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回声报》在今年7月21日发表了“经济学的发展危机”一文,文章尖锐地指出,“经济在我们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今天不合常情的是,曾一度受到尊重的经济学却日益不受重视。”“经济学家们不仅预料不到出乎意料的经济变化,而且对这种经济变化大为吃惊,如危机的持久性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既然国家的命运和繁荣越来越取决于经济的成分,人们不明白专家们为什么不能指出必须作出的正确决定。”经济学家们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尴尬。经济学家们已深深陷入了窘境。不过,类似的现象也曾在其他学科的发展史中出现过,然而,不论哪一门学科,每逢遭遇类似厄运的时候,又总是意味着新的突破就要来临。经济学也不例外,正如这篇文章所指出的那样:“传统的经济理论只是分析某些客观情况——产品的供应、消费者的需求、价格水平——之间的平衡”,即通常所说的“供求经济规律”或“价值规律”,而事实上,“经济学今天应该研究各种混乱的体系和混乱的形式,”“这也许是等待着经济学家们的任务。”“经济学家发现他不能关闭在一门脱离人类现实的学科中,前景是把经济学纳入社会学,把经济学同历史、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毫无疑问,这也正是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一切学科,在新的“各种混乱的体系和混乱的形式”面前——似乎绝望的时候,寻求出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诞生新的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
例如,在化学领域里,现代化学取代燃素说之前,燃素说认为一切燃烧过程的本质在于从燃烧物体中分离出一种另外的、假想的物体,即称为燃素的绝对燃烧质。这种理论曾是以说明当时所知道的大多数化学现象,虽然在某些场合不免有牵强附会的地方。但是,当人们发现了一种除了它本身之外不可能再含有其他所谓燃素的气体(氧气)之后,整个燃素说也曾显得那样荒唐、尴尬和不堪一击。不过,化学家们并不是简单地抛弃旧的理论体系,而是进一步在“各种混乱的体系和混乱的形式”中深入探讨燃烧反应的本来面目,并且不仅确定了氧气的化学元素地位,还同时确定了包括氧气在内的形形色色化学元素地位,除了燃烧这一种化学反应之外,各种化学元素之间的一系列化学反应都能够被探讨清楚。
除此之外,在物理学领域里的经典力学和相对论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
那么,传统的经济理论究竟怎么样了呢?是不是也正经历着一场“与力学时代的物理学相似”的革命呢?的确如此,这就是“社会铁态平衡原理”(《钢铁》,1992,NO2)不仅对传统自然科学,同时也是对包括传统经济学在内的整个社会科学的挑战。尽管新的理论开始似乎并不是针对经济学领域,而是试图解决钢铁工业领域里的课题*实际上,这正如现代化学开始仅仅从氧气问题入手,却连锁般地解决了化学领域里所有基本理论问题一样,一旦冲破了传统概念,便会一发不可收拾。不过,这一次在理论领域里的突破,却不像历次许多单独学科领域里的突破,它既不局限在钢铁、工业领域或推广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又不局限在社会科学领域,而是针对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整个科学体系。这也可以从这一原理的命名看出来。所谓“铁”,仅仅不过是自然科学领域里所有研究对象中的一个具体的典型代表。我们也可以选择其他任何具体研究对象,如金、银或者石油、煤炭等等。尽管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社会铁态平衡原理”所揭示的规律却是通用的。不过,无论选择哪一种研究对象,都已不单纯是“铁”元素还是“银”元素什么的,而是把这些研究对象一律看作“社会化材料”,即社会领域中实实在在的“铁”,无论是电冰箱、汽车、轮船的铁壳、机械,还是钢铁厂的钢水、铁水、钢板、钢管,甚至被弃置到垃圾场里的铁粒、铁渣、铁器锈蚀之后所生成的铁锈,空气中的含铁灰尘,下水道里的含铁废水等等。也正是由于传统的自然科学在研究“铁”(其他研究对象也一样)的时候,总是剥去这实实在在的“社会”外衣;而社会科学在研究“商品”的时候,又总是抽掉商品那实实在在、形形色色“元素”、“物质”的内核,于是,这两大科学体系便各自沿着自己的道路相互越走越远,它们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直到在面对这实实在在现实社会的时候,越来越无法“指出必须作出的正确决定,”越来越“预料不到出乎意料的经济变化,”反而“对这种始终变化大为吃惊”,这样的经济学家又怎么不“日益不受重视”呢?
这种同实实在在的现实再也协调不下去的发难,最初来自钢铁工业领域,这表现在钢铁工业所关注的问题已不限于技术问题和经济形势,“环境”和“回收”甚至成为更迫切的讨论课题(如国际钢铁协会24届年会)。不过,这里所说的环境问题已不再是过去的陈旧概念,即在钢铁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应充分注意环境问题,现在的问题是,钢铁,这种“社会化材料”乃至钢铁工业本身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全世界最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都要生产7亿多吨粗钢,累计起来,那么多钢铁制品使用之后又会怎样?假如不能回收利用或只回收一部分,其余部分迟早要氧化、锈蚀并连同其他形形色色的非铁有害物一齐对环境构成污染,并直接威胁人类所赖以生存的有限生物圈。随着人类无休止的活动,污染似乎永无止境,而适合人类生存的生物圈却越来越显得狭小,对于这种可以回收利用却又无法充分回收利用的污染物,如废钢铁,以往的理论只是简单地把它当成普遍商品来对待,因而就不能看出这种商品(经济学)或物质(自然科学)内涵的本质联系。“社会铁态平衡原理”却从“铁份”出发,把包括废钢铁在内的一切社会化含铁物均看成是“铁份载体”,这就一览无遗地把握住了“铁份”宏观量的平衡结构,于是困扰钢铁工业乃至其他一切经济领域中的许多难解之谜迎刃而解。
在近一、二个世纪里,人们早已习惯于在似乎万能的“供求经济规律”或“价值规律”的驱使下活动。只要求助于供求经济规律,似乎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无论什么商品、服务,只要你有钱去求,就会有人供。然而,对于含铁上百亿吨的各类商品,求后、用后又将怎样?后果如何?如何认识它,对付它?它反过来对于供求过程本身又有什么影响?对于一个人人共享的环境,洁净不洁净,谁求?谁供?用多少钱可以求到?谁花这个钱?有没有效果?“万能”的供求经济规律在这类问题面前一筹莫展,于是,新的理论诞生了,这就是“社会铁态平衡原理”。
旧的经济学只涉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生产是起点,消费是归宿。而新的“原理”却认为任何商品丧失使用价值之后,或被消费之后,绝不会在形体上完全消失,甚至,根据“原理”,连一丝一毫也不会消失,要么被回收利用,从而重新具有使用价值,并由于对生产成本的影响而体现为交换价值;要么因为得不到回收利用而污染环境。任何回收性的操作由于同样地需要各种生产条件,而又无可避免地同市场紧密关联。不过,由于这种操作已经同消费者的直接需求相脱离,这种操作就变成消费者全体即整个人类所必须进行的一个活动环节。否则,人类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结束后,它所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将因污染的日积月累而趋于最终毁灭。因此,一切商品在丧失使用价值之后的“回收利用”以及因得不到利用而造成的“污染”,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实际上是两种比常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更复杂、更重要的过程。经济学如果忽视这两个过程,自然就不能全面地认识现实世界。这是传统经济学深深陷入危机的根本原因。毫无疑问,就目前人类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而言,还远远达不到完全回收利用丧失使用价值的物品,从而完全避免污染的地步。因此,在经济活动领域,除了回收、再生产、再消费循环往复的部分外,污染才是“终点”,尽管实际上这个“终点”又将作为“起点”影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赖以进行的整个生物圈,人类经济活动的再生产、再消费过程,事实上是在不断变化(包括污染)着的生物圈中,继续进行下去的。由于传统的经济学实际上是在假定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并不发生任何变化的前提下去研究经济规律的,因而,这只能作为特定条件下的一个特例。当经济学在“原理”的指导下必将从这个特例里面挣脱出来,并面对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的时候,才会恍然发现自己以往所研究的领域竟是如此狭小,难怪从这一狭小领域所研究出来的规律“预料不到出乎意料的经济变化”。
“回收利用”,仅就生产成本而言,具有常规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不过,也不是没有限度。按照“原理”,就不能不追踪到经济的、技术的,甚至物理的、化学的各种具体原因中去,更何况还有一个更为尖锐的环境问题,几乎是无孔不入。人类社会的具体问题,已不是可以任意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所能具体解决得了的。人类既要在有限的生物圈中求生存、求发展,从而毫不客气地威胁着它,又不得不设法减轻这种威胁。这就是科学领域里所有学科所面对的具体条件。不论谁要无视这个共同的具体条件,谁就会像传统经济学家一样“预料不到出乎意料的经济变化”,并必将不受重视。尽管务实的企业家们却越来越不顾经济学家陈旧教条的束缚,在自己的生产成本中,开始列入回收、环境乃至因污染所造成的气象变化等多种实际因素。
对于这个一切学科都必须面对的具体条件,“社会‘铁’态平衡原理”以“铁”为例,详尽探讨了所有铁份载体中铁份的来龙去脉,并汇总为看似简单却无所不包的“世界铁态平衡流程图”。
鉴于“原理”同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巨大贡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科学体系之间的鸿沟终于被填平了。以往,由于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在假定环境不受影响和环境又不发生影响的条件下研究问题的,这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勉强应付,但是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就不灵了。任何一门负责任的学科绝不能仅仅在假定的条件下研究问题,而必须在实实在在的现实条件下研究问题。在“原理”的指导下,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体系终将诞生。似乎走到尽头而呈现“饱和”现象的现代科学从此将跨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将不得不用全新的概念去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所有的科学家们将不得不用一个全新的尺度来重新修订各自的研究学科。人类将从一个盲目发展的历史阶段跨入一个自觉的发展阶段,一个首先是自我拯救的阶段。
“社会铁态平衡原理”的揭示,也许是飞速发展的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什么是科学?人们往往首先联系到装备着先进仪器的试验室或堆满文字材料的书斋。每一门学科都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各有各的“国王”、“臣民”,几乎完全无法通用的语言、词汇。“社会铁态平衡原理”尽管不是凌驾于其他各门学科之上的独立学科,却是各门学科相互融会贯通的指南,它不是科学顶点的最终发现,而是各门学科面目一新的起点,昔日各学科独立王国的明确疆界将完全消失,它们将至少是在环境、回收方面具有共同的语言。拯救人类自己、拯救生物圈将是他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旗帜。这是科学界里的一场革命,经济学将首当其冲,长期困扰在危机中的经济学借助于“社会铁态平衡”原理跨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个看似“体系混乱”、“形式混乱”,却并不是毫无规律可言的领域。毫无疑问,届时,经济活动也将会在全新经济学的指导下,步入一和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全新的经济学将会在经济活动中重振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