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委主任)
青年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表彰暨科技启明星挂牌成立大会。今天的会议标志着上海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帮助指导下,在全体科技人员的支持下,一代跨世纪的年青科学家、专家将脱颖而出,这是上海青年科技人员的幸福,也是全市科技人员的一件喜事。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表彰先进的会议,又是一次鼓励更多有志青年迎接挑战、努力拼搏、造就成才的动员大会。今天市委市府领导陈至立、罗世谦,著名老科学家钱伟长、谢希德以及广大科技界代表的到会,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培养年青科技专家的关注。
同志们,21世纪即将到釆,世界将进入依靠高新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高新技术的发明者和操纵者——人才将成为世界各国激烈竞争的对象。世界各国都抓紧在世纪之交这一关键时期,调整对策,运筹战略,重视科学技术,重视人才培养与争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当前,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既给我们提供了历史机遇,也使我们面临严峻挑战。所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造就跨世纪人才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
一、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目前世界各国权威机构正纷纷预测本国至21世纪对科技人才的需求缺口,一些西方国家都报道将缺几十万名不等。我国的情形也不容乐观,拿上海来说,上海的优势在人才,但目前活跃在第一线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平均年龄在50多岁,到本世纪末他们相继离职,届时,这支队伍将面临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迅速培养青年人才,势必影响上海今后的科技和经济发展。
因此,有目标、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造就一批思想活跃,富有创造精神,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并重点培养扶持,使他们尽快领军挂帅,完成新老交替,将成为下个世纪我国科技能否在世界科技前沿保持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力量之关键,上海要成为全国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必须要有一流的科学技术,一流的科技人才。造就跨世纪人才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的一项战略任务,作为上海市政府主管科技工作的职能部门,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与造就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整个科技工作中置于重要位置。
上海市科委实施的“科技专家培养工程”就是一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计划,最终目标是通过这项培养工程,造就一批跨世纪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专家,成为新一代学科和技术带头人。这项工程由三个层次的培养格局组成:第一层次,是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从选择和培养年龄在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入手,以项目资助扶持的方式,促进优秀青年科技骨干脱颖而出,成为学科和技术带头人或后备带头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已实施3年,共有104位青年科技人员入选,他们平均年龄32岁,其中博士、博士后有一半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也从当初入选的30%到目前的60%以上。他们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具有超前研究目标和研究新意,在科研实践中得到锻炼,取得进步。今天,我们即将表彰10位优秀青年科技人员,他们在启明星计划资助与培养下,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下,在短短几年里,取得重要科研成绩,他们中有的已被列入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资助对象;有的获得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他们是当代优秀青年科技人员的突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表现出青年人的敬业、奉献精神。我们将通过表彰,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去攀登科学更高峰,也希望激励更多的青年科技人员勇于实践,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奋斗中建功、立业、成才。今天表彰的10位青年将继续得到科技专家培养工程的第二、第三层次,即启明星重点培养计划和优秀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的资助和培养,继续享受基础性研究人员的特殊津贴。
今天表彰会的同时,科技启明星又将诞生,它将是联络广大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上海的科技与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为目标的青年人自己的团体。我祝贺它的成立,并希望它能成为党和政府联络广大青年科技人员的桥梁,
二、创造有利环境,加速人才培养
当前科技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正在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型体制。努力去创造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优良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上海有着一支素质好、战斗力强的优秀科技队伍,他们曾经创造过许多项有影响的成果,为上海的科技与经济作出重大贡献。我们要充分发挥那些脚踏实地,作出切实贡献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诚恳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扎扎实实,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努力使科技工作成为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职业。使社会形成一个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局面。
在加强基础性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将加大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创造一个“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稳定和发展一支结构合理、质量相对优秀的跨世纪人才梯队。争取创建国际一流水平的新成果,在国际舞台争一席之地。最近中科院在上海筹建的上海生命科学中心;市科委在复旦大学帮助下建立的上海应用物理研究中心;在工大建立的非线性科学活动中心等,就是探索建立新型基础性研究基础,运用新型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加入这一研究队伍。我们将争取更加激励的优惠政策,探索采用研究经费、工作条件和生活津贴并举等奖励方式,尽快与国际接轨。
我们还鼓励优秀青年科技人员立足国内,同时创造各种国际交流机会。科委准备出一部分资金资助优秀科技启明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国为科学技术是无国境的,科学家的声誉只能建立在研究工作、取得国际、国内科学界同行承认的基础上,我们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必须参与国际舞台的竞争。要争创国际一流,要始终保持研究水平处于学科前沿,不走向国际交流是不行的。
三、对青年人的希望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五、六十年代,我国老一代科学家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顽强拼搏,研制出“二弹一星”等一大批国际瞩目的科研成果,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逐步壮大,完全有能力把科学技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这项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前途的极为光荣而重大的任务,将由诸位青年人来承担,所以青年必须肩负起跨世纪的重任。为此青年们必须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继续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精神,同时我希望青年科技人员要继承、发扬老一辈高尚的道德风范。踏实的工作作风和锲而不舍的求实进取态度。
最后我想用杨振宁博士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讲话:下个世纪中国科技将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主要是中国有数不清的极聪明的可造就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