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涉足该领域的科学家发现艾滋病相关性癌变的一条重大线索。

在有关艾滋病的各种疑难问题中,恐怕要数卡波济氏肉瘤(Kaposi's sarcoma,皮肤多发性出血性肉瘤)最令人费解,许多研究艾滋病问题的科学见解因此而显得黯然失色。卡波济氏肉瘤是一种略带紫色的红色恶性瘤,可见于患者脸部及全身各处,能引发肿胀和出血而加速艾滋病患者的死亡。卡波济氏肉瘤过去在美国很少见,但是在1981年前后,随着艾滋病的蔓延,这种癌症也一度成了流行性疾病。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同性恋者中这种肉瘤要比所有其它的艾滋病症状更为普遍。

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所获得的大量证据表明,除了艾滋病毒之外,一定还有某种传染性动因对卡波济氏肉瘤的发生起了促进作用。可是。这第二种动因是什么呢?专家们一直都未能弄清。

最近,一个初次涉足艾滋病研究领域的科研小组发现了一条很有价值的线索。据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常媛(Yuan Chang)博士和她的丈夫帕特里克 · S · 穆尔(Patrick S. Moore)博士上周说,他们检测到一种很可能是过去未曾见过的人类病毒的碎片,同时还发现了这种病毒具有促发卡波济氏肉瘤的惹人迹象。从其基因结构来看,这种新病毒是疱疹病毒家族的一员。

35岁的常媛博士和38岁的穆尔博士均毕业于犹他大学医学院,但他俩读的并不是同一个专业。常博士是一位神经病理学家,1993年1月才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神经病理学的教研工作并组建了一个脑肿瘤研究实验室。她的丈夫穆尔博士是一位流行病学家,起先在纽约市政府卫生部任职,只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去妻子的实验室工作。

在一次读过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与防疫中心哈罗德 · W · 杰夫(Harold W. Jaffe)博士和英国牛津大学瓦洛利 · 贝纳尔(Valerie Beral)博士关于卡波济氏肉瘤的流行病学论文之后,穆尔博士深深感到,这一疾病很可能具有某种传染性诱发因素。虽然并无把握能找到卡波济氏肉瘤的诱因,但总比找到脑肿瘤诱因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因此,他建议妻子运用她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开展卡波济氏肉瘤的研究。

有些标准研究方法非小型实验室力所能及。穆尔博士同妻子经过仔细分析后,决定采用长岛冷泉港实验室研制的一种检测传染性动因的新技术。他俩都认识到,要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干出点名堂,就得掌握各种分子生物学手段。他们并不怕学习新技术,常博士说:“我们已决心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

由于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些研究人员都是初次接触艾滋病问题的研究,所以他们比许多在国家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更为大胆,什么样的设想都敢试一试。然而,他们最大的困难是缺乏科研经费。他们曾向两家对艾滋病研究感兴趣的民间基金会提出过申请,但遭到这两家不肯透露名称的基金会的拒绝。也许是担心要等很长时间或是怕得不到信任,他们没有去寻求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助。最后,还是哥伦比亚大学病理学系为他们提供了2万美元作启动经费。

这些钱使他们得以对冷泉港实验室开发的代表性差异分析技术进行探讨。所谓代表性差异分析,就是对机体患病组织与正常组织的细胞进行DNA比较,以确定其化学结构顺序中的重要差异。他们希望通过对同一患者卡波济氏肉瘤损害部位与正常皮肤间的比较找到由传染性动因带入的遗传物质所造成的基因差异。

常博士与她的一位同事麦利萨 · S · 佩辛(Melissa S. Pessin)博士几乎用了2个月的时间学习使用这项技术。幸运的是,首次试用就获得了成功。去年冬天,常博士与另一位同事埃塞尔 · 塞萨曼(Ethel Cesarman)博士对数十位病人的组织进行了检查,并在对其它医院送来的组织样本作比较分析后进一步证实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科研项目,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决定聘请穆尔博士来院工作。1994年3月,穆尔接受了聘请,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一研究。这对夫妇的生活虽然受到实验室工作的影响,但他们的事业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事艾滋病研究的科学家们对冷泉港的这项新技术并非不知道,可是为什么会等到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小组来率先使用呢?“是沿用自己知道可行的老方法还是采用也许能获得更大成功的新方法?这是大家经常碰到的问题,”国立变应性与传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 · S · 福西(Anthony S. Fauci)博士说。“人们一般都不会放弃自己富有成效的工作习惯,因此,如果你没有这种习惯,自然就无所谓放弃的问题。”

该研究小组的目的很明确:他们准备开展新发现病毒的实验室培养,然后通过电子显微镜进行鉴别,以弄清它与卡波济氏肉瘤的相关性。另外,他们打算研制一种新的验血方法来协助此病的诊断。新的验血方法或许还能使科学家们通过甄别各实验室冷冻保存的艾滋病患者血样来解开艾滋病以及卡波济氏肉瘤的更多秘密。

卡波济氏肉瘤很可能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但是这种肉瘤病毒是如何进行传播的呢?是不是会有很多人受到感染但只有少数人才会得病呢?倘若如此,那又是为什么呢?另外,为什么这种疾病多见于同性恋者而在非艾滋病患者中却很难发生呢?

输入过受艾滋病毒污染血液的人,90%以上会染上艾滋病,然而会发生卡波济氏肉瘤的人则不到1%。

难道卡波济氏肉瘤动因只是在某些时候才会侵入血液的吗?如果是,那么在什么时候呢?

卡波济氏肉瘤病毒会使HIV感染发展为艾滋病的进程加快吗?卡波济氏肉瘤能否在没有艾滋病毒的协同下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呢?

如果这种新病毒确实是卡波济氏肉瘤的诱发因子,那么它为什么会与HIV同时出现?

还有,为什么在过去的10年来,美国患有卡波济氏肉瘤的艾滋病病人减少了?

看来,卡波济氏肉瘤也有不同的类型。其中以发现于美国的地中海邻近民族如意大利和犹太血统老人中的一类最为典型,不过这种类型比较罕见。第二种类型主要发生于非洲。第三种类型则多见于患有艾滋病的男同性恋者。那么,各种类型的卡波济氏肉瘤会是同一种病毒引起的吗?

然而,眼下急需澄清的问题是,将卡波济氏肉瘤归类为癌症是否正确?这种肉瘤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感染反应引起细胞生长过度而形成的?

据显微镜观察,卡波济氏肉瘤是一种血管瘤。为此,科学家们打算在弄清病毒将血管转化为癌组织的机制之后,再设法查明这些衬于血管壁的细胞上是否有这种新病毒的受体。

如果卡波济氏肉瘤真的是由这种病毒所引起的,并且将其归类为癌症也不错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卡波济氏肉瘤病毒属于与人类癌症相关的少数病毒之一。目前经确认为会导致人类癌症的病毒有:埃-巴二氏病毒(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乙肝病毒(肝癌)、某些类型的乳头状瘤病毒(宫颈癌)以及HTLV-1(发现于日本的一种罕见白血病)。

“到底还有多少癌症与病毒相关,只是由于缺乏恰当的技术而尚未为人们所发现?”国立变应性与传染性疾病研究所的福西博士不禁问道。如果事实证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组所发现的确实是一种能诱发人类癌症的新病毒,那么这一发现很可能会在世界各地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致癌病毒普查运动。

[The New York Times,1994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