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相隔数月再次来到同济大学波耳固体物理所。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几个月前我访问了该所所长、上海科技启明星陈鸿教授,此次访问的是同样优秀的该所三室主任、上海科技启明星王珏教授。

和我以前访问的几位启明星类似,王珏也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从而走上科学之路的。本月份刚渡过36岁生日的他现已是同济大学波耳所的博士生导师。外人可能会认为王珏是幸运之神的宠儿。然而与之一番倾心交谈后。我的感觉是,王珏尽管赶上了好时光,但他这些年一步步走过的路是稳实的,这是一个有功力、有内涵的小伙子。

一份材料对王珏的简历作了这样的介绍,……他1984年考入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师从汤定元院士,从事材料物理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4月应聘到同济大学波耳固体物理所,以新型纳米多孔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从材料制备、结构测量、物性研究到功能开发,并使新材料研究与承担的国家高技术“863”项目有机结合。建立了我国强激光靶的研制基地,研制了一系列高质量实验用靶,为我国X光激光的实验研究处于世界前列作出了贡献。将科研工作的开展与学科专业建造有机结合,形成了新的学科生长点,组成了以年轻博士、硕士为骨干的研究集体……。

细究起来,王珏能取得今日的成功,重要的原因是勤奋,当年他从苏北农村考入复旦大学光学系就读时,他的底子是薄的,学习成绩属中等水平,他唯一的财富是勤奋,大学4年他的刻苦奋发精神至今为他的同学称道。每逢周日,他都赶早去学校图书馆“抢"座位看书,他深知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4年大学生涯不但使他初步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而且促使他坚定了日后献身科学、报效国家的信念。大学毕业2年后,小王如愿考入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生。他的导师是我国名的红外物理学家汤定元先生。汤先生对学生抓得很紧,每月召开学术讨论会,让他的学生讲自己的研究工作、研究心得,包括最近读了哪些书,有哪些体会。自己的下一步工作、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等等,汤先生则在学生讲后,作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一种自由讨论式的学习、工作方式至今令王珏感慨良多,他说汤先生的言传身教影响,带出了几代人,至今我们都在享用他的这些好的学风、好的研究方法。

从读大学时养成的勤奋自励精神在王珏应聘到同济波耳所后依然保持着,王珏所在的三室有两项大课题,一是纳米多孔材料的研制及物性研究,这是近年来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相互交叉,在介观研究领域形成的新的研究方向,国际上也刚起步不久。已知这种新型材料在保温性能方面有诱人的应用前景。王珏是国内最早介入这一领域的年轻学者,他于92年初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维尔兹堡大学与德国专家一起合作研究,回国后即和一些博士、硕士生一起立题研究。三年多来的紧张有效工作,他们在纳米多孔材料气凝胶的材料制备、结构测量、物性研究乃至功能开发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成为国内唯一从事纳米多孔材料气凝胶系统研究的课题组。由于他们的出色工作,国家863计划的权威部门称同济玻耳所是中国超低密度材料的研制基地(有关这方面工作的详情读者可参见本期王珏教授的综述文章)。

另一项工作是小王初应聘到同济物理系时即承担的国家高技术项目“X光激光靶研制",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和X光激光研究均是近年来发展迅速且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无论ICF和X光激光研究都要用到高功率激光辐射特殊设计的靶,显然这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多方位协同攻关的大课题。王珏他们的研究主要在靶材料方面,王珏告诉我,强光物理研究所用的高功率激光器一动就是几千万,他们的目标是试图在靶材料上动脑筋,利用国家现有条件和他们自身研究的特长,如利用多孔材料在靶结构上做些改变已证明是一个方向,事实上这项有关纳米多扎超低密度靶材料的研究受到了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组的表扬。这些年来,王珏带领课题组同志和国内相关单位通力合作,根据靶的物理设计,结合国内的制靶工艺条件,选择最佳工艺方案,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的靶,为我国强激光的实验研究处于世界前列作出了贡献。

以王珏的学术功底相同济在国内物理学研究领域的地位,能取得上述成绩再次印证了勤奋出人才的真理。课题组的年轻同志对他们的学长有这样的评价,王老师工作起来其是废寝忘食,我们二十几岁的小青年都有点觉得跟不上他了,常常为了做实验,搞到深夜下班,第二天一早他又出现在实验室中。近几年来寒暑假的大都分时间王珏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正是这种近于玩命的工作效率使与之合作的中外方专家都深感满意,德国专家称王珏课题组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中德合作课题的典范。而王珏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身强力壮的他因胃大出血而不得不住院治疗,家中的爱女也难以照料。

与王珏接触、交谈,很容易发现他身上的一个可贵之处是善于与人合作,团结同志共同工作。王珏的这一为人素质,无论他的导师汤先生还是室内外的同事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许多科学史家在回顾20世纪科技发展时,都注意到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当代科技的重大突破无不是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有些甚至是几代人跨国接力攻关的产物。从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到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从划时代的DNA双螺旋结构的测定到目前正紧锣密鼓进行着的人类基因组测序项目无不印证了这一点。正是从这一特征出发,人们已将是否具备能成功地组织、协调各方力量以完成某一个科研课题的能力视为未来学科带头人的最重要素质之一。

王珏教授是具有这种素质的一位科研指挥员,他深知要完成日益繁重、高难度的科研课题,没有波耳所内外合作者的共同努力是难以想象的。在这方面如果说王珏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那就是他以心交友、以情感人。作为波耳所的党支部书记,并曾作为研究生班班主任,王珏对室内同志,特别是青年同志的关心、帮助自不待言I在与校外的合作方面,这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相关的上海高校,科研院所,与这些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有一次,当他得知上海材料所从事测试工作的一位同志病了,就专门登门去该同志家探望,双方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少合作者为王珏他们课题组提供测试服务时,往往会加班加点干,而并不计较测试费用的多少。

王珏的导师汤定元院士对他的这位弟子曾有这样的评价:他工作勤奋,思维敏捷,善于理解新现象,分析新问题,并制订出解决办法,动手能力强,容易与人相处,善于团结同志。

由于王珏教授出众的工作,他于1995年7月被推荐为中国核物理学会核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多次被评为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荣获首届李国豪奖一等奖。同济大学科技二等奖,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以及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称号。

当读者读到本期推出的王珏教授的启明星专访文章时,旨在培养跨世纪科技学科带头人的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已实施整整5年了,相信不少读者能从王珏等一批青年科技启明星的不凡业绩中看到一代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正在形成,只要他们继续兢兢业业、不辱使命地奋斗下去,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势头一定会持续不衰,

(江世亮采写于1996. 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