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搞调查我去中国,当对中国当地的技术人员介绍说我将以明清的农业技术史作为研究对象时,得到的几乎是同样的看法,即:“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辉煌的成就早已众所周知。但那么先进的科学技术,后来为什么会落后了呢?且如何才能赶上这落后呢?这才是我们想知道的。”他们尽是说,明清时期的研究,对我们来说,没有作用,也没什么兴趣,对此,作为历史学家的我,真是感到无能为力了。与此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中国科技人员对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来加速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这一问题的焦虑。

不论赚个中国人对此问题均很关心。19世纪以来,中国人对具体的如何引进近代科学技术这一历史过程的认识不一致,也认识不足。《中国科学百年风云——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想史论》(郭金彬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的作者填补了这项空白。他从近现代时期正面着手,论述中国人是如何接受西方近代科技的。

当然,关于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并不是至今为止完全没有过的。但是,从国际范围来看,不能否认研究者大多关心的是倾向于前近代时期的研究吧!以北京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史研究室,以及英国的李约瑟博士为中心的中国科学和文明工程这世界上三大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心的任何一例来说,亦均以古代中世纪科学技术的内容为主题的。在这个范围内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这里介绍的《中国科学百年风云——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想史论》的作者郭金彬,他的其它著作也特别注重中国古代科学史。

对于科学技术史研究,与假设近现代技术绝对到达点的基准相对照,检查有无“先进技术”,是根据要达到那到达点的路程所处的位置远近,加以评价的方法为主流的。李约瑟博士采用这个方法,挖掘在中国的历史中先行于西方的发明、发现、科学思想的萌芽,不断地纠正了科学仅存在于欧洲文化圈这一西方人士的偏见。19世纪以来,被西方的近代科技所压倒,在新旧争夺中,中国人通过确认、评价自己的科学技术的历史传统,大大地增强了勇气,以自己的自信心,勤奋地学习起西方近代科技。但是,到16世纪为止,古代科学技术先进的中国,为什么从主流中落伍了呢?这一问题很自然地受利了注目。中国著名科学史家杜石然氏在本书的序文中,称此为“近代中国科学史的基本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郭金彬是以怎样的姿态来看待的呢?郭氏首先是在承认了中国没有自发性地产生科学革命之后,将基本的论题定在“中国是怎样跨入近代科学的呢”这点上,近代科学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并存在于中国呢?或更进一步说,中国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做的呢?这些到底具有什么实质内容和其本质思想是怎样的呢?以上述这些,作为此书关心的焦点。第二章以后,作者详细地答复了这些相关问题。

第一章:科学革命在中国发生过吗?——写在前面的话。第二章:中国接受西方近代科学有个缓慢咀嚼、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第三章:通过办教育而振兴科学技术。第四章:《演炮图说辑要》论。第五章:中国能独立地得到一些近代数学成果的一条重要途径。第六章:20世纪10~40年代中国科学逐步推进的有力杠杆。第七章:20世纪10~40年代中国科学的主要成就。第八章:我国前辈物理学家为什么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第九章:一整套稳步地发展科学的理智纲领。第十章:解放后10年我国科学的主要成就及特色。附录一: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线索。附录二:1980~1990年有关科学思想史与科学方法论论文著作初刊一览表。

附录二是郭氏自身的论文著作目录,便于人们了解作者研究的全貌。

本书详细研究了从洋务运动时期至本世纪50年代中国对西方科学技术吸收、巩固的历史过程。书中列举了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之间设立了自然科学学会、物理学者长时间实验等事实,明确了这些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差异。在中国国内,由于没有大规模的基础工业,没有化学等企业的大力援助,实验设备不足。这就引出了一个模式,即原先留学欧美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国内全力注重对科学人才的教育培养,他们更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是又到设施丰富的欧美去进行的。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是站立在本世纪10~40年代的充满磨难的时代所建造的基础上的。

本书以有限的篇幅,深刻地讨论了难以说完的多方面相关的内容,的确很值得一读,这里 · 我们列举一点加以说明。

鸦片战争时,中国的火炮制造技术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是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作者挖掘了有关这方面的新的史实,书中介绍了一位听到战争爆发这一消息,跑到广东的奥军阵昔,制造火炮的人物,名叫丁拱辰(1800~1875年)。他在道光11年(1831年)就以经商名义出国时,注重了学习西方火炮制造技术和造船技术。然后在广州参考其知识,制造火炮,并记载了火炮技术有关的资料,将此资料再编为《演炮图说辑要》(道光二三年,泉州城会文堂洪文品承刻),丁拱辰著写此书的目的是在于应用数学知识于炮术之中,并在炮手间普及。为了帮助理解,附有许多插图。但是,丁拱辰所掌握的西方数学知识是极有限的,比如,没有指出照准与目标调整时的数学公式,而是以经验数据来表示。

过去,19世纪前半期,基督教传教士所翻译的西方科学技术的著作已为人所知晓,此外,鸦片战争前,也存在着以个人的形式遍历东南、南亚等地取得有关西方炮术知识,并把这样的知识提供给清朝廷的像丁拱辰这样的人物。在本书中揭示了这也是一个接受西方科技的途径,近代中国的西方科技知识的取得,不是通过清朝招聘、派遣留学生等,而是以利用自力率先学习外国技术的民间知识人士开始的。作者郭金彬感兴趣的是,今后将如何展开中国民间知识人士当初积极地、勤奋地引进西方科技的研究这点上。

从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看来,像郭氏那样,以地方城市为基地,面向全国,开拓新的研究,进而达到充实中国的研究,郭氏开辟出一条极好的新研究途径。除此书之外,郭氏还著有两书,都是本地的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两部书是《自然科学史导论》(1988年8月与王渝生共著)和《中国数学漂流》(1990年11月)。顺便带提一下,此书的责任编辑谢世如先生,还编辑了《钱伟长科学论文选集》(1989年9月),将它献给社会。

[东方,(日)1992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