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委与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资金系统于1983年10月4日至10月8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北京国际科技政策与管理讨论会”。来自22个国家和联合国系统以及一些民间国际组织的32位外国专家和高级官员以及28位中方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第一次在我国召开的规模较大、内容较深的关于科技政策和管理的国际会议。会议的代表们分别就①在变化中的国际环境和国家经济重点发展计划中发展科学技术的一些途径;②地区和国际科技合作;③加强管理、培训和有效地利用研究开发成果;④促进尖端技术的政策;⑤有效地开展国际和国内的技术转让这五大议题进行了报告和讨论。
中国软件工业要在十年内达到目前的国际水平,必须要有大量的投资。我认为投资方向应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技术转移——它的实质即是将现代技术实用化。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在软件技术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中国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包括方法、设备和管理等。同时,为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要像日本那样,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展提高和创新工作。
宣传——要通过广泛地宣传来提高人们对计算机的重要性、自动化以及信息时代的认识。十几年前,日本政府就决定每年10月份举行一次信息周活动。在这一周内,政府、工业、学术等部门共同宣传信息技术。
标准化——中国现有的计算机、软件包的种类太多,这就会造成混乱,影响软件的发展。应研究西方的经验教训,选择一些国外通用的型号,并使其在K内标准化,以集中有限的计算机高级人才和提高软件的通用性。
教育——一个优秀软件工程师的标志之一是他的数学基础。程序设计者的素质又决定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这是发展软件工业的第一步。
中文接口技术——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量的软件包可直接使用,因此中国没有必要重复前人的工作。但是鉴于语言上的障碍,必须大力发展接口技术以使中文的输入输出系统与这些软件包相连接。
几点建议:
1.中国过去由于强调发展计算机硬件而忽视了软件,今后应二者兼顾,通盘考虑。
2.为了做好宣传工作,应建立信息周活动制度。在这一周内,政府各部门直接组织一些展览会、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信息时代的到来。
3.中国发展工业目前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计算机。然而,目前有许多大型计算机的使用率并不高。而其原因可能是管理不善和人们对计算机还不熟悉。因此建议中国先生产一批微处理机,将它们分配给中学、大学以及其他有关的基层单位,让人们普遍地熟悉和使用计算机。
4.目前中国软件技术领域里的分析、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奇缺,因此建议政府会同有关的高等院校建立一批培训这类人才的培训中心。
5.建立一个中国软件工程研究所,这个所应拥有国内软件方面的最优秀的人才,应具有当代最先进的研究水平,并逐步成为全国的样板和开展指导、培训、国防合作、技术转移等的中心。
6.建立一批各具特色、以生产为目的的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专门化的软件工厂。
7.进行技术转移最快的方法是投资在国外建立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高级技术公司。这些公司的主要职责是从事技术转移工作和销售国内产品。
澳大利亚发展高级技术新工业的政策
过去,澳大利亚的技术政策旨在通过依靠科学技术基础结构、现有技术来促进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则是分配资源、发展技术的基本要素。因此,无法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某些重要的技术领域,从而致使本国的技术能力、工业竞争力日益衰退。
1983年3月劳工党执政后,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政府制定了新的科技政策。其基本目的是通过投资和借款等方式为工业界开辟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资金渠道,对一些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以及新型工业进行重点资助,并鼓励私人投资。政府特别强调要采取紧急措施发展高级的新技术和新型工业,其基本做法是:
1.支持高级技术——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是政府最大的研究机构。这个机构明年将投资二千三百万美元,用于与发展新型工业有关的研究项目,如生物技术、尖端材料、信息技术等。此外科技部也负责安排一批计算机软件、制造技术、生物医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项目。为了保证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政府已把它们列入1983 ~ 1984的财政预算,专门成立了一些监督机构。如在生物技术领域,科技部成立了一个DNA重组技术监督委员会,为这项研究提供安全性指导。总之,对一些特殊技术领域的支持已成为澳大利亚科技政策的显著标志。这将显著提高我国在这些领域里的技术能力,工业界也将以此为基础开发出更多的产品。2. 发展高级技术工业——政府认识到要发展
这类工业,除了支持高级技术外,还需要采取其他措施,高级技术工业的发展需要巨额投资,且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要鼓励、刺激这种投资,其主要手段是灵活的税收政策。政府将建立一个管理和投资公司批准委员会。凡经此委员会批准的投资者在一段时间内可享受免税的优惠待遇。
3.加强技术基础——除了上述二点外,我们决不能忽视大学的作用,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基础研究。政府将建立一些中心,专门促进革新和发明。要继续发挥各研究学会的作用,通过科学研究、技术转移促进工业的发展。目前的技术转移委员会业已形成全国性的网络,它能帮助各公司解决技术问题和开展技术转移工作。
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协调是科技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最近,经工业、技术等部门的部长级会议讨论决定,专门设立了一个处理技术事务的常务委员会,负责协调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科技事务。1983年9月26至28日,政府召开了全国技术会议,会上讨论了澳大利亚未来的技术需要与发展,会议认为技术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政府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RAYMONO T. YEH著,王嘉摘译]
关于中国技术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探讨
林自新 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
吴明瑜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的科技事业,正处在一个战略转变的时期,要求制定一个正确的技术发展战略。对此,我们的观点是:
一、发展目标。我国的技术发展,从总体上来说,还处于学习、掌握世界上已有的先进成就的阶段。经过努力,有可能在本世纪末,把经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普遍采用的、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我国基本普及。
二、智力开发。必须加速造就高级技术人才,但是更为严重的任务是广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先进技术的驾驭操作能力、消化吸收能力、革新创造能力。二者并举,才能充分发挥智力资源的作用。
三、基础结构。高楼大厦要有坚实的基础。根深叶茂才能硕果累累。要完善和加强支持技术发展的基础结构,包括物质的,如情报、计量、测试、通讯等,和组织体制的,如培训、研究与开发、咨询、技术服务、财政金融和市场等,两个方面,使技术的发展具有可靠的条件。
四、技术选择。选择技术发展方向,应该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综合分析技术能力、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与社会条件诸因素,特别是要把技术的先进程度与经济、社会上的合理程度作出综合评价,从而形成合理的结构。
五、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开发的重点是关系人民生活需要的量大面广的产品生产技术、基础工业的生产技术和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高技术。需要特别加强研究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的环节。同时必须有技术发展的纵深部署和必要的基础研究。
六、技术扩散。由于我国各地区各行业之间、技术、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在国内大力加速先进技术的传播、扩散与推广,是普遍提高我国生产技术水平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
七、开放政策。充分利用开放政策的条件,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采取技贸结合和其他适当方式,积极地从国外引进适合我国需要的先进技术,并大力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是加速提高我国科学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体会,深入地研究技术发展战略,不能就技术论技术,必须把技术的发展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同时,还必须考虑国际形势(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和我国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对于技术进步,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还要衡量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总之,综合性和全局性是战略研究的重要特征。
关于技术引进的经验与政策
朱镕基 国家经委副主任
我国的引进技术经历了一个从进口成套设备到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的过程。“一五”计划期间,我们进行了以一百五十六个工业项目为主体的基本建设,大量引进成套设备。六十年代,又进口了维尼纶、石油化工和转炉炼钢等一批成套设备。七十年代,引进了化肥、采煤、宝钢、化纤等一批大型成套设备。1978年以来,引进工作已从偏重成套设备转向“成千上万地”引进技术来改造中小企业。国务院为此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是制定在“六五”后三年引进三千项先进技术的规划;二是批准上海、天津进行引进技术的扩权试点。为了开创新的局面,我们已经制定了下述政策和措施:
1,技术引进应与企业的技术改造、行业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2,要重视引进软件,如工业技术、专利、技术诀窍、培训、咨询,也要相应地进口一些硬件如关键设备,3,引进技术要选择适用的先进技术,要充分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更要考虑消化吸收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与工作量。4,放宽政策、下放权力、搞好协调,加强引进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5,采用灵活多样的引进方式。6,充分利用多种国内外的渠道,掌握可靠的国内外市场信息和科技情报,做好情报的交流。7,颁布并积极实施专利法,保护专利8,广泛发展与友好国家在技术转让方面的国际间合作关系。
上海是怎样向内地转移科学技术的
上海市科委政策研究室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沿海城市,向内地转移科学技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据不完全统计,自1979年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已输送转让科技成果一千一百多项,承接外地科研试制任务一千五百多项,开展技术服务活动一千二百多项,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经济联合组织二百四十多个。
上海向内地技术转移范围很广,遍及全国,形式也不断创新,如果加以概括,可以分为三种形态、五种形式。三种形态是:物质形态,智力形态,信息形态。五种形式是:输送科技成果,帮助技术攻关,开展技术服务,输送和培养科技人才,传送科技情报。目前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有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由自发的商谈向有领导地进行发展,即由“民间往来”到“官方出面”有组织地进行。
第二,由单项技术的协作、支援向成龙配套的综合技术协作发展。
第三,由短期的暂时的协议向长期的固定的契约发展。
第四,由单位之间的技术合作向地区之间的技术协作发展。
从我们的实践经验来看,要进一步做好上海向内地的技术转移工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既要发扬社会主义的协作风格,又要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使两方面都有积极性。
2,既要考虑微观的效益,又要考虑宏观的效益,不要顾此失彼,或因小失大。
3,既要搞好技术输出,又要搞好技术引进、更新,才能使上海真正成为发展科学技术的开路先锋和向内地转移技术的可靠基地。
4,既要放开手脚广泛开展技术转移活动,又要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必要的法规,使这项工作有章可 循,健康发展。
经济振兴与人才开发
鄂万友 湖北省襄樊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襄樊市是鄂西北的一个中小城市。解放前,基本上没有工业,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有二百七十六万元。到1969年也才六千万元。影响我市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就是科技人才的缺乏。六十年代末,全市仅有四名工程师,技术人员不足六十人。自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调进科技人员近一千名,初步建立起一支含机械、电子、化工等一百七十五种专业,有六百名工程师在内的约二千人的工程技术干部队伍,科技人才的大量增加及其作用的不断发挥,带来了我市经济、科技的十大变化:1,使三十多家濒于关闭的小厂获得了新生。2,促进了一批老企:化的技术改造。完成重大项目一百二十多项,技术革新六千多项,增加产值达二亿元,增加税利五千万元。3,试制了一批水平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新产品。4,本地的矿产、硅酸盐、农副产品等资源得到了初步的开发。5,开拓了电子等新的工业门类。6,以节能为中心,推广了三十多项新技术。7,建立了一批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科研机构。8,通过发挥科技人才“智囊”的作用,提高了领导者决策的水平。9,活跃了技术、经济情报。10,新办了六所技校和中专学校,促进了技术教育的发展。由于依靠了科技人才,从1978年到1982年间,我市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8.4%,共实现利税总额近十二亿元。根据计算,我市工业总产值和利润的增长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分别占29%和45%。我们的结论是:人才是强国之本,创业之源,是振兴经济的决定因素。
如何发挥科技人员的专长呢7我们的做法是:
1,围绕全市重大经济建设、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项目,成立了一个市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科技人员实行统一管理、调配和使用。
2,对用非所学的科技人员坚决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
3,适合做管理工作的科技人员坚决提到管理和领导岗位上来。
4,广泛组织科技人员参与决策。
5,鼓励科技人员开展业余设计、翻译、兼课、咨询、顾问等技术服务活动。
6,关心科技人员的生活,并为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中国生物工程的研究与开发
胡兆森 国家科委委员,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局局长
早在1975年中国政府与科学家就认识到基因工程所具有的潜在的重要性。之后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将它列为优先发展的学科之一,其理由如下:
1.目前仅发酵与酶工程的产值即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以上。
2.中国是以它的传统的发酵工业特别是制酒工业而著称,但其微生物作用机制和工艺水平长期以来则处于落后状态。
3.中国领土广阔,植物种类资源和可更新原料都很丰富,但未充分开发与利用。
从上述三点看,优先发展生物工程是明智而又有远见的。从战略上支持生物工程将对其发展进程起重要影响。总的来说可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 ~ 1982年)
1.组织和协调:自1979年以来国家科委组织了四次专家评议论证会,确认重点,择优支持。2.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并举。3. 通过对一些研究机构进行投资来创造必要的实验条件。
第二阶段(1982年 ~ )
1.统一规划。自1982年起,我们集中了一批专家,在广泛调查国内外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生物工程的重点发展领域、战略任务以及有关发展政策和措施。我们把生物工程分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并确定以前二项为重点。我们把生物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食品和能源的生产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尤其重视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培育高产、抗旱、抗涝、耐盐、耐碱的农作物新品种以及固氮基因转移和利用的研究等。
2.我们正在筹建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其具体设想是:
A.组建由高校、研究所和工厂组成的一些技术开发联合体,使其成为协调分散性课题的有效组织。
B.在上海、北京、南方分别筹建三个研究开发实验基地。
C.实行若干能促进科技发展的特殊政策,特别在人事制度、财务、工资、对外交流以及订购实验材料的手续方面,都将赋予必要的自主权,以提高工作效率。
D.聘请外国知名科学家参加其顾问委员会,开展共同研究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对新技术的发展政策的探讨
竺玄 中国科学院第二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发展新技术,会给社会生产力带来巨大变革,形成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十分需要新技术。以下九个观点,是我们对我国技术发展政策的理解和探讨。
一、发展新技术,需注重社会经济效益。这是一项大政策。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才能较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实力,为科技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二、发展新技术,要注意打好基础。即基础工业、基础技术和基础研究。
二、发展新技术,要实行学习与独创相结合。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对我适用的技术,目的是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提高我们的起点。对引进的技术要“一学、二用、三改、四创”。
四、发展新技术,既要坚持先进性、又要注意适用性。我们对于国际上新技术发展的趋势要密切注视,及时部署一部分探路的工作。但要以更大的注意力,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发对我适用的新技术,使之与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五、发展新技术,必须加强开发工作。开发工作的目的是运用从科学研究中获得的新知识,发展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工作的内容是解决设计、材料、工艺、测试等问题,最后研制出样机。开发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实行科研、生产、使用三结合。
六、发展新技术,要加强推广应用工作和市场开发。应把它们提到与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了解社会的需要,努力提供对路的新产品,又要积极它传新产品的用途,使它们被更多的用户所理解和采用。
七、发展新技术的一种有效办法:实行大协作的联合开发体制。其理由是:1,现代科学技术的综CT性需要多门学科、多个技术领域的合作;2,新技术的开发,往往需要巨大的智力和物质投资,因此集中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尤为必要;3,保证研究、开发、虫产、市场这一过程的连续、畅通。
八、发展新技术,要把智力投资放在首位。生产力和新技术发展的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应继续贯彻执行“全员培训”的方针,大力推动人才和知识的定向流动,在研究院、大学、中等技术学校等各个层次上,培养配套的人才。
九、发展新技术,必须改善管理工作。特别要做好以下几件事:1,制订和不断完善新技术发展政策:2,制订和不断完善人为发展政策;3,开展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工作;4,在各级科研管理机构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负责精神。
[王嘉摘自1983年10月《北京科技政策与管理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