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现代精神分析学之父。他最为著名的工作是在精神分析中运用了自由联想的方法和关于梦的解析,他有关儿童和成年人性欲的理论震惊了欧洲,并对后来的心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赖堡(现属捷克斯洛伐克的普赖博尔),他是一位不成功的犹太羊毛商人的儿子。弗洛伊德4岁时随家庭移居于维也纳,17岁那年,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e1885年,前往巴黎,师从沙科(Jean-Martin Charcot,1825-1893)。随后返回维也纳,以神经病学家的身份,建立了一家私人诊所。那年,他结了婚,婚后生有6个孩子,其中安娜 · 弗洛伊德(Anna Freud),是一位杰出的儿童精神分析专家。尽管弗洛伊德遭到许多医学同行的嘲笑,但他对精神分析学所作出的努力,保证了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于1908年在萨尔茨堡召开。1936年,弗洛伊德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2年后,纳粹德国侵入并占领了奥地利,弗洛伊德被迫离开故土,流亡于英国。一年后,即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不幸死于颌癌,他受这一病魔纠缠已有16年之久。
弗洛伊德在当法国神经病学家沙科助手的时候,受到沙科运用催眠术试图发现歇斯底里症器质基础的工作影响。沙科发现大脑依赖于某些神经的功能,沙科的观点激起了弗洛伊德对神经病学的精神分析方面,尤其是对歇斯底里症的浓厚兴趣。后来,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建立了自己的诊所,研究神经错乱的心理学基础。弗洛伊德利用催眠术治疗病人并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有关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贮存在人的无意识之中。
一直到1895年,弗洛伊德才用自由联想,即“谈心疗法”(talkingcure),代替了催眠术、也许是因为他没有能够精通催眠术的技艺。这种自由联想的方法允许病人胡乱地和稍加引导的谈话,使病人放松到这样的程度,能够将先前自己意识不到的念头涌现出来。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自由联想方法的引入,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开端。即经过一段持续的分析,在分析医师的帮助下,病人自掩其知的各种障碍逐渐排除。
自由联想导致了对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推测,梦代表着无意识的心灵的想法。他注意到,自由联想中的思想序列经常包含着对梦的回忆。通过对自己的一些梦进行自由联想,他把这些梦解释为在神智昏乱中实现一些自己压抑着的欲望的企图。这样,解析梦的用处就在于揭示当一个人清醒着时,压抑着的无意识的内容。
弗洛伊德对梦和神学的象征手法与宗教进行了比较,说明宗教是幼稚的(上帝作为父亲形象)和神经病的(受压抑欲望的投射)。他认为,宗教是没有意义的,它通过保持这些欲望的投射而阻碍社会的发展。
大约1905年,弗洛伊德周围出现了一批年轻的追随者,如阿德勒(Alfred Adler)和荣格(Carl Jung),他给这些年轻人的影响很深。也就在这个时期,弗洛伊德工作中大部分有争议的内容公开化了,这些内容与他认为性欲是引起某些神经病精神错乱的一个原因的观念有关。弗洛伊德坚持认为,幼年时期的性欲满足能够延续到成年,从而导致心理问题。他举了一个例子,当婴儿处于吮吸状态时,最初的性欲冲动能够感觉到。如果这些冲动被固定下来,男孩可能成长为一个依恋母亲的成年人。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一个男孩与父母有关的性欲本能,能够导致一种潜在的恋母仇父的伊迭柏斯(Oedipus)①情结,并能延续到成年。
弗洛伊德把大脑看成是在两种水平上运行的,一种是初级水平,具有想象思考的特征,他称之为伊底(Id)②,它是所有基本冲动的来源;另一种是次级水平,以逻辑思考为其标志,具有一系列现实性和批判性功能。“伊底”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压抑而成为超自我(Superego),最后作为自我(Ego)出现。
弗洛伊德出版了许多著作,详述了他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有:《歇斯底里现象的物质机制》(1893)、《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析》(1900)和《图腾和禁忌》(1913)。
弗洛伊德早期也开展了有关可卡因的开创性研究工作,认为它对轻度的疼痛具有局部麻醉作用。但是,这一观点直到后来才被学术界接受,并引了入医学实践。
卡尔 · 古斯塔夫 ·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心理学家,他建立了分析心理学,作为一种成熟的学说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并列。
1875年7月26日,荣格生于巴塞尔附近的凯斯维尔,父亲是一名新教牧师。由于受到家庭强烈的宗教和神学气氛的熏陶,荣格早年对考古学颇感兴趣,但是,他却在1895年前往巴塞尔大学攻读医学。1900年毕业后,又到苏黎世大学学习,190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时转向精神病学的研究。此后7年,荣格在伯格霍尔兹精神病诊所的精神分裂症专家布鲁勒(Eugen Bleuler)的指导下工作。1905年~1913年,荣格在苏黎世大学讲授精神病学。1907年,他与弗洛伊德相识,并成为他的主要门生,跟从他达5年之久。1911年,荣格被任命为刚成立的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会长。但是,在1913年他发表了《里比多的变化和标记》(1916年英译本为《无意识心理学》)一书以后,便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了,并辞去了学会会长职务,在苏黎世创办了自己的诊所。1933年,荣格成为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心理学教授,1943年被任命为巴塞尔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时年68岁)。不久,由于体力衰弱而辞职,但是,仍然从事精神病的诊治,直到80多岁。1961年6月6日,在苏黎世附近的库斯那许与世长辞。
本世纪初,荣格在精神病诊所时,曾发明了词汇联想测验,作为观察受试者无意识心理的一种精神分析方法。他还提出了有关部分情绪被压抑的概念,他称这种被压抑的情绪为“情结”(Complexes)。他和弗洛伊德分裂,正如先前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分裂一样,主要原因是弗洛伊德强调幼婴性欲,而荣格则引入了另一种概念,即“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它是由许多原始意象,即先天直觉状态构成。每个人在出生后,都已具备了这种原始意象。荣格试图通过研究诸如北美土著印第安居民、非洲和印度的原始民族文化来验证这种原始意象。为此,他还分析过神学、民间传说、炼丹术的文献和宗教经文,甚至梦幻等。
荣格还研究个性及其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1921年,他在《心理类型》一书中,引入了“内向型性格”和“外向型性格”的概念。在这本书中,还包含着这样的理论,即认为心理具有四种基本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任何人的特殊个性都可归结为由这4种功能中何者居于突出地位而定。
[Biologists,1983]
—————————
①伊迭柏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杀了他的父亲,娶了他的母亲,可是,他不知道他杀的娶的是他的父母,因为他从小就是一个弃儿。——译者注。
② “伊底”是拉丁文的“它”字,指心的完全无意识的部分,包括盲目冲动和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组分:伊底,自我和超我。——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