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的免疫学家、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制者乔纳斯 · 索尔克(Jonas Salk)于今年6月23日病逝,7月20日的Nature杂志特刊出索尔克的同事、著名病毒学家雷纳多 · 杜尔贝科(Renato Dulbecco,197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悼念文章,现特译出。以飨读者。
卒于1995年6月23日的乔纳斯 · 索尔克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医学英雄,尤其在美国,他的名字可谓妇孺皆知,他早在1955年4月12日即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当时宣布由他研制的疫苗有效、安全地防治了脊椎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曾在不少国家的几乎每一个夏季肆虐,主要累及儿童。1955年的成功宣布表明一场伟大的战斗已经大获全胜,索尔克也顿成“教世主”。
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战争始于1942年,当时索尔克正在密歇根大学的流行病学系从事流感疫苗的研制。通过用甲醛使病毒失活,战后,索尔克移居匹兹堡,继续流感疫苗的工作。1949年,March of Dimes基金会找到索尔克,请其主持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索尔克的任务是鉴别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不同类型,这是研制疫苗的前提,当时在如何研制疫苗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大多数科学家属意通过某种已降低毒性的病毒来进行,认为只有持续的感染才能导致长久的免疫力。在安德斯(Enders)及其同事表明脊髓灰质炎病毒能成功地在猴子细胞培养里生长后。这就自然成为一种能更便利地获取病毒的手段,索尔克则通过将上述方法与先前他在流感病毒疫苗的成功实验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此种技术方法。他把当时的各种歧见搁置一旁,开始了制备某种经处理后失活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工作。
1955年的成功使索尔克有可能来实现他的梦——建立一个独立于大学的从事基础生物学研究的研究所以深入地研究人类的特性。在March of Dimes基金会的帮助下(该基金会现在关注的方向是生育缺陷的防治)。索尔克在加州附近的La Jalla设立了这样一个新研究所。
在初创阶段,索尔克的努力得到了外界的认同井得到了当时一批杰出人士的支持,这个研究所吸引了当时一批不同领域的有希望的年轻人。由生物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组成的这个研究团体试图构建一种新的风格、新的方向。然而这种试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尝试在实际运行中难以实施。研究所很快就将自己的方向定位于生物学研究上,并很快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科学方面。
艾滋病的流行使得索尔克萌发了重温昔日,辉煌的意念。他的想法是利用疫苗来改善已受到艾滋病毒感染的人们的免疫状态,此即所谓的“治疗疫苗”。这一观点令绝大多数免疫学家难以认同。索尔克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研究直到生命的尽头。在他去世前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情况略有改变。外界同行开始对他的建议作有限的临床实验,但目前尚未有这方面的新进展报告。
索尔克是属于那种有强烈自信心的人,他绝不可能为他人的观点所左右,尽管他能倾听别人的意见,他一旦认定是正确的东西就坚持做下去,即使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力量,他也决不妥协,他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自己的梦都是颇为艰难地奋斗着。他对人类进一步进化的命运有着乐观、理性的看法。从本质上讲,他是一位十分关注全人类健康,尤其是第三世界人民健康的医生,他曾说服印度政府,每年对在印度出生的2200万儿童实施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为此他一直努力奔走。一直到完全落实为止。
由于他在脊髓灰质炎疫苗方面的突出成就,他受到了全世界从官方到民间的各种褒扬,但他却从未得到科学界的承认——他既未获得诺贝尔奖,也不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对此的解释是认为他并未作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科学发现,对人类健康的根本性贡献未被视为是科学贡献这一事实本身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科学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作用。索尔克的研究具备了一种优秀科学的诸多特征,如在追求一个不热门目标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创见性以及能在一种无人确认的情况下,成功地找到某种方案的能力。他的贡献是全身心的,绝无私利可言,说他在技术方面了无贡献可能是正确的。但是科学岂能只是技术所能决定的?
[江世亮译自Nature,1995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