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0年代,世界产业技术发展迅猛,每二、三年便出现一个翻番级量。产业技术的激增既给工业经济的发展注进无穷的活力,也给工业部门的转化带来更多的压力。据美国波音公司科技开发机构估计,全球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只有8%左右,发达国家为25%,发展中国家只有6%。如何加快产业技术的吸收消化,推动工业经济的更快发展,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和科技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近两年来,欧美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在扭转产业经济衰退的过程中,重视产业技术的转化与吸收,其成功的经验和明显的效果,对我们的经济技术部门也有启迪意义。

(一)世界范围的产业技术增长主要集中在西方七大工业国,以及亚太周围的其他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纵观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转化趋势,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是转向高层次。产业技术层次决定产业经济发展水平。过去几十年,人们集中研究机械工业技术,使大部分产业迅速实现了机械化;70年代到80年代电子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的崛起,使机械化成为过去,未来目标是高度自动化。因此,从70年代起,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把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和机械密集产业及其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转移,旨在腾出人力物力开发高技术产业,以更新的姿态主宰世界经济。日本计划用20年时间淘汰大约60%的传统产业和产品,美国、英国已研制出具有21世纪水平的汽车、飞机和航空产品,目前正加紧向亚洲和其他地区转让被替代产品。

二是开发快节奏。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认为,先进的技术固然是竞争的资本,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抓住时间和效率比利用技术更重要。因此,国外企业界都在进行一场无声的革命——时间的利用。荷兰菲利浦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从上到下,普遍改革技术开发管珂办法,一切服从技术和效益两大主题,使90年代的产品开发时程平均比80年末缩短了8—10天。时程的缩短,为它们争取了更多的市场机遇,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西门子公司的管理专家曾作过精密计算,产品开发时间每缩短一天,便可增加0.3%的商业利润,缩短5天可增加1.6%,缩短10天便可增加3.5%。就是说,西门子公司仅缩短产品开发时程这一项,每年便可获取近10亿美元的纯利润,而这种利润却不花任何代价,只是时间利用得比别人更充分。

三是投入集约化。资金投入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永远存在矛盾,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为了从资金上保证重点产业技术的转化开发,发达国家也在调整投入政策,实行集约化使用信贷资金和外汇储备,以便把更多的资金集中用于开发具发展前途的重要产业技术,使之顺利实现技术向商品体的过渡。美国80%的资金投入竞争力强的高技术产业,15%的资金投入传统产业技术的改造,只有5%投入一般产业。日本、西欧各工业国家也大致如此。这是发达国家在60年代和70年代这10多年时间,能够顺利完成产业战略转移目标,有效抑制传统产业和产品的增长,保证新兴产业技术,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四是追逐高利润。产业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转化需要高额投入,但随之产生的是丰厚的商业利润。这也是各国政府、财团和实业集团不惜花巨额资金投入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目的。荷兰菲利浦电器公司过去几年由于技术老化,产品更新缓慢,经营失去活力,一度出现高额亏损。近二年来,该公司制定和贯彻“技术革命”方针,依靠开发高技术产品克制疲软的市场,不仅改变了20多亿美元的巨额内亏窘境,而且使公司在未来8年内可实现250亿美元的巨额利润,从而使菲公司成为西欧最富竞争力,也最有发展前途的大公司之一。这个成功的范例对发达国家的各大产业集团颇具吸引力,向技术要利润已成为共识。

(二)技术转化形态因各国不同的产业经济情况和需要而显现出不同的特点,最集中反映在政府、企业科研和高等院校三方既协同动作,又各展其长。

从政府角度讲,最显著的特点是重视宏观规划,制定政策法规。技术转化是一项长期任务,客观上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规划。为此,各工业发达国家在总结并针对过去技术转化方面存在放任自流、混乱无序的问题,采取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科学制定规划,分步组织实施的办法,指导产业部门和重点企业有计划、有重点地吸收转化产业技术。最早重视这一工作的是日本。从70年代起,日本政府便将这一工作作为科技立国的重要措施,责成科技和工业部门制定一系列的计划和政策,并逐步加以完善和发展。及至现在,已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产业技术转化政策、法律和法规。不仅保证了国内重要产业技术的转化效果,而且有效地促使企业广泛吸收消化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技术转化国家之一,这也是日本20多年来产业经济不断发展,产品技术不断更新,企业始终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日本不同,美国一开始就重视建立高技术产业区,通过完善配套的生产环境为科研单位、产业集团转化高新技术创造条件。目前,高技术产业区几乎遍布全美各大城市,承受着70%的技术转化任务。

最得力的手段是协调指导。在美、英、法等国家,产业技术转化以指令性形式为主。政府规定明确的技术目标,并把科研经费相对集中于一些大型产业公司,发挥这些大公司的实力优势。在德国、意大利、瑞士和瑞典等国家,则以企业接受技术为主,政府给以经济援助和鼓励,并用市场信号指导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而日本和加拿大则综合各有关国家的技术政策,采取灵活措施,其原则基本是不定型的。无论采取哪一种办法,但共同的特点,都是重视协调科研、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技术拥有者与生产者之间保持融洽的合作关系。

从企业方面讲;主要是通过灵活的生产机制,加强对产业技术的吸收消化。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和德国。企业界对技术特别敏感。许多企业提出技术是企业的生命,技术就是市场和利润。但企业要获取技术拥有权,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包括生产设备、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企业知名度等等。而生产设备又是先决条件。因为许多重要产业技术的转化对设备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大公司高水准的合作。但设备又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设备条件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9因此,许多企业为了争取更多的技术,舍得在设备的更新上花本钱。

除了发挥生产设备的优势外,推行产品淘汰制,缩短产品寿命,加快市场流程,也是工业发达国家转化产业技术的主要作法。从市场调查情况看,现在的相当一部分产品寿命不是比过去延长,而是相对缩短,这一方面为适应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产品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方面是为了推动产业技术的不断的跳跃,使更多的新技术能够转化成人们需要的新产品。日本企业是这一理论的最大胆的实践者,与其他发达国家比较,日本企业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及成本条件下,同时进行三种新产品的开发。从新产品上市的第一天起,企业主就计划放弃这项产品。日本人认为,花在产品开发或制程改进的资金并不算投资,而是成本之一部分,可以通过市场的独家经营获得超额补偿。因而,目前日本为世界上吸收转化技术的最大国家,其产品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从科研、大学方面讲,着重于发挥人才、技术优势,指导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产品改进、设备改造。美国、加拿大的大学、科研机构都非游离于产业经济之外的“贵族学院”,而是参与技术开发的“高级智囊”。著名的哈佛大学、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多伦多大学等,都与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或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将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并指导企业利用这些技术成果。美国的一些著名企业集团不仅是实力雄厚的生产体,而且是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密切合作的产业技术联合体,有强大的技术后盾。麦道飞机制造公司就与25所理工大学、38家科研单位保持着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企业培养能够胜任技术转化要求的高层次人才。科研、教育与生产脱节是传统模式的结果。80年代以来,经济发达国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纷纷改变科研、教育与生产分离的局面。首先是大学放下学府架子,使教育面向企业,既建立良好的实验基地,又为企业培养适应高技术产业要求的专业人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1991年,发达国家教育与企业联姻的院校由1980年的12%增加到70%。原西德、日本、加拿大的大学与企业挂钩的达到㈨荡。许多高校根据企业要求,增设新兴产业专业,为企业定向培养高科技人才。其次是发展继续教育工程。欧美一些著名高等学府纷纷兴起教育改革,改变一次性教育程式,开办人才再教育学院,或设置相应的专业,包括工程技术、信息情报、企业管理等,为企业多层次深造跨世纪的高级人才创造条件。据全美企业协会估计,美国500家最大的企业至少有300多家得到_等院校的支持,有近4000名高级工程师、企业管理者接受高层次的再教育。美国企业协会认为,这是美国企业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争夺21世纪高技术市场的最大资本。

(三)经济发达国家实施产业技术转化的一系列措施,其效果十分明显。

一是技术利用率高。产业技术是无形的资源,其潜能价值无法估量。发展产业技术的根本问题是开发利用。技术利用率越高,经济活力越强,发展后劲也就越足。日本是资源贫困国家,但它的产业技术却相当发达,利用率也位居世界前列,达到30多左右。这使日本企业的许多重要产品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且经久不衰、呈持续发展势头。美国尽管前几年的技术优势有所减弱,但由于近两年重视产业技术的转化,技术利用率也达到26%左右。总之,日、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利用率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

二是产品更新换代快。产业技术是产品创新的催化剂,技术的迅速转化使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从_情况看,50年代到60年代,产品的更新时间一般为6~7年,70年代前后为5~6年,而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缩短为3—4年,预测到90年代中后期将缩短到2~3年。为此,本世纪末,现有的产品将有90%左右被淘汰,为更新的产品所取代。与此相背的是,由于产业技术转化的差距、在发达国家产品更新速度加快的同财,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由于财力不济,产业技术转化受阻,产品更新速度一般是缓慢的,甚至处于停滞状况。资料表明,美国、加拿大企业的产品创新所需时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半,英法意等西欧国家是美国、加拿大的一半,而日本和德国是英法等部分欧洲竞争者的三分之一。这说明日本、德国企业产品开发节奏最快,最富竞争力,市场时效最为理想。

三是商业利润可观。产品的技术优势决定着产品的竞争优势,而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其商业利润也相对高得多,这既是技术价值的必然体现,也是价格规律的正比效应。应当承认,对新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的试制投入及其开发费用相对大得多,但由于新产品的独创性往往开独家经营之先河,其市场价格也就比一般产品高得多,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价格是传统产品的1~2倍,甚至是3倍以上。例如索尼、东芝公司开发的微型电视机、迷你收录机,尽管费用很大,但由于是独树一帜的产品,投放市场后销路很好,利润率远远高于其他产品。

四是刺激技术再生。经济发达国家的技术再生能力强于发展中国家,固然有基础因素,但也与他们大量采用转化新型产业技术,刺激技术再生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转化速度愈快,数量需求愈大,技术获利就愈多,技术人员从事发明创新的积极性也就愈高。6日本和欧洲主要工业国家近10年来,由于大量采用新技术,不仅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而且促进了技术数量的猛增,知识的翻番速度由六七十年代的5~6年缩短到3~4年,而伴随量变的同时是知识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这使欧美和日本成为世界产业技术最发达,出口量最集中,也最具垄断和吸引力的地区。

五是渗透能力强。产业技术的作用因素不仅在于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能够打破贸易壁垒,控制国际市场,左右世界经济格局。我们看到,欧美和日本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中的巨大影响力,并不是它们的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而在于他们经过上百年的掠夺和发展,其技术经济实力比任何国家都强大。先进的技术优势不仅为它们赢得高额国际资本,而且牢牢控制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经济命脉。例如日本的产品出口在近20年内超过北美和西欧,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就是因为他们的产品技术优于欧美,而且转化速度和效果也为欧美竞争者望尘莫及。

(四)国际范围内的产业技术转化,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得到有益的启示。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重大转折时期,要促进产业经济更快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产业技术的转化和吸收。

第一,把产业技术转化作为加快发展经济的重大战略,使产业技术转化变为加快发展经济的强大动力。我国改革开放起步较晚,经济建设基础较差,又面临着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环境,发展技术经济的客观难度相当大。就目前而言,我国尽管已拥有以航天航空技术、核工业技术、卫星通讯技术、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为主体的一批高新技术,但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面广量大的实用型技术滞后于经济发达国家。不仅如此,现有的产业技术转化也不尽理想,仅处于世界技术转化的平均水平,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比相差甚远。

促进技术经济的发展,除了解决认识和观念问题,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关键在于重视产业技术的转化。如果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把技术的转化率提高到20%的水平,我国的企业技术进步将向前推进一大步,可以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的先进水平,技术经济差距至少缩短5-7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都要高度重视产业技术的转化吸收,在战略重点上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是说/在重视量的扩张的同时,要重视质的飞跃,以此提高产业经济素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走出条少投入、多产出,少耗能、多增效的路子。

第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产业技术转化机制,解决技术经济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产业技术的发展和转化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是不可分割的要素构成。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的客观差异,不可能照搬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而应当从基本国情出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产业技术转化机制。

应制定有利促进产业技术转化的政策措施。技术政策与产业技术的发展转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的产业技术转化快,效果好,与美国近10年来制定的税收抵免技术投资、新制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允许企业在税前列支一定的技术贷款等分不开。这些政策措施对企业加速技术吸收和消化很有吸引力。我国要调动科研、高校和产业部门发展产业技术的积极性,也应在政策上再倾斜些,从资金提供、财政上缴、税收抵免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特别是对重点产业技术的转化应采取特殊的灵活的政策,从各方面给予保证。

开展多层次的联合协作,促进产业技术更快转化,在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投资主体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的转化效能,必须走联合协作之路。从形式上讲,包括中央与地方、企业和科研、国内和国际的多层次的联合。中央和地方的联合,主要在于对重大技术项目投入,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优势,以解决资金及其他要素之困难;企业和科研的联合,主要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既为科技进入主战场铺设栈道,也为企业吸收消化技术提供条件。国内与国外的联合,在于引进国外的资金,加快技术的开发进程,同时又将产品返销到国外。

做好技术转化的配套工作,包括技术立法,知识产权保护,科研体制改革,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等,为技术转化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注重技术转化效果的评估和考核,总结成功经验,完善技术转让机制,提高技术利用实效。

第三,应处理好利用新兴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在发挥两个优势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结合点。毫无疑问,加快技术转化,推动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转化新技术不可孤立进行,而应首先立足于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和现有技术基础,以发挥存量资产和技术的作用,其次才是铺新摊子,投入新的项目。这既是避免现在与过去项目重复,地方与地方互争投入,造成不必要浪费的有效手段,也是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技术产业的必由之路。

国际经济实业界已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国便是如此,企业从各自的实际出发,选择技术转化战略,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把高新技术移植到传统产业,在利用原有设备,节省资金投入的同时,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韩国经济起飞的基础与我们相似,其经验对我们很有参考价值,应在转化产业技术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技术的关系,努力把一切可用优势都发挥出来,在此基础上,集约使用资金,每年集中开发几项重大技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