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工织机或动力织机编织地毯已有几百年历史了,但宽幅簇绒织机,40年代才在美国问世。然后,簇绒技术在北美迅速地推广和运用,50年代末,它越过大西洋,进入英国和其它西欧国家,并传遍世界各地。现在,簇绒技术已成为国际上生产柔软型地毯的主要生产工艺。

簇绒工艺的原理是相当简单的。它先将绒头纱的毛圈嵌入底布,然后在织物的反面用化合物涂层处理以固结这纱线。早期的簇绒设备,来自编织簇绒床上用品的家庭手工业,即将一般的家用缝纫机的针换下即可。

簇绒工艺的很快成功是有几个因素造成的;这是一种快速的生产工艺,与用织机生产地毯相比,操作技术要求相对较低,这种技术一次可以使用长丝纱,这就使纤维制造商着手尼龙纱的生产和寻求大批量的市场,与织造相比,簇绒嵌入织物底布的只是极少量的绒头纱,在绒头纱越来越贵的情况下,这个优点变得越来越明显。一般地讲,不管是机织地毯还是簇绒地毯其表面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绒毛中的纤维量。簇绒工艺的速度和其他方菌的一些优点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外观特性,甚至还增强了外表面的美感。

国内市场上的廉价的簇绒地毯,使得那些还未使用过地毯的消费者在室内装饰的观念和看法大为改变。例如,在欧洲,那些有规则而又得吃力地磨亮的木纹地板,现在可以用地毯装饰了。社会条件和消费者观念的改变使得地毯进入学校、办公室和公共建筑、医院等。特殊用途的簇绒地毯其日常保管要求方便,加上其隔音隔热的性能,使得簇绒类产品市场畅销。

早期簇绒类产品花纹成形已经得到克服。先是将并行几行的“电车线”用简单的工艺围住,然后逐渐用其他改进工艺。以形成割绒起圈结构,长绒/短绒的泡泡纱效应及印花工艺。不管是单独用某种方法,还是用组合工艺,技术难度都相当大,如果没有严格的测试手段,生产过程中会碰到很大的麻烦。许多化学纤维商都把重点放在簇绒地毯生产上。现在,地毯工业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尼龙化纤市场。

织造地毯主要有两种Axminster和Wilton。这二种类型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织造地毯可以充分利用提花机、多臂机和其他花型设备,到现在为止,织造地毯花样设计的多样性方面还是超出了簇绒设备。但是,不管是织机还是簇绒机,生产复杂花型产品都会减慢生产流程,降低产量,使成品变得更为昂贵。

针刺机是在一百年以前发明的。其操作原理具有特别的优点,主g的一条就是,它要围住需要的短纤纱。在针刺地毯操作过程中,纤维层由倒刺针粘结,使单根纤维互相缠绕在一起。然后,纤维层不再浸渍形成紧密、耐磨的结构。标准的工艺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例如,控制部分纤维层的浸渍,可以获得较为柔软的外表面。纤维层中,应把弹性的、耐磨的纤维放在上面,质量较差的放在下面。针刺地毯先于簇绒几年进入西欧市场。尽管生产工艺已确立,设备得到改进,有些纤维还是不能使用。原先有局限的簇绒工艺及产品的外观已足够符合家庭的需要。然而,对公共设施而言,装饰针刺地毯是功能上的需要(如隔垫、隔音)而不是美学上的需要。只有针刺机制造商才能提供先进的设备,并拉绒、起棱纹、提花和其他处理,较好的耐磨针刺地毯特别适宜于汽车、室外就餐处、公共建筑运动设施的装饰。针刺地毯在铺设弹性砖片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机织、簇绒和针刺是当今世界生产地毯的最常用的手段。每种方法都有其辅助服务体系和设备。但不久的将来它们的优势是否仍会保留,这将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但是,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可以生产地毯,至少有两家经编针织设备制造单位,可提供地毯生产的设备,使用这种设备的产量很高,但与簇绒或机织相比,所需的原料要求好且成本高。

有些可以粘结棉网或羊毛纤维的缝编机械也可生产地毯,但迄今为止,这种方法仅局限在东欧国家。产量较高,但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障碍是工作幅宽不够。现在有些新设备的工作幅宽也可达4米。

由于原材料的涨价,设备改进主要应集中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绒纱。在机织生产地毯过程中,底部结构中应嵌入较多的绒纱,但使用簇绒工艺,嵌入绒纱较少。使效率得到提高和原料节约的办法是把所有绒头纱安置在地毯的表面。

簇绒嵌入工艺的一种方法,是将U型的簇绒织物经过特殊设计后,嵌入一层粘合性的热溶化无纺底布。绒毛长度,绒毛排列的数量以及绒毛密度都是有差异的。一种CAM(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可以控制绒毛的嵌入量,而且有多达40种纱的颜色可供选择。

在过去30多年中,第二种系统以各种形式成功地得到应用。这是一种简单的变异方法,就是用双毛圈的织造体系同时生产两块织物,然后用绒毛纱连接。最后在中间撕开形成两种结构。在无纺地毯中,绒毛纱在两层底布之间呈“之”字形垂直喂入。绒头纱粘合在织物上后,粘胶剂也就消除了。这种结构连续通过生产设备后,就被刀片撕成两半,形成两块单独的地毯。

地毯设备的最新发展已经影响到整个纺织工业的自动化和微处理控制技术的应用。当今流行的提花技术提出已40年,但是微处理机的介入,已大大扩大了产品适用性。在Axminster系统,电子的、计算机的控制系统,已取代机械提花机。最新的针刺生产线已实现头道梳理到末道卷绕的自动化。主要依靠计算机监测和控制。

[ITB Fabric Forming1990年第1期(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