越大,飞行距离也就越远。根据这一原理,“大飞鼠式”服装、“充气式”服装涌现了。所谓“大飞鼠式”,也就是袖子和衣服之间不用布料,运动员飞行时如同插上双翼。“充气式”服装,则是将后背做的很宽松,当空气从胸部的网眼中流入时,后背便膨胀起来,如同背了气球似的。

以上两种服装,哪一种会更受运动员青睐呢?“充气式”的有所谓“比过去多飞出10米”的说法,但稳定性很差,最后短了命。不过从理论计算的结果看,穿着这种服装很有潜力飞出更远的距离。难怪还有人对这种服装的夭折引以为憾。

大约在1980年左右,服装材料由单层变成了三层结构。另一方面,衣服表面的平滑性从1985年以来又得到不断地提高,因而又进一步降低了空气阻力。然而面料过分光滑,由此引起的人体滚转又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材料的发展,总是从各方面来促进体育纪录的创造。借助风洞实验完成的滑台改进,进一步提高了运动员的下滑速度,因而在萨拉热窝冬奥会上90米跳雪会有116米的飞行距离。

7.改进后的滑雪板的滑行面

滑雪的滑降性能提高,也和运动员的服装有关,但更重琴的还在于滑雪板的改进。

要说滑雪板的改进,1960年美国斯阔谷冬奥会是一根本的转折点。此届奥运会前,由胡桃木制成的层板一直是滑雪板的主要原材料。后来,出现了一种表面贴金属层的所谓“人工材料”滑雪板,但最初由于滑行时振动大、性能差而一度受到滑降选手的冷落。直至法国运动员比阿鲁勒在斯阔谷用这种“人工材料”滑雪板夺得优胜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对滑雪板滑行面的研究,其着眼点主要在降低滑行面和雪面的摩擦阻力上。滑雪板在雪面上滑行,依靠的是雪水,但雪水融化过多,则粘性会增加,于是摩擦阻力变大,滑行困难。

由此看来,不易沾水的材料,其滑行性能就好。人们很早也想到了将石蜡涂在木制滑雪板上以改善其滑行性能。而现在考虑的是如何研制出一种表面性能如同涂有石蜡一样的材料。10年前出现的超高分子聚乙烯正好是具备这种特性的材料,它的防水性很好,纵令石蜡材质是最优良的,也要相形见绌。

目前,为了防止滑行静电效应引起滑雪板吸上杂质,又推出一种具有导电性能的滑雪板,也就是使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具有导电性。以后,人们又在这种材料中添加了玻璃和石墨,进而改进了滑雪板在雪面上的追随性和操纵性。

8.一度惊扰了田径界的全天候跑道

如今提到全天候跑道——塑胶跑道,人们已不感到陌生。但是它在墨西哥奥运会上初露头角时,却因其性能不详而一度让田径界焦虑。钉鞋在土跑道上的最佳摩擦力,通常是通过调整鞋钉长度获得。但在塑胶跑道上,多长的鞋钉为宜,在当时就连国际田联也不知道。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刚起跑时较容易滑倒,因此要求鞋和地面的摩擦系数不得低于1.7。当运动员全速奔跑时,摩擦系数须控制在0.8左右。但鞋底和地面的摩擦系数一般只有0.4 ~ 0.6,因此需要鞋钉来增大摩擦系数。

日本的小林一敏曾仔细研究过鞋钉和塑胶跑道间的摩擦系数,但由于塑胶跑道在钉鞋踏上时,其表面会凹下,于是小林改变了思路,转而致力于无钉鞋底在跑道上的摩擦力的研究。为了深入进行探讨,小林把灯芯绒、维尼龙及三合土弄进了实验室,几乎将所有的东西都粘在鞋底上试验过。最后,他决定推翻常规跑鞋的制作惯例。

9.夭折在奥运会揭幕前的带发条跑鞋

1968年,各种秘密体育器材随新式跑道相继在墨西哥奥运会上露面。日本小林一敏带到这届运动会上的是一双带发条跑鞋,这种鞋的鞋底呈波状,装有扭成“S”字型的钟表发条。这双鞋的粘接剂还未干,就由沢木啓祐(是5000米跑的属望人物)带入了大会。谁知开赛前,国际田联突然宣布,禁止使用任何特殊结构的跑鞋,小林的苦心制作未显身手就这样化为泡影。尽管如此,小林至今还骄矜地认为“日本的运动鞋是出类拔萃的。”

在慕尼黑大会前夕,小林又对跑鞋作认真的研究,他将鞋钉前端制成圆柱形,在投入实际应用时,日本队固执地认为鞋钉会扎入跑道而拒不采用。但是到了慕尼黑一见美国队的跑鞋后,不免为之一震,美国队跑鞋上的鞋钉就是圆柱形的。

虽说日本队最后还是采用了小林一敏开发的这种跑鞋,然而始终未搞清楚这种鞋对提高成绩的好处在那儿。要说这种跑鞋的特殊功能,有可能就在于它能将不同选手的用力吸收到一定的适度。

10.箭的命中率在弓弦材料的更新中提高

提高射箭的成绩,关键是提高弓和弓弦的比弹性率。弓的恢复力越大,箭飞行的距离就越远,其命中率也就越高。日本为了发展弓力很强的弓,很早就开始利用环氧树脂将玻璃纤维制作成FBP材料,同时促使弓箭材料国产化,尽管射箭运动并非本国的强项,在弓箭材料的开发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弓弦材料的开发,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射箭的命中率。

新的弓弦材料的出现,使得中断了50年之久的射箭运动又在奥运会上恢复了生机。1972年,在慕尼黑大赛中,美风队获得相当好的成绩,用的就是涤纶加聚脂的新型弓弦材料——凯布勒弓弦材料。这种在大会临将揭幕前才露面的弓弦材料,质轻且比弹性率高,用在弓上后可使箭的速度增大5%。有人计算过,有了这样的速度提高率后,若用45磅弓力的弓射箭,实际上可使箭的速度增加3米/秒,相当于弓的弓力提高了5 ~ 8磅,但另一方面,弦的比弹性率提高后,弦的弹力恢复快,引起箭的蛇形轨迹也就越明显,相应地对射手来说,滑槽技术的掌握也就越困难。所以,到后来美国人还是放弃了凯布勒弦的使用,不过这已是这种弦使用过三年之后的事了。

的确,弓弦从涤纶弦变到凯布勒弦后,箭的命中率是提高了很多,但也只有在箭的飞行轨迹越接近直线时才有可能。在通常情况下,采用涤纶弦可得分1200环(最高可达1440环),而采用凯布勒弦可得分1250环。1985年,一种新的超高分子聚乙烯弓弦材料出现了,它无疑会使射箭的命中率大为提高(图2)。

10.2

11.难以捉摸的游泳衣在创纪录中的功绩

日本的木原美知子说过,裸泳可创造最好的世界纪录。这一说法固然是她的经验之谈,但实际上是否果真如此呢?

对游泳衣的性能进行定量的研究,历来都很少。要说这方面的研究,只有荷兰人对穿游泳衣和不穿游泳衣时做过的一项阻力对比实验。实验表明,不穿游泳衣要比穿游泳衣时的阻力(平均阻力)大9%(图3)。由此可见,运动员穿游泳衣会更有利于速度的提高。

10.3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穿游泳衣可遮住身体凹凸使之更趋于流线型,甚至水阻力引起的身体变形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像100米自由泳,其速度高达2.5米/秒,因此切不可轻视水中阻力的减少。

正因为如此,目前对游泳衣面料及裁剪方法的研究,算重放在了以下三个方面:①抵消身体凹凸;②使水流沿身体表面流动;③防止水进入游泳衣内或者尽量使水从游泳衣内排出。

日本前泳坛高手前畑秀子穿的游泳衣曾是用丝绸做的。从1950年起,尼龙游泳衣开始风靡齿界。尼龙游泳衣可随身体自由伸缩,尤其是在经线方向更易伸长,因此在胸褡处衬入橡胶层。然而这一现状仅维持到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到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时,一种毛线游泳衣出现了,但这游泳衣的伸缩性实在是太差,这预示着新型材料的游泳衣不久将出台。

1976年,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游泳衣再展新容。美国杜邦公司1974年生产的一种双向伸缩的聚氨基甲酸脂纤维,促成日本推出了一种不用胶层也不再像裙形的游泳衣。在这种游泳的反面,用的就是双向伸缩的聚氨基甲酸脂纤维,它能防止衣服伸长时或者从7处衣缝流入过多的水。时至今日,人们还没有停止对面料伸缩性以及游泳衣阻力的探讨、研究。至于说游泳衣一经改进后,究竟能降低多少阻力,或者换言之,如何使游泳衣的力减少,迄今还不清楚而且也无高招。

前面提到的前畑秀子所穿过的那种老式丝绸游泳

衣,在外观上与现在的游泳衣差别不太大。但是由于丝绸的网眼粗糙,漏水很不通畅,这就使人体会到了开发一种新型游泳衣是势在必行的事。应该说,人的实际感受最终还是会和科学分析的结果相一致的,而不可能是大相径庭。

总的说来,在体育科学的领域内,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使之向更深的方向发展。日本体育科学委员会的松井秀次(国际武道大学教授)指出,对体育纪录提高的研究工作应着重放在:①人才的开发;②与人体成长合一的一贯训练制度;③器材、设施以及含有教练在内的体育训练场所的齐备、完善。总之,对体育应灌注科学精神,这就是当前应从头切实做起的现实。

[最新技术情报志(日)198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