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oscillation(南方涛动)一般在热带气象学界认为仅发生在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加勒比海地区是注意的对象,论文很多,引起世界各国气象学家们的重视。后来,对西太平洋到印度洋北部热带地区的南方涛动,也有了研究,Krishnamurti(1976年)研究了中国南海到孟加拉湾的季风扰动,证明了印度季风活跃期事实上同西太平洋的活动有关,即西太平洋的活动能引起下游方向印度季风的增幅作用。归因于北半球夏季这个地区中有缓慢向西传播的群速(小于相速)。说明印度季风的出现,与纬圈方向的西太平扰动有关。同时注意到这种纬向对应的季风,在活跃期和中断期之间振荡,当中国南海有台风时,气压下降,然后约5天在南半岛形成一个反气旋,气压上升。再过5天左右在孟加拉湾北部则会出现一次季风扰动,有热带风暴形成。

这就是南方涛动的典型状况。看起来孟加拉湾风暴直接与南亚大槽有关,事实上却是中国南海台风的振荡波使之有增幅作用而成。这一状况是20°N纬圈地球表面的热平衡,来维持这种振动的,使之周而复始,循环出现。

那么,盛夏季节的30°N太平洋西北部的上海市附近地区,是否也有类似于南方涛动,由东向西传播的季风活跃和中断,然后再活跃,即低值系统与高值系统相间出现、循环往复呢?

笔者研究了上海市百十年来降水量最大的1985年盛夏期间、30"N纬圈100 ~ 140°E范围内、地面气压对1000 hpa的偏差时间演变状况,发现中纬度的上海城乡地区,也有类似于热带南方涛动的振荡现象。当上海附近海面有台风活动后,其振荡波可以向大陆纵深发展,影响到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使该地区有一次低值系统的降水天气。如8506号台风7月下旬由西北太平洋移向大陆,31日经由本市北上,8月4日长江中游武汉地区被反气旋控制,6日四川盆地有一次西南涡低值系统降水过程。这是一次典型的个例。

接着,8507,8508,8509,8513号台风先后在东海活动,其振荡波动直接影响四川盆地的降水过程。

看起来中纬度的天气系统一般情况下受西风槽脊制约,四川盆地的低值系统——西南涡往往是青藏高原低涡,或西风大槽切断低涡形成的,似乎与西北太平洋扰动无关。但是,盛夏期间的西北太平洋扰动,也是由东向西传播而形成的涛动的结果。

这一理论,我国的丁一汇等人也曾研究过,提出“北方涛动(North oscillation)”的概念,影响西太平洋到南海的降水和气压振荡,通过“遥相关作用”,影响我国高纬度地区。

这一现象说明季风扰动的区域之广,不是先前人们所看到的范围所能概括的。

这与Krishnamurti所看到的结果不矛盾,中国南海的台风,与孟加拉湾的热带风暴,按该氏所说是南方涛动的结果。而孟加拉湾的扰动是印度低槽发展的产物,孤立地看,似乎与南海扰动无关,而实际上却是南方涛动自余向西的季风活跃、中断、再活跃的结果。即这种缓慢向西传播的增幅过程,是季风活动相互作用的一种。

这一现象,被近年来西太平洋大气物理科学考察结果所证实,研究海洋与气候关系的科学家们所得的结论,将会被世界气象学界承认。对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创新的途径。

总之,盛夏期间我国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在一定程度上受南方涛动所制约,是影响上海市的台风或强热带风暴所脱离不了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