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音乐才能归结于负责处理情感、非语辞性表达以及空间推理这样较为深奥的思想问题的大脑右侧半球。然而真实情况是,对于五音不全的人来说,其音乐意识倾向于由两侧半球共同分担,譬如,右侧半球识辨旋律和音调,而司掌语言与分析才能的左侧半球则负责处理音乐中对分析能力有更高要求的方面,比如节奏和记谱。然而极为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分工在训练有素的音乐家中却似消亡。脑电图研究表明,当音乐家弹奏或聆听音乐时,其几乎完全动用左侧脑半球。

一组德国神经学家新近研究表明,这一差异体现于音乐家大脑的整体解剖结构上——其不仅仅受到音乐家基因的影响,也同样深受后天训练的影响。多塞尔多夫大学的考特弗莱德 · 斯拉格(Gottfried Schlaug)、海尔姆斯 · 斯坦麦茨(Helmuth Steinmetz)及其同事将27名受过古典派训练、右手弹奏的男性钢琴家或弦乐手的大脑磁共振造影影像与27名惯用右手但不是音乐家的男性相比较,他们发现,音乐家的枕平面(系与听觉过程有关的脑结构)在左侧半球较不是音乐家的人要大,而在右侧半球则较后者小,此外,音乐家大脑半球间神经纤维束也更为粗大。在7岁前就开始接受音乐训练的音乐家这一差异尤为显著。

斯拉格说,早期音乐训练似可强化神经联结,或者可能建立起新的联结而使幼年大脑定形,训练的这种影响以脑半球中联结同功结构的神经纤维束——胼胝体最为明显。由于各个半球控制着身体对侧的运动,两者间的迅速沟通对于协调演奏诸如高难的巴赫赋格曲至关重要。斯茨拉格发现,7岁前即开始接受训练的音乐家其胼胝体较不是音乐家的人或那些大器晚成的音乐家粗10~15%。

斯拉格推测,粗大的胼胝体可以加快两半球间传递速度从而加强对运动的控制。而左侧半球枕平面较大通常可以提高音乐才能,譬如,可以赋予音乐家对准确的音高具有令人难以捉摸的天赋。斯茨拉格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天赋,更是早年长时间在键盘上磨炼的结果。

[林玲译自Discover,199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