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

编者的话

自40年代中期计算机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信息产业应运而生,人类迈向信息社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已占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有专家认为,短短一年内席卷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热标志着第二次信息革命的开始。如果说始于40年代的第一次信息革命的主要成就是把信息处理能力成百万倍提高的话,那么第二次信息革命将把信息传递的能力更大幅度地提高,再次对人类社会造成强烈冲击。

本刊本期以较多的篇幅刊出一组“信息高速公路”特稿,其中有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中科院院士对此的介绍和见解,也有一部分译文。编者的本意不仅是将新一轮信息革命的冲击波传递给读者,同时还想更多的展示国内专家学者对此项大科学计划的严肃思考及他们为我国实施这一计划绘制的草图。

今后本刊仍将关注这一大科学计划的进展,及时报道这方面国内外的最新必威在线网站首页网址 ,以飨读者。

提 要

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 Highways)计划以来,国内外反响相当强烈。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从理论上阐明与此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对我国如何推进自己的高速信息网的研究建设和使用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

1.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关于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概念的由来背景和意义,已有大量的宣传媒体作了报道,这里不再细述。我们仅指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质,乃在于建设国家的信息基础结构(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这种基础结构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要素构成:

——信息资料源,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库,如影视资料库,管理数据库,图书文档库,科技情报库,商贸信息库,证券股票金融行情库,医疗保健信息库等;

一一信息设施,包括用来获取-传输-处理-利用信息的各种物理设备;如摄录设备,存贮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计算设备,控制设备,显示设备,自动化设备等;

——信息系统,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应用信息系统和大量的应用软件系统;如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经济贸易信息系统,金融管理信息系统,远地多媒体教学系统,远地医疗会诊系统等;

——信息网络,主要指各种信息系统所构成的信息网络体系以及为了支持这个网络体系有效运转所需要的网络标准-通信协议-操作规程-传输编码等;

——信息主体,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的开发者-提供者-管理者-利用者,以及对他们所进行的必要的教育,包括相关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道德与法律教育等。

美国政府宣称,这项计划将动员和吸引包括政府-企业-大学一研究机构-图书馆-医院-商店-家庭在内的几乎是全社会的参与,历时20年,投资4000亿美元,可见,它是一项规模巨大的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和完成,将大大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并将改变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交往的方式。

2.为什么会出现“信息高速公路”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出现“信息高速公路”这类计划有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深刻根源和必然性。这主要是因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规模浩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转轨变型:整个社会经济正在迅速地由物质型经济向信息型经济转变。

众所周知,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人们最先认识和开发了直观的物质材料资源,并利用这种资源制造了锄头、镰刀一类生产工具,促使原始游牧社会进到了农业社会。到了18世纪,人类比较系统地认识和开发了能量资源,并且利用能量资源与材料资源的结合,制造了机床、轮船一类具有动力的生产工具,从而把农业社会推进到了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典型产品和商品都是物质型的,因而都属于物质型的社会经济。本世纪以来,人类开始比较深入地认识和开发信息资源,并利用信息资源与物质及能量资源相结合,创造了各种信息型智能型的生产工具,生产了越来越多的信息产品和商品,形成了越来越鲜明的信息经济的色彩。

到本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信息产品和商品在整个产品和商品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特别在美国,信息产品的产值超过了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信息产业就业人数也已超过了它的就业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样,它的社会经济的性质就起了质的变化:由以物质产品为主要特征的物质型经济转变为以信息产品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型经济。而以信息型经济及其生产力状况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也就被称为信息社会。

深入的考察会发现,以物质型经济为特征的社会(如工业社会),它的社会基础结构主要由运送和交换物质资料的铁路、公路、运河等网络构成;而信息社会的基础结构则当然要由传送交换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信息网络来构成。由于信息社会的活动节奏极为迅速而且信息资源的交换量极为庞大,因此,这种信息网络必须是高速信息网络才能适应。这就是“信息高速公路”必然会出现的根本原因。

我们可以把上面的论述归纳为下表:

1.1.1

总之,信息高速公路乃是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是某一个两个人的异想天开或心血来潮。它的出现是必然的,而何时何地由什么人以何种方式提出来则有它的偶然性。美国政府断然取消已经投入6.4亿美元的“超级超导对撞机”计划,大大削减曾在80年代轰动世界并曾使一代美国人引以自豪的“星球大战”(即战略防御设想)计划,大大强化它的“高性能计算与通信(HPCC)计划”并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只说明美国政府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

也正因为这样,美国的这一计划才会在当今这样一个颇有独立思想的世界各国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英国、法国以及整个欧洲共同体,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至我国的台湾省等等,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很快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世界风潮。

3.我国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当前,我国正在全力以赴地推进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事业。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一致的决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怎样来对待和考虑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呢?或者说,“信息高速公路”的问题和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有没有关系?如果没有,当然可置之不理;如果有关系,那么,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这也是一个摆在我国人民面前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而且由于时间的宝贵和机会的紧迫,我们必须对此作出迅速而正确的回答。

我们知道,“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的概念。例如,在18世纪以前的时代来讲“现代化”,它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标志就应当是实现游牧社会的农业化并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在本世纪中叶以前的时代(比如30~70年代以前)来讲“现代化”,它的内涵主要就应当是实现社会的工业化,努力提高工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并以工业化的成就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如前所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物质型经济大规模地迅速向信息型经济转变的时代。因此,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化”,就应当实现社会的信息化,并以信息化的成就来改造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提高工业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

可见,在当今的时代,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信息化。这是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和特征。反之,没有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当代意义下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至多只能实现在传统意义下的四个“近代化”,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现代化。这是非常明白的道理。

我们注意到,在我国,人们曾经有过一种担心,认为:我国工业基础差,如果不先实现“工业现代化”,信息化就没有足够的工业基础。因此,他们主张:必须先实行工业的现代化,然后再去实现信息化。

前面说过,没有信息化支持的工业现代化不是真正的工业现代化,顶多也只能是工业的“近代化”。如果等到那时再去实现我国的信息化,我们就损失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我们就会被人家甩得更远,成为一个与外界格格不入的落后的孤岛。这就是所谓的“时不我待”的威胁。因此,这是一条没有希望的路,是不可取的路。

事实上,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虽然不是很先进很强大,但是大体上已经可以支持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发展。正是在这个工业的基础上,我国的信息产业(包括通信和计算机以及自动化产业)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我们正在成功地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为我们赢得了越来越好的国际环境;长期对我国实行禁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业已解散,我国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即将恢复。所有这一切,都为我国大力推进信息化的事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充分利用我国已有的工业基础,充分利用良好的国际合作的条件,我们就完全可以把我国的信息化事业大踏步地向前推进,从而有力地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整个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显然,这是一条光明的出路,大有希望的出路。

理论的分析和实践的进程都表明,信息化和现代化不但不是矛盾的事情,恰恰相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实现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如果没有信息化,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因此,直接的结论就是:信息化是我国人民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4.信息化与信息网

什么是信息化?

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和社会活动的各领域普遍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从而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以及大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质量的过程。

什么是信息技术?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扩展或延长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大类技术。

人类的信息器官,主要包括:用来从外界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用来传递信息的传导神经系统,用来处理或加工信息的思维器官,以及用来使信息发挥实际效用的效应器官。于是,扩展或延长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信息技术就有: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技术,扩展传导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扩展思维器官功能的智能技术(它的初级形态是计算机技术),以及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下图示出了人的信息器官和扩展这些信息器官功能的信息技术系统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以及它们各自在功能上的互相联系。

1.1.2

图1 人的信息器官与信息技术系统

人类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的信息,神经系统把信息传递给思维器官,后者把信息加工成知识和指导行动的策略信息(认识世界),再通过神经系统传给效应器官去执行(改造世界)。上图表明,如果我们把信息技术系统按照图中的逻辑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那么,至少在理论上说,它们就可_以与人相类似的方式去执行某种工作任务:通过感测系统获得外界的信息,通信系统把信息传递给智能系统,后者把信息加工成更深层的信息(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再生出用以指导后续行动的策略信息(认识世界),然后再通过通信系统把策略信息传送给控制和显示系统,在这里把策略信息转变为实际的行动(改造世界)。

当然,目前的信息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水平,还不可能担负很复杂和很高级的任务。但是,毫无疑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完全有可能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来帮助或代替人类自己去完成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的工作,而人类自己则可以从一般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这样,人类社会就将会获得空前的进步、发展与繁荣。

事实上,创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人类劳动者,通过信息技术系统这类生产工具的帮助,与劳动对象相互作用,就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与这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相应的社会生产工具是信息化的生产工具,与这种信息化的生产工具相对应的社会生产力就是信息化的社会生产力。显然,这是一代崭新的社会生产力。下图示出了这种社会生产力的模型。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正像人类自身的信息器官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样,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信息技术系统之间也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把这种网络称为信息网络。

1.1.3

图2 信息技术系统-信息化的生产工具-信息社会生产力

显而易见,要想形成信息化的社会生产力,就必须使这种信息网络生长发育成为全社会的规模,成为社会的基础结构,能够为全社会的成员所利用。否则,只有很小的规模,就不可能发挥大的作用,更不可能发育成为社会的生产力。因此,推进信息化,必须落实到信息网,而且是一个全社会的因而又必然是高速的信息网。

5.高速信息网模型

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建设的观点来看,高速信息网的具体概念是怎么一回事呢?换句话说,我们应当怎样着手来考虑高速信息网的实际研究、开发和工程建设的问题呢?这就要先来澄清高速信息网的基本模型。对照图1和图2,我们可以构造出如下的高速信息网的基本模型:

1.1.4

图3 高速信息网模型

由图看出,高速信息网由高速通信网平台和大量的应用信息系统构成。其中,高速通信网平台是所有应用信息系统的公共服务平台,而直接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相接口并为它们所使用的,则是各种各样的应用信息系统。如果说,高速通信网平台主要应由国家通信部门和相关企业来建设,那么,各种各样的应用信息系统就应当由各个专业应用部门和单位来建设。这是因为,各个应用信息系统都有自己专门的应用环境和应用背景,都有自己特殊的应用内涵和特殊的应用要求。其它的部门或单位很难越俎代庖。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生活各领域无一例外都要大量地与信息打交道,都要有自己的专用的应用信息系统,因此,建设和利用高速信息网乃是地地道道的全社会的任务。

图中表明,高速通信网平台是整个高速信息网的骨干和基础,它在空间上应当能够覆盖整个国土,在时间上则应当能够连续服务。各个应用信息系统正是通过这个高速通信网平台把它们的信息服务作用到全国所需要的各个地方。也正是因为这样,每个应用信息系统“好像都有一个自己专用的网”,但事实上,所有的应用信息系统都共用同一个网——高速通信网平台。这就是所谓“网(络)的网(络)”,在技术上就是“虚拟专用网”的概念。

6.高速信息网的技术特征和理论课题

通过上述高速信息网模型和高速信息网功能的分析,可以发现,它是一个大规模的多层次的复杂的开放式系统。它的一些主要技术特征和技术要求可以列举如下(当然不是全部):

——为了保证向全社会提供“普遍”的服务,高速信息网必须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无缝”覆盖;这主要依靠提高高速通信网平台的地理覆盖度和系统可靠性来保障;

——为了保证向社会提供有效和满意的服务,高速信息网必须实现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无缝”利用,即综合地发挥各种有用先进技术的作用而不是只依靠少数几种技术;

——为了向所有应用信息系统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高速信息网的高速通信网平台应当采用高级的虚拟专用网技术和先进的智能网技术,这也就是上面所提到过的“网络的网络”概念;

——显而易见,高速信息网必须由高速(N Gb/s)传输系统来支撑,其中主要依靠大容量的SDH光通信系统,同时辅以大容量的卫星通信系统和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等;

——由于高速信息网要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信息服务,因此,必须具备大量的满足相应要求的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这些系统必须具有与任务相适应的智能度;

——高速信息网应当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特别是应当为各种决策者提供足够满意和足够丰富的信息,因此,多媒体信息的传输与处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适应超高速大容量多媒体信息传输与处理的需要,高速信息网的高速通信网平台应当具备超高速的综合交换系统,以便实现话音-数据-文字-图像信息的综合交换;

——为了能够向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高速信息网必需设置足够数量的信息库系统:这些系统一般应当具有大规模的分布式的多媒体的以及智能化的特征;

——如前指出,高速信息网直接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直接与社会活动各领域相接口的是各种各样的应用信息系统,其中主要是指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的先进的由感测-信息库-计算机-控制与显示等构成的专用信息系统;

——广大的社会成员与高速信息网的关系将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具体来说就是:由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有价性,人们将乐于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除隐私外)尽量提供给信息网;而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所拥有的信息将只是他所需要的信息中的越来越小的一部分,因此,当他要处理问题的时候,他将越来越需要从信息网提取必要的信息。

除了上面这些技术问题之外,高速信息网也还涉及许多非常重要的基础研究的课题,例如:

——全信息理论:经典的Shannon信息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速信息网研究的实际需要,建立新的信息理论——全信息理论是当务之急。

——基于全信息的智能理论与技术:原有的智能理论已不足以解决高速信息网所涉及的智能问题,要在全信息理论基础上建立新的智能理论。

——人机共生与智能分配理论:高速信息网要向人类用户提供智能服务,人与机器两方面如何默契协调,高效工作,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与技术,这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理论与技术,其中包括非线性-论,自组织理论,混沌理论,分维理论,形象认知,模糊逻辑等。

——人工生命的理论与技术:包括自适应理论,自学习理论,进化算法,遗传算法等理论与技术等等,它们将在高速信息网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产生传输与处理超高速信号的新机理:高速信息网的信息传输和处理速率越来越高,研究上述新机理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高级仿真与拟境(Virtual Reality)技术:这是研究高速信息网这类高级复杂系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技术和方法,但尚需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复杂系统优化理论与技术:高速信息网是一类大规模的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它的优化问题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因为它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

——巨系统的稳定性协同性与控制理论:这是一个理论上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但如果解决得不好,就可能出现全网性的混乱。

——高速信息网与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机制与适应理论:这是一个技术-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问题,是高速信息网面临的一个十分困难又十分重要的问题。

7.我国的需求分析:理论和证据

信息需求分析的核心问题是要分析现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以及它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程度。

从生产力的状况来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一样,我国的经济也正在经历着由物质型经济向信息型经济迅速转变的历史过程。据有关部门统计,1991年,我国信息产品的产值已经占国民生产总产值的24.9%。近两三年来,我国的信息业的发展速度极其迅速,比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快得多。因此,这一比例肯定又有了很大的增长,信息经济的快速成长,显然要求有一个有利于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传送、交换和利用的环境。因此,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全国性的信息基础结构不仅是极为必要的,而且是极为迫切的。这就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呼唤。

从生产关系的方面来看,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经历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大转变的过程。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变,大大激励了我国经济特别是信息经济的发展。空前活跃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进步加剧了对信息的强烈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层制定方针政策,下级具体执行。信息的流向简单,信息的流量很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就不仅要有自身的信息,更需要周围环境的信息以及竞争对手的信息;而政府主管部门为了作好宏观调控,也必须及时地获得各个管理对象及其环境的信息。因此,信息的流向错综复杂,信息的流量急剧增长。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得越充分,信息交流的主体数量越大,主体的活跃程度越高,信息的流量就会越大,就越是迫切需要有强大的信息基础结构——高速信息网来支持这种信息流的流通和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转。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分析都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对国家的信息基础结构(高速信息网)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变得更加强烈。这是理论考察的结论。

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已经十分明显地感受到了对信息和信息基础结构的极为强烈的需求。以下只是其中几个方面的证据。例如:

——电话通信方面,我国各地的待装用户数量一直居高不下。最近几年来,电话装得越多,结果,待装户数量不是越少,反而越多。移动电话虽然价格十分昂贵,但仍然供不应求。

——数据通信方面,以前我国的需求一直不高。但是,近几年来,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信息(目前较多地表现为经济活动的各种状态数据和调控数据)的需求猛增。“三金工程"的出现是这种需求的一个表现。

—有线电视网(CATV)方面,国内外都曾经有人预言;我国的CATV还远未到大发展的时候,理由是我国目前的GNP还很低。但与这些预言相反,我国中等以上的城市几乎全都有了CATV(尽管不很规范),而且还在激剧扩展。

——经济信息系统方面,由于前面提到过的原因,政府各部门的经济信息系统已经提出了非常明确非常强烈的联网要求,例如金融系统,财税系统,经贸系统,公安系统,交通系统,高教和研究系统,等等。

——为了能够同国际接轨,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和许多“三资”企业提出:在信息(包括通信)手段方面,国外有什么,我们就要什么。其实,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紧迫的问题。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虽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很不平衡,但已经对高速信息网的研究与建设提出了非常明确、非常强烈的需求。

8.我国的技术能力

总的来说,我国已经具备了研究和建设信息基础结构的能力。具体来说,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和利用中低速信息网的能力,具备了研究和建设高速信息网的能力。

第一,在中低速信息网方面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全国性的可供实际使用的中低速的信息网通信平台,这就是熟知的“中国分组数据通信网(CHINAPAC)”。它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会以上的大中城市,可以提供64 kb/s的数据传输速率,与此同时,我国的数字数据网(DDN)的骨干网也已建成,它也已覆盖21个省会直辖市,可以提供64 kb/s和Nx64 kb/s(其中N从1至31)的信息传输能力。它们大体形成了我国中低速信息网的通信平台。加上最近启动的金桥工程,就会形成一个更完善的中低速信息网通信平台。

——我国已经有了一些专用的局部的应用信息系统和局域网。如果把它们与上述通信平台联网,就可以形成我国自己的实用的骨干的中低速信息网,并使它们发挥实际的效用。

第二,在高速信息网方面

——我国在“八五”期间将建成22条光缆干线,“九五”期间,将完成“八纵八横”光缆网,它将覆盖我国主要的大中城市,其中每线能够提供2.4 Gb/s的信息传输能力,从而形成一个全国性的高速传输骨干平台。

——国家“八六三”计划通信主题将在“九五”期间完成BIP-ISDN(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战略目标,它恰好就是高速信息网所需要的高速通信网平台的全部技术。

——国家“八六三”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光电子主题,信息获取与处理主题,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主题,以及智能机器人等主题的研究成果恰好就是高速信息网所需要的各种应用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

——国家“攀登”计划和“攻关”计划的一些相应项目,也有助于形成和增强我们在高速信息网方面的研究能力。

9. “CHINA”计划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十分明确的结论:信息化是物质型经济向信息型经济的转变所产生的必然要求,我国也正在经历着这种历史性的转变,因而也面临着信息化的历史任务;信息化所要求的社会基础结构是高速信息网;我国当前既存在对高速信息网的强烈需求,也具备研究和建设高速信息网的能力。因此,研究和建设我国自己的高速信息网,是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一项光荣艰巨而又伟大的任务。

“CHINA(Chinese High-speed Information Network Approach)”计划就是我们提出的关于研究和建设我国高速信息网的计划的建议。

“CHINA”计划的要点包括:

总的原则

——及早启动,长期努力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刻不容缓,时不我待。我国的高速信息网计划应当及早启动,现在就应当开始进行总体规划研究;实际的建设和研究工作预计要持续二十至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基本完成,是一项几代人的伟大事业。

——抓住重点,顾及其余

和美国的做法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高速信息网计划首先应当把重点放在直接促进经济和科学教育发展的那些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研究上,而文化、医疗、娱乐等方面,则要制定好的激励政策,依靠社会的支持,稳步推进。

——微观放活,宏观有序

在实施方面,既应当发挥各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又应当充分发挥国家在宏观方面强有力的协调作用,做到旺而不乱,活而有序,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浪费。

——现实起步,放眼长远

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既要从国情现实出发,从中低速信息网做起,使它及早发挥效用,又要有长远的发展目标,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高速信息网的研究建设的健康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

——研究建设,协调推进

我国高速信息网的建设,既有工程建设问题,也有科学研究问题。这两个层次的工作要互相有机地协调起来,互相支持,互相促进。我们不可能也不应当靠全盘引进来建设我国的高速信息网。这是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

——军民结合,内外合作

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我国高速信息网的研究和建设必须坚持“军民结合”的原则,同时,为了充分利用国际的有利环境和条件,我们也必须善用“又竞争,又联合”的策略,加强国际合作,争取高起点,高效率。

技术方面

——建议由邮电部和电子部等相关部门联合作战,充分利用已有的国家通信资源CHINAPAC和已有的应用信息系统,尽快使我国的中低速信息网发挥作用;迅速推进拟议中的“三金工程”及其他急需的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中低速信息网。

——大力推进我国“八纵八横”高速光缆网均建设,为高速信息网提供高速传输骨干网络;同时抓紧数字卫星通信和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建设,形成“天地一体”的完善而可靠的信息传输体系, · 在此基础上推进高速信息网的建设。

——在研究方面,要充分利用已在执行的各项研究计划,包括国家“八六三”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攀登”计划等,把它们纳入高速信息网的轨道,而不要“重打锣鼓另开张”,重新向国家要一笔钱,从头干起。

——建议由国家科委高技术司牵头,组织“八六三”计划相关主题之间的协作,加强对上述各个主题的“九五”投资,尽快全面掌握BIP-ISDN及各种先进应用信息系统的技术。

——建议“八六三”计划的上述相关主题在“九五”期间以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高速信息网为突破口建立示范网,研究与之相适应的高速通信网平台和应用信息系统技术,尽快提供使用,并在此基础上迅速进一步扩展。

组织方面

——建立强有力的国家级协调机构。

——组织强有力的超脱部门的专家委员会

——设立专门的技术总体组

社会方面

——经费支持;

——文化教育

——道德规范

——法律制约

“鸟无头不飞,蛇无头不走”。显然,“CHINA”计划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要建立计划中的组织体系,有了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技术总体组,其它的事情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启动起来了。

我们相信,我国的高速信息网和我国的信息化事业,将必定胜利成功。

————————

*本文作者系国家863通信高技术首届领导小组组长,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