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田禾起我访问的第22位科技启明星,也是为数不多的能让我心灵受到震动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和田禾交谈,听他介绍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科技想法,缓缓的语调中透出一种魅力,一种从容不迫、心静如水的魅力,一种了然全局、志在必得的气度,很难得的一种气概!启明星的成长之路各有千秋,田禾的经历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位现年35岁的博士生导师、精细化工研究专家。

田禾是常熟人,但因父母支边而生长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整个童年直到高中阶段的学习他都是在新疆度过的。现在的田禾1米80以上的身材、豪爽的性格可能与他生活了十几年的壮阔边疆山水有关。田禾的父亲也是一位教师。讲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教育。田禾说这种教育更多地是在做人的人品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方面。从初中起,田禾在父亲的带领下,坚持每天早晨跑步锻炼,无论寒天腊月坚持不辍,在他们住区周围,冬天雪地里踩出的第一行脚印就是他们父子俩的。冰雪天的早晨许多孩子都不想早起一分钟,但田禾咬咬牙每天早起跟着父亲跑步。这种锻炼在意志、毅力上的收获要大于体质上的收获。日后田禾能在繁重的学习、科研工作中屡克难关所需要的整韧性也得益于学生时代的那一行行留在雪地上的脚印。

田禾喜欢数理化。早在初中时,他就利用假期看上一年级的书。那时他的班主任也很爱才,经常与田禾的父亲商量怎样更好地培养这颗苗。田禾是16岁从高一直接考入大学的。在南京理工大学,田禾的专业是有机合成。他依旧喜欢数理,对逻辑思维有一种本能的亲和感。大学4年他最感留恋的是那张借书证。南京理工大学有一个好传统,规定每个年级学习成绩居前10名者可得到一张教工阅览室的借书证,享受与教师同等的借书条件。一张小小的借书证当时给田禾带来的自豪怨、幸福感现在很多年轻学子是难以体会的。这张借书证对田禾精神鼓励很大,他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去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各种参考书。大学4年的学习他的成绩一直很优秀。

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田禾考入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物理系读硕士研究生。3年后又攻读该校精细化工博士学位。华东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华东化工学院,精细化工是该校的强势学科,田禾的博士导师是当时的校长朱正华教授。田禾以物理学专业的背景来关注精细化工研究课题,就有了旁人没有的一种角度,有人说读物理的人搞精细化工这条路是走对了,用田禾自己的话来说,那是因为精细化工里有好多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配方的问题、工艺条件问题,而实际上是有许多机理不明。比如感光材料中的彩色感光胶片,薄薄的一片就有十几层,它每一层的功能怎样,这当中有什么过程,曝光后会发生什么反应,这实际上是一个光化学、光物理的过程。这其中有很复杂的过程,如果对它的机理搞不清楚,应用就谈不上了。正是基于这一考虑,田禾的导师让他从物理学介入化学,做精细化工中一些最基本的应用研究课题。

田禾的名字为国内外同行了解是他1988年攻博期间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英国皇家感光学会的杂志上一下子发表了两篇文章,内容涉及光谱超增感理论。由于这理论的学术性很强,我请田禾作一通俗表述。田禾这样说,通常卤化银只对400纳米以下的可见光区感应,400纳米以上就不感应,而400纳米以上正是我们人的可见光区。因此用传统的卤化银胶片不可能拍出全色彩的照片,为克服这一不足,我们就设法让它增感,即让光谱扩大到400至700纳米,它就能全色感应了。为什么会感应,染料和卤化银间发生了些什么等等问题,我们现已搞得比较清楚了。

田禾和他的导师共同发表的这两篇文章是当时国际上首次从实验上证明增感机理。在此之前,这一理论建立已有20多年,但从实验上证明则自田禾他们的工作始。文章发表后,国际上这一领域的权威科学家纷纷评论,称这一工作深入发展了Gilman的光谱超增感机理,“是极有前途的研究手段”。直到1995年,波士顿大学的一位教授仍多次对这一工作给予评价。

由于这一系列出色的工作,田禾得以提前半年戴上博士帽并荣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时隔8年后的1996年10月16日,当田禾与我再次谈起这段学术经历时,我仍觉得这一切的发生实在有着它内在的必然性。当时的田禾26~27岁,刚刚跨入科学创造潜能最高的年龄段,十多年前养成的刻苦研习、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以及他多学科的学术背景,当这些因素在某一点上交融时,就孕育着突破的可能。

今天的田禾已是带教多位博士、硕士的博士生导师,同时任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他是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95年上海科技精英提名奖;第二届上海十佳优秀启明星;96年、92年两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者。

近年来,田禾在激光染料研究方面,创新合成了新型双(三)发色团激光染料。这一染料的荧光量子效率、激光输出功率、光稳定性均有明显提高。这一工作即将在国际权威杂志《应用物理快讯》(Appl. Phys. Lett.)上发表,这是国际上目前报道的领先水平。

几天后田禾就要在北京参加国家基金委组织的杰出青年科学家研究工作答辩。(刚刚与从北京返沪的田禾通了电话,他告诉我意料中的好消息,他已获得国家基金委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60万元的资助,这是目前国内对青年科学家的最高支持——96. 10. 27)。他对我说 :我是有信心的,我做的这些工作虽谈不上什么宏伟,但我的志向是,我一点一点的把一件事做下去,要做就要做出国际第一的水平,再芝麻大的事,我要做就要做到第一。我不求摊子铺得大,总体水平一般。我的想法是摊子当然可以大一些,面也可以宽一些,但最终的突破口一定只能是在某一点上。如果在每个细小的问题上都力争做第一的话,那么影响就很大,中国科学的总体水平就会有很大提高。

我与田禾虽是第一次促膝长谈,但双方都有一见如故之感。上述他那一番关于一点一点把一件事做好,做到国际第一的见解(他正是这么做的)相信能引起不少读者的共鸣。

田禾是94年入选上海科技启明星的。正是启明星计划的可贵支持,使得他能及早地投入到一项日后极可能导致大应用的课题——新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材料的研制工作中去。对这一工作的意义,田禾介绍说,现在街头上矗立的大屏幕显示屏都缺少蓝光,因而色彩均偏黄偏红。用无机材料目前尚未解决这一问题。当然从有机材料角度做到全彩色应该是可能的,但是有一个寿命问题,采用有机材料通常只有1000小时的使用寿命。因而如何从材料角度解决大屏幕全彩显示器的寿命问题成了国内外尚待攻克的课题。田禾组织了一个攻关小组已在这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最近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其材料分子设计思路是创新的,部分应用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家和领导一致鼓励田禾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要进一步全面突破。而真的一旦成功,则这一工作不仅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其在学术上的价值也有可能见刊于Science这样的国际一流杂志,我问田禾有此考虑,田禾含笑未答。

与田禾交谈中,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番见解是他对阅读专著的强调。田禾说90年代初他曾在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下在德国锡根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这两年的国外生活使他有大块的时间能静下心来读书、读专著,读自己这个领域中最权威的人写的书。这些大部头的书有些是最基本的知识,有些是最新的进展。面对大师的著作,你就知道什么叫学术功底了,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田禾说,这些专著(而不是教科书)反映了国际上著名学者的功底和他们的思想精髓。如某个大师在解决一道难题、攻克一个科学堡垒时他的思路、技巧都会反映在专著中。田禾强调说,国内现在缺乏能静下心来读专著的氛围。我们现在年轻人很容易浮躁,一有成绩就容易飘飘然,而要真正做成一件事,最怕这种浮躁。我的一个看法是可以靠阅读专著来把这种浮躁的心态拉下来。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年轻人都缺乏功底,功底从哪儿来?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是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几本专著。

田禾的成功固然与他的勤奋、努力、执着分不开,也与他有着十分清醒的头脑有关。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田禾的成功可能并非人人可能达到,但他的刻苦自励、他的平静的心态却是我们大家特别是年轻人可以思考仿效的。有了这种自身努力,我们也可以在各自的工作中做出尽可能好的成绩,从田禾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找找自己的方向。

(江世亮采写于96. 10.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