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冯伟亭是95年《今日启明星》专栏要推出的last one。与前面各位相比,冯的经历既有相似处,更有独特处。相似在于一样的年青有为,在自己所从事的学术研究领域已崭露锐气,今年33岁的冯伟亭目前是上海华东工业大学(即原先的上海机械学院)光学特种工艺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也是国家薄膜专业委员会为数不多的几个青年委员之一。自他于1990年调入机院以来的4年里,他个人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占了同期全校在外刊上发表的论文数的三分之一;独特处在于他一改知识分子坐而论道的积习,投身于社会经济、市场营销的大潮中,将一个照明灯泡厂的产品外销工作有模有样地搞了起来。

为写这篇采访稿,我与小冯接触了两次,一次是在他学校的实验室里,一次是在火车上,数小时的倾心交谈,现场实地的探访,不仅使我对自己的采访对象有了多侧面的了解,更令我生出了一番感慨。

按小冯自己的话来说,他觉得自己在产业化方面的感觉比较好,一生,有一种应裕自如的感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科技人员下海或准下海已非什么新鲜事的今天,小冯此举的成功(尽管只是小试牛刀)仍能给人一些启示。

首先从科研角度看。科研的主战场在经济建设,对冯伟亭所在的华东工大(部属大学)和所从事的薄膜光学这一相对来说很狭窄的研究方向而言,方向和出路都是明摆者的,不积极介入产品、市场,毋宁说发展,即使连生存都有危机。所幸的是我们的主人公冯博士不仅看清了这一大势,而且索性一步到位,搞起产业化来。

其次从产品、市场这一头看,这里更需科研力量的介入、支撑,比之大中型企业,一大批乡镇企业、小型国营、集体企业更急待科技力量的扶助、引领。小冯现在承办的这家工厂是一家有一定基础的专用灯泡生产厂。但这些年来该厂面临者日益严重的产品、市场问题,一个能人救活一家厂的故事再度重演,问冯伟亭有何高招、答曰三抓,一抓新品、能打开市场的产品,身为华东工大光学特种工艺研究室主任的小冯看准了若干种新型照明灯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搞了亮度大、无辐射效应的卤素灯系列,又搞了安全性好、全封闭、省电、:高电压的PAR灯(以外销为主),这些新品的问世给工厂带来了生机。二抓管理,从质量检验、生产加工、成品包装各个方面形成规章制度,有章可循并严格执行。没有严格的科学管理手段,即使有了名牌产品,市场也会得而复失。三抓销售,销售的重要性在今日的中国产业界似已成共识,小冯目前倾全力于销售工作特别是外销,听小冯说起与外商谈判,报关、办出口集装箱等,你会感觉到他的事业的一部分已紧紧地同这家工厂联系在一起了。目前这家200人的灯泡厂订单源源不断,工人们经常加班干。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可谓蒸蒸日上,95年该厂的销售额已接近3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外销的份额接近三分之一。

科技人员如何在经济主战场一显身手,科技与市场经济如何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这些年来已有多种模式和成功的报道,冯博士的实践虽还谈不上已到总结经验的时候。但依我之见,它仍有可圈可点之处。有意迈向市场的科研人员、专家们似乎不仅应在新品的开发上做文章,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以冯伟亭的例子是必须)直接涉足到销售活动中去、销售(特别是外销)的舞台很大,它能给人以多方位的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深入到销售领域中,成为这方面的行家、赢家,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某一产品的市场主动权,当然现在的外销渠道、手续的审批管理都有诸多令人失望之处,对此冯博士的感觉特别强烈。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产品出口手续仍太繁琐,若要参加一个海外博览会,没有一年时间办手续是很困难的,大多数国内中小企业只能通过香港公司居间介绍,这样很大一部分钱就给香港公司赚去了,而若能直接到美国办一个展台,其费用要远低于广交会,中国内资企业的最大吃亏即在于此……。

冯伟亭最终在外销方面打开局面乃是通过多种努力,直接与一些国外客户见面,双方一谈即合,从小批量开始,生意越做越稳定。谈到这里,小冯颇为感慨地对我说,香港、台湾企业的兴盛主要是靠信息的优势,他们的信息、人员流动都已是全球化了,我确实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打十个传真还不及一次见面有效果,与国外客户直接见面,彼此一交流,你对技术的熟悉程度,对价格、市场的分析马上使客户产生信任感。

冯先生这番经历、这番感慨不知是否能打动有关高层管理部门人士的心,在一个信息、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对有竞争力的内资企业产品的出口审批手续是否能更便利一些,更宽容一些呢?

读者在看了以上的介绍文字后,也许会得出冯先生是一位下海科技人员的印象,我的感觉是,与那些下海只是湿了一身衣服,并未通晓水性的人相比,小冯岂止是下海,他简直是已在海里沉浮自如了。一个200人的工厂的工作要由他来安排,技术、工艺、质量上的难题要由他来解决,外销渠道要靠他来打开,拿小冯的话说,我的压力很大,什么都要干,既是出思想的、又是搞后勤的,甚至到包装材料都要一一关心。小冯目前承办的那家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冯伟亭的试验田,他在那里搞产业化,搞出口贸易……。然而,对小冯仅作这种概括又是不全面的,他仍把至少一半以上的精力放在学校,放在他所在的光学特种工艺研究室,他至今还一直带着研究生,手头还有好几项市、部的重大攻关题要结题,今年底即要鉴定的就有市重点办下达的桑塔纳车灯膜厚测试课题。

冯伟亭在90年调到上海机械学院前是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红外物理学家严义埙教授的博士生,专业是薄膜光学,到了机院后又在中国薄膜光学巨掣周鹏飞门下专门从事研究开发工作。作为学校青年重点学科带头人之一的冯伟亭自90~94年在国际一流刊物(如Infrared Physics、Applied Optics,Applied Physics等)发表的论文占同期整个学校在外刊发表量的三分之一。谈到本学科学术上的重要方向,冯博士对电致变色(智能材料)、液晶显示技术情有独钟,一谈起这两项技术,小冯的兴致十足:电致变色技术一旦实用化,仅其节能效果一项效益就十分可观,这种材料如用到建筑玻璃上将会导致革命性的变革,与现在大型建筑物通常采用的幕墙玻璃相比更能显示出优越性。幕墙玻璃虽已能起到一定节能效果,但其对光线的通透率是固定的,呵电致变色玻璃则能一天24小时根据不同的气温、光照作出自动调节反应,目前国际上对这一21世纪绿色建筑技术都给予很大的关注,瑞典、美国已做出样品。我们国内也有人开始做这方面的尝试,我个人也很有兴趣。去年在上海科技启明星计划的资助下,我们已做出了一些结果。然而由于这是一项耗资极为可观的高技术,即使在美国,这一技术离大规模实用化尚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目前我们仍以跟踪为主。同样,我对液晶显示技术一直有强烈的兴趣,这一技术的应用到处可见,但对其原理、作用机理并没有搞清楚,这妨碍了它的更大规模的应用,去年我到日本农工大学、东海大学去交流访问,就心存一念,想去“偷”一点日本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由于时间短未能如愿,但我一直有此想法,日后外出交流时能多看一点,国内目前要投上亿甚至几十亿人民币去攻这一课题以我们的国力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位主要从事光学工艺研究的研究专家,冯伟亭对目前我国在工艺、制造技术方面的薄弱乏力有很深的体认,好多东西理论上能说得很清楚,但工艺上往往做不出来。小冯给我举了一例,大家司空见惯的自行车上的尾灯,理论上讲应该是能反光的(被动反光,只要有一点微光就能反射光),然而我们自行车上的这个尾灯大多只是一种摆设,起不了作用,这说到底毛病出在工艺上,我们的模具有问题,模具的角度、弧度哪怕是相差丝毫,其效果就大不一样。同样的事例还有高速公路上埋在路面的定向反射器,理论上只要车灯一亮,马上就能亮成一条线,但现在则少有这种效果……。我们深知国内这方面的差距,说得更准确一点,我们在工业产品上的落后,关键是工艺、制造技术上的落后。

冯博士的这番陈词我虽已不止一次听到,但再次闻知仍有痛切之感。我记起几天前我访问过的一位物理学大师也将我国工业技术上的落后归因于此。这位老教授30年代在美国读完物理博士后,同班的10名博士毕业生,除了他到美国大学任教,另一位到研究所搞理论研究外,其余8位全部输送到工业部门。8:2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比例。今日美国的强盛国力说到底是它的制造技术起了不可或缺的铺垫作用,绝大多数美国理工科硕士、博士生都以到产业部门、解决几个实际工艺、制造难题为荣。与之相比,我们今日的差距究其原因,结论之一应该是显见的,唯其如此,我们对今日中国有志改变这种状况的人应怀有深深的敬意,冯伟亭博士无疑是这些人的一位。

(江世亮采写于199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