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诸多“启明星”中,陆卫是具有典型特征的:年方而立,已具有博士、研究员资历,他还是1994年中科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获得者,上海市94年十大杰出青年。
初知陆卫,是通过一系列传媒的报道,此后在94年岁末的启明星成果展示会上,我与陆卫初次见面,他向我谈起了规划中的上海青年高科技园区的特点、目标,令人神往、上周的一天上午,我约访了这位首届十佳启明星。陆卫长得高大,握手言谈给人以力量之感。我们的话题是从物理学的现状开始的。
陆卫告诉我,目前国际上对物理学的看法,认为物理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正处于某种危机状态,物理学内部也不同程度地有一些失落感,从国内的情况看,也有这个问题,以前北大、复旦物理系录取考生的考分都是最高的,而现在理科高考的佼佼者并不都垂青于物理学。依陆卫的看法,现在物理学之所以不太热有其历史原因。在二次大战以前,物理学也不热门,由于世界大战的爆发,物理学(物理学家)的作用,地位陡升。以致当时甚至有这说法,单凭物理学的一个膀子也可以打天下。二战以后又出现了冷战,亦需要物理学的支持,这种因某种政治上的需要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凸现某一学科重要性的做法。从现在来看,实际上是超出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超自然、超规律的发展。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物理学如何定位的问题,从事物理学研究工作的人应该了解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应该明白自己的真正作用。物理学是一门为其他学科特别是为工程与技术性学科的发展提供根基的基础性学科,而又正因为它是基础性学科,所以其重要性又是不可或缺的。以现在非常热门的计算机科学而言,其根基、基本原理来自物理学,撇开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是难以发展的。
上述高论由陆卫道来,我觉得是挺合适的。作为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陆卫当年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也一定是物理学发烧友。对物理学从其不正常的鼎盛状态回复到其应有位置的历史必然性,陆卫的分析颇有见地。
如果说对物理学作用地位的分析,陆卫的上述言谈不乏理性的色彩,那么接下来对物理学(主要涉及红外物理学)地位的肯定,使人能感受到他的热情和锋芒。
陆卫首先列举了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中科院外籍院士张立钢的观点,张先生认为,统计结果表明,学物理出身的人当校长的最多,有物理学背景的人很容易适应各方面工作。以下是陆卫的介绍 :从物理学中最主要的分支之一凝聚态物理来讲,其发展要与其他学科作更多的交叉,如与生命科学、天文学,甚至管理学等,它是为下一世纪高新科技提供后劲的基础性学科。另一方面,物理学通过自身的研究工作也起着培养国家科学人才的作用。说及物理学人才与国家科技素质提高的关系,陆卫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国家某部委下的一个分析测试部门前一阶段进口了一套价值100多万美元的核磁共振设备 · 但可悲可叹的是我国管核磁共振设备的人中竟然没有一个懂这些设备运转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再加上负责设备调试安装的电气工程师也不懂其中基本的物理原理,结果仅仅因为设备安装中一个错误的动作(违反物理学基本常识的)导致了这套上百万美元的设备尚未使用即成废品。
一讲到红外物理,马上令人想到军事,这是遭人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我们作为中国物理学研究人员理应有责任为民族争光,为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贡献光和热。说到这里陆卫有点动了感情 :光有玩具,光有食品,哪怕再丰富也不是综合国力的体现,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军事科技上。如红外物理的很大应用是夜视,本来打夜战、近战是我军的特色,如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过硬技术,就难以保持我们的长处。
此次采访,由于时间短促。未能就陆卫负责的启明星项目作深谈,而据我零碎的了解,陆卫与胡黎明、李跃等人一起,在策划、筹办上海启明星联谊会以及上海青年高科技园区的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就其科技工作而言,近年来在红外量子阱探测器焦平面高新技术上又有了新的突破,突破了用于夜视与预警等的8~14微米红外波段128线列焦平面综合技术。成功地获得了室温物体的热成像,这是我国首例,另外在红外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中亦获得了新的进展,堪称是一颗闪闪发亮的启明星。预祝陆卫及其同事在崇高的研究岗位上不断有新的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