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什么含义呢?我的体会包括了三个方面的“第一”。

(1)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结构中占第一位决定性作用。一个著名的研究表明,在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五、六十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美国统计数字表明,在1929~1969年的40年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因素中新的科学技术因素所占比重不断递增:1929~1941年为33.8%;1941~1948年为50.8%;1948~1953年为52.8%;1953~1964年为44.6%;1964~1969年为71.6%。从另一个角度的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

我在80年代初曾提出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结构公式为:

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

它表明现代科学技术是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其它生产力结构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的。

(2)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先进生产力的生长点。直到19世纪以前新的先进生产力,无论是劳动者的素质,还是先进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生产管理,都是依赖于工匠的技艺经验积累及其基础上的改进,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没有真正意义上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即使是瓦特发明掀起惊天动地的“工业革命”的蒸汽机也是如此。自从19世纪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诞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生产,科学技术才与生产越来越紧密起来。20世纪以后情况更发生根本的变化,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等越来越显现出现代科学技术这一重大特性。尤其是微电子技术更具有巨大而深刻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使一系列产业发生革命性飞跃。据联合国工合组织统计,早在70年代世界国民生产总值65%都已与微电子技术有关,正因此,邓小平同志无比正确地提出“科研工作必须走在前面”,“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

(3)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是第一生产过程,并且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导产业。以往科研和生产是分开的,人们注意的是如何将外在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科研也日益与生产结合起来,成为生产过程内在的一部分。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沿着这一方向前进的。现在哪一个大企业没有庞大的科研机构,没有高额的科研经费?科学研究成为第一生产过程,它的成果直接在企业内转化为产品,成为商业竞争的根本保证。而同时,也正是这一技术创新机制,反过来促进T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发展到今天,一方面是随着整个生产越来越依赖科学研究,随着工厂生产的高度自动化,无论从投资、规模和人员的质与量,科学研究都越来越成为更重要的生产过程。企业的性质在变化,更多地具有科研性质了。另一方面,大量独立的科研机构及其活动也越来越企业化、产业化,“硅谷现象”和“科学园”、“工业园”的崛起,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信号。此外,还有大量作为联系社会各方面(中介)的从事软科学研究的咨询产业应运而生。科学研究正在成为一大门类的产业——科学研究业,不妨简称为“科业”。而且趋势很明显,科业正在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中成为主导的产业。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伟大口号,这应该或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历史性的任务。

第一生产力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经济是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当生产力发生革命性飞跃,从而急剧而深刻地改造着经济基础的时候,不可避免必将带来一场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面貌的根本性的变革。从自然科学角度看,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工具机、动力机、传输机等多次科技革命,也有概括为第一次动力技术革命,第二次化工技术革命,第三次电力技术革命等等。但是,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看,真正的革命就是一次,即瓦特发明蒸汽机掀起的“产业革命”或者以一个标志性产业——工业来表征的“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带来了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动力技术辐射和渗透到一切生产领域,而且创造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和资本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此后的几次科学技术革命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量的增加、量的变化而已。

现在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这场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第一生产力的伟大革命,从自然科学角度看,是类似人体神经系统的控制机的革命。它对科技、经济等社会各个领域的辐射力和渗进力是空前的,它对当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电子计算机被俗称电脑。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制造、储存、处理、传递信息的。因此这场革命被称之为“电子革命”、“电脑革命”,未来学家们称之为“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有的专家提出是“智能革命”等等,都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信息革命”被广泛接受,现在问题摆到社会科学家面前,这场革命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是像当年产业革命那样将带来人类发展质的飞跃的社会革命吗?如果是,那么正如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工业兴起来表征,被称之为工业革命,现在第二次产业革命究竟以什么来表征?我们又将如何更自觉地迎接这场革命?

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给予一个准确的回答。

10年前,当我们读到阿 · 托夫勒、约 · 奈斯比特著作里关于“电子小屋”的描述,虽然觉得不无道理,但总感到不过是未来学家们的畅想而已。然而,10年后的今天,这一切己经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了。以“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电子小屋”实验区,在美国、日本等都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美国投资4000亿美金计划20年建成普盖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日本计划在2000年将有20%以上家庭生活在“电子小屋”之中,到2010年“电子小屋”全面普及。就是今后十年二十年的事了!就是我们这代人将要建成和享用的伟大科技成果!

“信息革命”解放了生产力,信息产业和全面信息化的经济使传统经济被改造成信息经济,带来了空前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专家估计到2007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因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而增加3200亿美元,仅此可见一斑。关键还在于“电子小屋”的社会意义何在?

“电子报刊”使人们可以在“电子小屋”里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及时了解最新的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社会等各方面信息。而同时意味着现代报刊产业发生了根本变化,记者和编辑都可以在自己的“电子小屋”内进行采访、写稿和编辑工作,行政与发行工作减少到最低限度 · 送报人员更不需要了,报业大楼也成为多余。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电子图书馆”也只要一座光盘书库,人们可以在“电子小屋”里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尽情博览。于是,不仅图书馆业变了样,印刷、造纸等产业都将消亡。“电子学校”,使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电子小屋”内接受自己自由选择的第一流质量的教育,从而现有教育制度诸如无法满足全民接受高等教育、无法公平地提供同等教育机会、无法对人人因才施教以充分发掘人才、无法提供高等高超水平的教育质量等根本缺陷都得以解决,一个全民高度文化素质的时代到来了。“电子娱乐”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娱乐,一方面人们在“电子小屋”里“多媒体”电视机前可以自由选择全世界500多频道的各种节目,全世界各民族文化自由交流的意义是无可估量的。而同时,意味着,迄今大众传媒给什么看什么的主体地位被打破,受众从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而变得主动。人民开始成为信息的主人!于是“电子民主”的概念被提出来了。而同时,它意味着500多额道里激烈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竞争和冲突,甚至成为“文化侵略”、“信息压迫”以及政治斗争的最厉害的手段。当然,马克思主义者最看重生产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活动将发生什么变化?高速自动化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使“无人工厂”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即使还需要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也将是减少到最少程度。企业领导的决策可以通过“电脑决策系统”、“档案数据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及时作出决策,并通过“电子信箱”在半小时内下达到最低执行层。于是传统分层管理方式被改造为垂直管理,加上办公室自动化等等,几代引为自豪的“白领”阶层也日益被排挤到企业之外,余下的企业人员也并不一定需要在摩天大楼里办公,依靠信息高速公路,他们都可以在“电子小屋”里施展自己的才能,此外,还有“电子邮政”,人们可以在瞬息之间与全世界通信I“电子电话”、“电视会议”更使通信带来直接声像的效果;“电子购物”,使人们在家中依律信息高速公路选购需要的物品,并通过“智能公路”及时送到,而支付又通过电脑金融系统自动结算;“电子医疗”使病人可在家中求医治病,并可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选请名医会诊……所有这一切正印证了邓小平同志的赞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意义

以上不十分完整的景象已经相当尖锐地提示我们,我们面临的这场革命不仅根本改变了现有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劳动结构和社会结构,而且根本改变了人类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以及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等,确是一场比当年工业革命规模更壮观、影响更深刻的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这场革命究竟应该用什么来表征呢?马克思教导我们:“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 ”近代第一次产业革命,没有因为大工业生产出各种机器和其它美妙产品而被命名为“机器革命”或其它产品革命,它被正确地称之为“工业革命”。现在,信息代表着一个生产什么而不是怎样生产的地位,它是被科学研究生产出来的一种“产品”,并被各种科学研究出来的物化产品加工、储存、处理和传递而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因此用“信息革命”来表征这场革命是不准确的,而应该用生产它的科技产业来表征,我在1984年曾提出称之为“科业革命”。它也正是前述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第三个含义的必然推断。

工业革命导致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那么,科学技术作为“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科业革命”或“电脑磨”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呢?从电脑或者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1)这场“科业革命”根本改造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在“电子小屋”里的人们是如何组织社会生产的呢?一个劳动者产生一个创造性的概念或者一项发明,他就可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自由地寻找一些志同道合而又胜任的专家来共同研究把它开发成产品,然后他们又可寻找最有生产管理能力的志愿者,通过CIMS批量或大规模生产,又可寻找最适合经营行销的专家来合作,把产品变为商品送到全世界。于是一个朝气蓬勃的跨国公司在信息高速公路中诞生并充满活力地运转起来了。这不是开拓了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自由人联合劳动”的具体实现形式吗?

(2)这场“科业革命”创造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广泛条件。人们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在“电子小屋”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最大的优势恐怕是大大节省了时间,诸如上学、上下班、购物、看病等来回路程的时间节省了,至于信息高速公路所带来效率的巨大提高就自不待言了,有资料统计,1982年,美国电子计算机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脑力劳动者一年的工作量。可以想象,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的能力将是“天文数字”的增长了。时间的节省意味若“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为整个社会和社会的每个成员创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每个人发展充分的生产力,因而也为社会发展充分的生产力创造广阔的余地)Z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可以使人们得到按照自己的志趣与才能开展各种艺术、科学、体育以及其它社会公益的活动,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曾把共产主义称之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现在,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给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了可以实现的广泛条件。

(3)这场“科业革命”带来劳动结构的根本变化是将体力劳动减少到最小程度,脑力劳动成为人类的主要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的对立消灭,不是通过既要体力劳动又要脑力劳动两者结合来实现的,而是此消彼长的过程来完成的。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 :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现在,在“无人工厂”条件下,体力劳动消失了。

(4)这场“科业革命”表明,从事科学研究的和其他的脑力劳动者将成为社会生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当年马克思曾预言,随着生产自动化,“直接劳动本身不再是生产的基础”,“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了。”这个预言现在已被证实了。邓小平同志说得好:“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体力劳动,世界上发达国家不管是什么社会制度都是走这个道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四个现代化的进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将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并且越来越要求有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56年美国第一和进入“白领”劳动者超过“蓝领”劳动者的伟大转折。1977年美国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达到50.1%,揭开了脑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主力军的新纪元,信息高速公路正在并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来看,正是展现着我们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前景。这场新的科技革命或我称之为的“科业革命”是属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邓小平同志说得多么好:“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