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束家鑫的名字,上海人可能不会太陌生,作为上海市气象局的总工程师,每逢上海地区有异常天气,时有记者前往请教,因而他的名字时有见诸报端;他也经常在报刊著文,阐述自己对天气变化的见解。今年夏季,我国江淮和太湖流域等地区遭受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为抗灾救灾,共和国上下紧急动员起来,作为气象学家的束总他此刻在考虑什么?对此次水灾及今后的预防问题,他和他的同事们有何见解?带着这些热门问题,我于8月初前往上海市气象局采访了束总。
到底是气象学家,三句话不离本行,我刚坐定,束总就对今年雨季天气变化情况谈了看法。束总说:我曾把1931年的水灾情况与今年作了比较。31年(那时我只有10岁)那次全国大水,被淹的县份290个,被淹耕田1.27亿亩。在淮河流域,洪水越过淮河北堤,浸过津浦铁路,并直泻江苏省,扫过里下河地区;在长江流域,沿岸城乡包括南京市都浸在水里。上海市区也广泛进水。我的家乡安徽无为全县一片汪洋,到处漂浮着破碎的屋架、淹死的牲畜和腐烂的棉铃。60年后的今天,从5月下旬入汛以来,包括上海、太湖流域在内的江淮地区出现百年少见的洪涝灾害。上海6月6日入梅,6月20日第一段梅雨结束;7月1日 ~ 15日为第二段梅雨期。在这两段梅雨期间,上海市及郊区各县普降暴雨或特大暴雨。据统计,这36天的降雨量相当于平常年降雨量的一半。同一时期江苏的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均大幅度增加。由于雨量如此集中,导致太湖水位猛涨,从3.46米上升到4.28米。全国受东人口2亿多人,受灾作物近3亿亩,损失惨重。拿31和91年的灾害相比,可以发现两者有不少相同之处。60年正好一个甲子,近日我一直在考虑,60年是否有某种规律。再从近推,我们知道1980年夏季雨带徘徊在江淮流域,雨量较常年多50 ~ 70%,洪峰水位仅次于31年和54年、与今年的情况大抵相同。我在今年6月13日解放日报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今年可能再现80年的情况,当时的灾情远没有后来那么严重。”
束总在介绍以上情况时,不时取出他的笔记本,这样的笔记本他每年有好多本,里面详细分类记录了世界各地和中国各地当年的气候变化数据、资料。例如在讲到1980年的气候情况时,束总随即拿出一本80年的笔记本让我看,里面有国内各地的气候资料,包括大江大河的水位涨落,每日气温记录、对照图表;降雨量变化等等。这几十本笔记本全是束总一笔一划用心摘抄分析和自己研究心得的产物。
束总继续介绍说:“我回顾这60年气象变化的情况,认为可能有准10 ~ 11年的气候变化周期。再细分,有准2年的气候振荡。如上海80年代以来,全年降水量或梅雨量,一年偏多,一年偏少,或平均气温一年偏高,一年偏低。至今人们对这种天气气候准周期变化的机理未搞清楚,有些专家不承认有这回事,认为这可能是某种巧合。而我认为这种准周期天气气候变化现象至少是值得研究的。当然气象学上的规律不能与天文学相比。天文学是一门精确的学科,如今年7月11日发生在美洲的日全食使亿万人目睹了这一本世纪最重要的天文现象,而天文台预报的时间与实际H全食发生的时间仅相差2秒1。而由于影响气象预报涉及的因子太多、太复杂且因季风气候本身的不稳定性等因素导致天气预报有较大难度。”
正是在今天的采访中,我得知束总之所以走上气象科研的道路乃是受了1931年家乡那场全国性大水的刺激,目睹家乡父老受灾罹难的惨况,他立志长大准备献身气象科学。此后他慕名到浙江大学,在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指导下,一步步地进入了气象研究的大门。束先生长期担任上海台风研究所所长,是国内台风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他还肩负多年上海市气象局总工程师的重任。束先生以他的学识、更以他的勤奋、辛劳为上海的平安、人民的安宁作出了贡献。如今,他虽从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却始终未离开科研第一线。如今年9月中旬将要结题鉴定的
《上海城市雾的科学研究与应用》课题,就是束总及其同事们鉴于1987年12月10日上海陆家嘴大雾事故惨案的沉痛教训,经市科委同意,于1988年开始研究的课题。本着对上海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束总及其课题组全体同志多次到江边码头,实地测定雾的微物理结构、化学成分、pH值等参数,在详尽调查、配合天气气候、数值模拟、雾的数据库、雾的预报、预警系统等多方面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研究报告。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尚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如此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在国内外进行这样细致的综合研究,亦属罕见。
对今年的特大洪港灾害,社会各界都作出了积极反应,而作为气象学家的束先生则以一个科学家的良知和责任心多次在各种会议和报刊上呼吁有关部门能多投入力量、资金搞清灾害发生和形成的规律,一定要改变有钱救灾,无钱防灾(研究预防灾害的规律)的现状。束总对我说,他曾写信给有关部门,能否从每年用于救灾的巨额款项中支出极小部分,合作研究。专门研究上海和太湖流域的气象灾害如何防治问题,研究上海和太湖地区的旱涝规律,同时也可以验证一下是否存在准10 ~ 11年、准2年周期性气候变化的问题,可惜的是至今未得到任何反响。我想这篇采访稿也可权代束先生再作一次呼吁,愿更多的人,更愿决策部门关心、支持气象防灾规律的研究,以适应开发浦东、开放浦东和整治太湖水利的形势,也借此造福于上海和全国人民。
(本刊记者江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