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理学家声称发现了宇宙射线中存在“奇异物质”的证据。他们的探测器已记录了两次独立的事件,每一次都能得出,射线中某种粒子的电荷为质子电荷的14倍,质量为质子质量的370倍。没有一种原子核能达到上述水平,但这些特征在预言所谓夸克块时倒是很精确的,物理学家们相信夸克是由一种被称为奇异物质的材料组成的。
Saito等4位0本科学家发现了第一次可作证明奇异物质到达地球的证据。他们在日本Sanriku气球中心放飞的气球上放置了探测器,并发现了两个特别的事件。在1988年这次实验进行的时候,没人曾猜想有奇异物质存在,直到现在这两次特别事件的价值才引起了重视。
这些奇异粒子有一个最主要的无法用质子和中子来作出解释的特征,即它有一个很高的质荷比,是质子质荷比的26倍,这非常接近于理论物理学家对稳定夸克块估算的数值——研究人员对这种假定的奇异物质的性质进行了特别的计算后得出,一个带有电荷数为12的奇异粒子,其质量数为316。
虽然Saito和他的同事们所描述的这类粒子可能对其他宇宙射线的实验指明方向。但根据这类奇异粒子的特有性质,与普通宇宙射线相比,它们出现的几率约为10万分之一到10亿分之一。因此日本的科研人员正在建造一个特别设计的新探测器,从背景辐射的宇宙射线中捕捉这类奇异物质的粒子,理论物理学家正怀着浓厚的兴趣等待着载有新探测器的气球的第一次放飞。
[孙晶译自New Scientist,1990年11月10日]
推广应用新材料的“曙光计划”
最近,日本通产省以综合性全面调整新材料推广应用政策为目的,推出“曙光计划”,并于1989年开始,确定了实施方针,旨在对产业界使用的不可缺少的数据库进行充实、调整并确立新材料标准化等,促进新材料普及推广应用,制订一系列必要的对策。
曙光计划包括新材料推广应用领域必须的材料类型、需求性、可靠性、智能性、安全性、经济性,正巧由这些单词的英文第一个大写字母构成:Sunrise(曙光计划)。
曙光计划的基本政策有5条:①建成新材料综合数据库;②建立新材料评价中心;③进行与制造和应用相关的统计调查;④进行国际性信息交流和研究合作;⑤对新材料用语、试验方法和产品颁布标准法规。
为使新材料能广泛地普及应用,必须制订一系列综合性的对策。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着手进行。 根据目前日本产业界和基本国情,已将用户的要求等综合交叉在一起,推出上述5项调整计划。首先,新材料数据库的内容,要以新金属、精细陶瓷、高分子和复合材料这4大类为对象,收集各类产品的各种数据,目的是能给用户及时准确的提供方便的数据。
日本已创建的新材料评价中心,将充分发挥新材料中心、高分子材料中心等六大新材料研究开发部门的作用,在国家新材料研究所与地方企业的通力合作下,不断充实和强化新材料的评价研究工作。
[徐新明译自《机械の研究》(日)1990年第3期]
人类基因疗法获得决定性的进展
最近,联邦顾问委员会正式批准使用基因疗法治疗参试者的研究计划,在这项计划中,研究人员将处理过的白细胞放回皮肤癌患者和免疫系统严重失调的孩子体内。这是人类向“使用基因疗法治疗各种疾病”的目标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
计划由重组DNA顾问委员会(RAC)的科学家小组进行了复审。现在还必须获得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以及国家卫生研究所(NIH)负责人的最后批准。科学家希望在1个月内就能够开始试验。
顾问委员会一致通过了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史蒂文 · 罗逊伯格(Steven A. Rosenberg)提出的关于将处理过的白细胞注入50名患有进行性黑瘤的成年男女体内的要求。这些浸润性瘤淋巴细胞(TIL)进入体内后能够消灭肿瘤。罗逊伯格以前的研究表明,从病人体内取出的TIL细胞在实验室里能够迅速地繁殖,注入病人体内后能使肿瘤缩小。
为了使TIL细胞的抗癌力增强,罗逊伯格和他的同事们想把TIL细胞和能够消灭肿瘤的一种基因(能使鼠肿瘤缩小已被证实)拼接在一起。罗逊伯格告诉评论家:“TIL细胞在鼠体内的作用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他认为,处理过的TIL细胞能够和人类黑瘤细胞群集在一起,而这种基因能够产生大量的肿瘤坏死基因。
复审的科学家问罗逊伯格,经过这种治疗的病人体内的肿瘤坏死基因特别是如果处理过的TIL细胞留在体内是否会达到中毒的水平。但是经罗逊伯格讲解过后这种担心消除了。他的研究成果被安排在8月30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该文中谈到,在给2个TIL细胞做试验的病人死后,在他们的体内并没有找到这一示踪基因。他说,这一发现表明,用于治疗的TIL细胞在释放出肿瘤坏死基因后,它们也随着死去,然而他说,即使这样,也不能随意提高使用剂量。
另一项研究计划是,给10名患有缺乏腺嘌呤核苷脱氨基酶的遗传病的小孩采用基因疗法,这种酶可以帮助T - 淋巴细胞消灭有毒的化合物,由子缺乏这种酶,人体的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NIH的研究人员迈克尔 · 布拉西(R. Michael Blaese)和弗伦奇 · 安德森(W. French Anderson)说,在研究之中,每个孩子都可获得从他(她)体内取出的T - 淋,巴细胞加上缺失的这种酶后的T - 淋巴细胞。
[孙家明译自Science News 1990年8月4日]
神经再生研究近况
如能恢复断裂了的神经,对因交通事故等导致半身不遂的人来说,无疑将是最大的福音。最近,瑞士的研究小组以老鼠作实验,使迄今所谓不能再生的脊髓神经成功地伸展了11毫米,这一新的进展,震动了世界各国的神经学家,可以说,是“伸长神经学”的一大突破。
去年,瑞士苏黎世大学的马丁 · 施巴布和利萨 · 施内尔两博士报导了从包围神经细胞枝的“鞘”(髓鞘)上分离到了阻碍周围神经细胞生长的蛋白质。今年又发表了通过应用防止阻碍物质作用的方法,使断裂了的老鼠脊髓神经成功地获得了伸长。
围绕伸展到身体各个角落的末梢神经,取出神经细胞进行培养的研究在日本也很活跃。在基础医学领域,不仅以生理学和解剖学等研究为中心,进行着大量的研究,而且,最近在工程系统的研究人员,也想使电子计算机接近生物脑的功能,因而在研究神经细胞生理机制的同时,正试验使用真正的神经细胞线路开发高智能产品。
用神经细胞制作线路,必须考虑神经细胞伸展时枝的伸长方向。据东京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副教授福田润认为,神经细胞在神经成长因子浓度高并通入弱电流时,向负极方向伸长,另外,用纤维蛋白和称为拉米宁的糖蛋白质与铝等金属氧化物排列成的带状,枝便会沿着纤维带伸长。
对再生能力很大的肝极感兴趣的堀江,在神经培养中加入从肝脏中所分泌的蛋白 · 质,比迄今已知的神经成长因子更有助于神经的伸长。
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院整形外科的仲尾保志助教等与岩成玻璃公司共同研究,发现用硅晶切断的老鼠神经能在装满混合了拉米宁和被称为胶原纤维的物质软管中延伸,断裂的神经之间还有12毫米以上的间隔,经10周培养使神经再生。
[邱碧云译自《朝日新闻》[日]1990年3月5日]
美国回收钢的用量等于成品钢的77.3 %
根据美国钢铁学会的统计,美国1989年将废钢回收到新钢的用量大约720 Q万吨,等于国内炼钢厂和铸钢厂成品的77.3%。
美国1989年废钢的总用量约8400万吨。除了5520万吨用在炼钢炉里外,约有1700万吨用在铸钢厂,1200万吨由美国出口用在外国。
美国每年回收的钢比所有其他的组合材料(其他金属、玻璃、纸、塑料等)都来得多。
炼钢厂在制造新钢材中,熔炼出三类废钢。本厂废钢是炼钢厂自己产生的;加工厂废钢来自用钢作原料的工厂;废弃钢包括从拆毁建筑物的骨架到汽车、器具以及食品和饮料钢罐的一切废品。
目前,美国的炼钢厂正在积极寻找大量的废钢,以补充它们的炉料。除传统的废钢法以外,还在开发新的废钢来猄。来自路边回收场和市政废水中的废钢罐是重要的废钢来源,同时有助于缓解废渣填埋场的紧张。钢很容易从垃圾中分离,因为可以用磁铁将它拣出来。
[林维诚译自美国《钢铁工程师》1990年5月号]
从活体中移植出肝脏
澳大利亚的外科医生们已经将一个妇女的部分肝脏移植给她一岁的儿子,这是首次被报道的从活体供者身上所进行的肝脏移植。
在澳大利亚进行这次手术的是一对日本母子,这个名叫楚鲁亚马伊奇路的婴儿患有一种名叫胆道闭锁的先天性疾病,这是一种缺乏胆小管的疾病,患有此病的绝大多数儿童在2年内就会死亡。由于在日本对于脑死亡还没有立法、缺少供者,这位母亲便将儿子带往澳大利亚。去年,布里斯本的医生们已成功地将一个体重为80公斤的脑死亡成人的肝脏移植给了一个体重为6.5公斤的儿童。这位儿童在手术后6周内就出院回家了,一年后他就有正常的肝功能了。医生们认为:手术是成功的,因为他们将2条在一些手术中不进行常规连接的静脉进行了连接。医生们移开了这位儿童的肝脏,但留下了下腔静脉,供者的肝脏被切下左叶移植给儿童,切面对着受者的下腔静脉,然后将受者下腔静脉同供者的左肝静脉相连接。斯特朗医生认为: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的连接是手术的关键性一步,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是怎样进行这项工作的。受者的门静脉被切断,然后与供者的门静脉头尾相接,医生们也同样地连接了肝动脉。医生们使用同样的步骤来进行这对日本母子的移植手术,但是这次手术花了很长的时间,大约经过了10个小时,因为医生们不能移走母亲的整个肝脏,他们把肝右叶留在母体中,同时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而且它隐藏在肺的下面和肋弓的背面,所以手术工作起来也是困难的。斯特朗医生认为:这位母亲的预后是好的,她的手术同那些肝癌的部分切除术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常见的手术,而孩子的肝脏预期同他的身体一起生长。这位母亲和孩子的体重之比是6.6:1,大约是去年进行的那次手术中的供者和受者体重比率的一半。最大的比率则是供者和受者的动、静脉面积之比,两者相比有较大的不符合。
[何曼琳译自New Scientist,1989年8月12日]
“一次置入式”补牙新技术
通常,每两名牙病患者中,就有一名需要补牙。现有的各种补牙填料,属瓷料为最优。它不仅外观美,还具有诸多汞合金、金或合成材料所不具备的优点。但是瓷性填料的加工成形颇为费事,耗时较长。
联邦德国西门子公司同苏黎士大学新近合作研制出一种“一次置入式”瓷料补牙新技术,可在数分钟内加工出理想的瓷填料。随后,医生便只需将此填料置入患者牙上即可,省时又方便。具体操作步骤:首先,牙医将一个专用口腔扫描探头置于患者的待补牙上,外接监视屏幕上迅即显示待补牙的立体放大图像;牙医根据屏幕的显示测绘计算出牙洞的轮廓线,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中;计算机自动计算出所需填料的三维立体尺寸,并将此数据传至一个集成电路磨削机;磨削机便自动将一瓷块磨制成理想的填充形状。
整个过程仅需数分钟时间。随后,医生便只需将磨制好的瓷料“一次性”地嵌入患牙中即可。
[王建华译自Telcom Report,1989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