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川正作是当今从事应激膜的离子转移通道和受体的分子结构方面研究的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于1992年2月15日因患癌症不幸逝世,享年63岁。在过去的10年里,昭川的努力已使神经生物学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今正值科研鼎盛时期的他突然逝世,对细胞分子神经生物学界确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昭川出生于日本的和歌山,早年在东京大学学医,1953年毕业、在哈佛医学校渡过了实习期。以后的10年他献身于脂肪酸生物合成过程控制检验工作。尔后他又加盟慕尼黑的马克 · 普朗克研究所,与费多克 · 莱纳一起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在那里他发现了用乙酰辅酶A羧化酶合成脂肪酸的方法,随后,他又将酶浓缩提炼,用于研究它的同分异构体。莱纳实验室的工作使昭川坚定了由医学转向科学研究的决心。
1968年昭川回到了东京,他组建了一个前沿科技小组,专门研究神经间信息传递媒介蛋白的分子特性,最初,他将注意力集中于肽——一种神经信号传递媒介质上,他的小组从神经作用肽荷尔蒙(例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和opioid肽)的获取过程中确定了原分子的基因结构,这项成功是他的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昭川的最大贡献还是他对獏蛋白分子结构的研究,受体、离子转移通道和离子栗,正是它们赋予神经和肌肉细胞以比例信号。早期的工作集中在受体的烟碱乙酰胆碱上,这是一种神经和肌肉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关键物质,它是第一条由受体控制的离子转移通道,它的整个主要结构也是可描述的,这些特征表述成为后来大量研究的开端,这些研究是针对公共原基因的,这些基因能将各种传输控制的通道编码,为了研究能说明整个系列的配位通道,受体应是标准的,因此要采用分离多余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
昭川最终将基因排列到钠的离子位置上去,使之成为离子转移主要系列中的一员,即电压控制的离子转移,这种转移主要是在神经内起到信息传递媒介作用。这一发展标志着这样一种认识的开始:即我们可以在一般结构构造原则下,用电压控制的离子转移来形成一个系族。昭川的远见卓识远不止于此,他发现某些媒介的作用不均匀的分子成分会减慢信号的传输,比如蕈毒碱的受体,三磷酸鸟苷键连蛋白和离子泵(Na+/K+三磷酸腺甙);这是另一族需要电和化学激励的膜蛋白。
昭川的研究还包括建立结构作用的关系。在生理膜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结合诱变控位,变异描述和转移作用的生理分析,证明了在试验的规则乙酰胆碱中,离子转移后形成的分子副型之间存在着差异,确定了离子确实是通过这一渠道转移的。晴川和科特 · 比姆小组一起成功地描绘了分子的电机联接部分的轮廓;和埃文、耐尔共用发现了膜乙酰胆碱受体副型不均匀的分子结构,钙的离子释放通道的作用由此得到证实。
昭川是一个令人着迷的人物,他有极强的事业心,对工作专心致志,一丝不苟,永远保持着充沛的精力,这一切都包容在他所取得的成就中和他大量的获奖专著中。昭川走了,还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完成:三维结构和结构作用关系,进化源,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膜蛋白。
[Nature,1992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