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闹哄哄的世界里,在这个精彩纷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里,很多事如过眼烟云,很多人接触不久就淡忘了,但我始终难忘的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开发公司的几位朋友。在他们身上我找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善美”等人类的高尚品格。
全部的故事源于两年前,主人公是有机所现任副所长、一位有造诣的中年计算机化学家郑崇直及其麾下的几位有思想、有胆识、有拼劲的年轻人:姜标、王霖、叶斌,故事的发生地在位于上海西北角的真北路边上的有机所所属的实验工厂(开发公司的前身)。我们的故事首先要从实验工厂说起。
这实验工厂是有机所的一些研究课题在完成实验室阶段工作后进行放大试验的基地。有机所是一个在国内外有机化学界有影响的大所,经过近40年的运转、发展,这家实验工厂的生产能力绝不逊于上海的某一中型化工企业。特别在某些特殊化工产品的加工生产方面更是其他化工企业所不及。到“七五”期末,实验工厂约有职工近500人,占地近百亩,是一家有一定实力的科技型中等化工企业。
然而到了“七五”期末,事情有了变化。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正面临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变革,科技体制也随之作相应的大调整。作为中科院的一个大所,有机所同样也面临着如何转轨的问题。所幸的是,有机所的改革正取得令人欣喜的效果,这里暂且不表整个有机所的改革,我们仍回到实验工厂来。
实验工厂前些年的境况用“惨淡、窘迫”形容绝不过分,长期以定向任务为轴心运转的生产体制一旦失衡,其结局是不难想象的。出路何在?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然答案是清楚的,作为一个以生产、加工任务为主的企业单位,实验工厂应在继续与有机所保持业务联系,接受一定指派任务的同时,必须以相当大的力量组织适销对路的产品的生产、销售。
事实上有机所实验工厂当初碰到的这一命运攸关的难题也是当今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面对的存亡课题。近10年来,实验工厂虽然也作过种种尝试,然而始终未能走出困境,很难责怪谁,毕竟在传统体制下按部就班这么多年了。好几年里,有机所实验工厂处于十分冷落、萧条的境况,干部们在等,工人们又急又无奈。眼看着社会上好些厂工人下岗的命运要轮到自己,工厂人心涣散。有机所领导当然十分关心实验工厂的情况,在实验工厂日益成为包袱,且这个包袱越显沉重时,所领导终于痛下决心,派出以副所长郑崇直教授为首的领导小组,下到实验工厂了解情况,提出整改意见。
许多人是为郑所长捏着一把汗的。已经五十多岁的老郑为有机所的科研地位的上升曾有过诸多贡献,他筹建了有机所的计算机化学实验室,如今这一学科已成为有机所的重点学科发展方向;他带教了好几位博士、硕士生;他在几年前就力荐一批年轻博士到美国如杜邦等国际一流大公司和大学去深造,学成回国后再为有机所的未来提供支撑。这位95年上海的十大科技精英能胜任实验工厂的新考验吗?郑所长又是怎样想怎么做的呢?
郑所长很清楚自己领受的是怎样一种任务。此前,他对实验工厂的情况是有所了解的。他先用了两周时间,沉到生产车间、沉到一线工人中。他找了许许多多的工人,包括病假在家的职工,他也找了厂的许多中层干部;他摸情况、摸家底;他为工厂的现状深感忧虑;对一些干部的无所作为他深感愤慨;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他并未表态,而一种决心、一种使命感却在他的心头升腾。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正在酝酿如何把实验工厂引向改革之路,走出一条活路来。
在有机所党政领导的全力支持下,郑所长开始实施实验工厂改革计划。开始按现代企业的模式管理和改造这个企业,配备了得力精干的领导班子成员,他们是现任所长助理、极富创造潜能的年轻博导姜标教授。姜标很清楚,郑所长召他来是要他利用与国际药物、化学工业、科技界的联系,迅速开发具有能进入国际市场实力的新产品,为开发公司注入关键的启动剂及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位是有机所内知名的年轻实干家、科研骨干叶斌副研究员。叶斌的所长是沉稳、肯干、大胆、心细,自进有机所十几年来,他参加并作为主要骨干完成了好几个重大科研项目。多年的科研和开发实践使他对化工企业的生产及相应的管理知识都有了相当的了解。把开发公司的生产指挥重任交给这样一位人品、才能均无可挑剔的年轻人,了解情况的人无不对郑所长的知人善任跷起拇指;第三位被郑所长相中的大将乃是有机所财务处的年轻元老王霖副处长。说他年轻,确实王霖今年只有32岁,比姜标、叶斌都小2岁。说他是有机所的财务元老,有事实为据:正是王霖早在80年代初就在科学院系统引入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所里的有关财务处理结算信息只需很短的时间即可悉数处理完毕,账目一目了然。在处领导的支持下,在王霖的努力下,有机所又在科学院系统内率先建立了非贸易外汇现汇账户的结算工作,有力地支持了所科研人员的创汇工作,在外汇汇率上升时为所创收近百万元。作为一名出色的财务主管,他的工作业绩再次证明,一名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也应该是一位优秀的企业管理专家。开发公司得此三员大将,郑所长如虎添翼,事情的发展终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正式上任后的第一次职工会上,郑所长的一席话许多职工至今记忆犹新:如果说有什么人是救世主的话,那么在这个困难时刻能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职工自己。过去的一切既往不咎,一切从头开始,一切从我开始。
新班子上任后的首次攻坚战是改造、重建整个厂区环境。当时的安排是所有职工干部在安排好自己工作的前提下,每周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参加清理工作,有时甚至双休日也要求抽出1天时间加班干。就这样,不出半年的时间奇迹产生了:大片草坪、大批花木盆景、有鱼儿游弋的喷水池的建成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把文明、和谐的氛围传递给每个职工。
安全、洁净、有序的车间操作环境,清洁的厂区大道,窗明几净的办公楼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感觉。举个例子,厂区内有一条河道将厂区分成东西二块,一座又旧又破的小桥成了连接东西厂区的唯一通道,正在重建的防汛堤旁是一片杂乱的破房子和堆积如山的旧设备等杂物。郑所长和他的伙伴们绕着这条河走了几遍,看了又看,慢慢的一个决心形成了 :把这条河的堤岸和小桥的整治作为整个厂区文明环境治理的关键线来对待。首先,对河堤旁边的旧建筑及堆放杂物的场地进行彻底拆除和清理,并重新布局和设计,防汛堤上的围墙设计成视野开阔的栏杆,沿岸植绿种树,原先的那座通行桥又窄又破,郑所长专门请人来设计建造,桥的两侧扶栏专门请了苏州的石匠师傅建造。富有东方古典艺术情趣的设计构型给行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郑所长请有机所的老教授黄耀曾院士给这座桥题写了一个意味隽永的名称“萃合桥”。郑所长的进一步构想是沿这条河的一侧搞成河滨林荫道,可供职工闲暇时散步休憩。
以郑崇直为首的新班子作出的上述努力所传达给全厂职工的信息是明确无误的:他们对这个厂的发展前景具有充分的信心,需要全厂上下同心同德一起来创业。
与此同时,清理家底、清理修复旧设备、建立完整生产装置已基本就绪;生产管理系统恢复正常运转;姜标承揽的多项国外订单加工任务也陆续交开发公司,各项工作在有条不紊地实施中。
要使一个在传统模式下运转多年的企业转变成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生产经营单位绝非一蹴而就,这里遇到的最大阻力与其说是来自体制本身,不如说是来自一部分人的习惯思维方式。譬如说车间四周供排放废水的明沟被日积月累的污物阻塞T,厂里没有人管,谁都认为这不是自己的分内事。是叶斌、王霖这两位副总经理多次用手去疏通其他工具难以疏通的排水沟,继而带动了在旁的职工一起排污通沟,也使职工明白了,每个职工虽各自有岗位,有明确的分工,但厂里的每件事情都与每个人的利益有关,都是分内事。每个职工都有责任帮助解决厂里的困难。
有些干部、工人加班后马上想到的是加班费,然而当他们看到年过半百的郑所长一年多来,差不多有一大半时间根本就没有下班的时间概念;项目试验攻关人员每次连续作战,哪怕几天几夜,郑所长都经常陪着。目睹此情此景,谁还好意思在公司开始打翻身仗的时候首先关心自己的利益呢?
新班子的思路很清晰:改制之初,最重要的是要有广大职工的凝聚力,为此所有的政策都明显向一线工人倾斜,这样势必使原先的一部分中层干部感到不悦。于是软磨硬顶的有之,向上告状的有之。对这些人郑所长确实是光火了。在晓以利害后,那些理亏的人大多收敛了。使这些人震服的是新班子成员的一身正气。郑所长再过几年就到可以退下来的年龄,他个人的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可谓功成名就,他到开发公司图的什么?姜标更是一位前程远大的科技新星,国内外好多家化学大公司都以高待遇相聘,但他舍高就低,又是为的什么?再从叶斌、王霖的具体情况来看,他们各自的经验、资质令许多外资企业心动,早就有人来游说多次,要知道、作为公司副总经理,他俩的月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有人问及王霖的妻子,其夫君现在的职业炙手可热,加上他又供职于开发公司,一定收入不菲。王霖的爱人恐说出实情令夫君难堪,故加了500元,称月收入为1500元。那些人惊呼何以收入如此低还不跳槽。是的,他们到底图的什么?
把这个问题提给他们4人,答案可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一定是相似的,他们不相信有各方的全力支持,搞不活这家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3位年轻人的话说得更有意味:正因为有困难,才是锻炼我们的最好机会。我们看重的是在实践中锻炼我们的意志,体现自己的价值。为了这份近乎庄严的追求,他们付出的很多,最年轻的王霖的额头上已长出几许白发,3位年轻老总的孩子都尚幼,孩子们很少享受到父爱。公司的效益上去了,工人们的收入增加了,几位当家人的眼睛里多了一些血丝,人也瘦了不少……。
这4位可尊敬的共和国公民目前还都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们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分忧,为民造福,其功其德自有群众评说。
如何解决国有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事关整个中国政局的稳定、国民的祸福。有机所的实验工厂是一个典型的陷入困境中的国有企业。目前它有了转机,出现了好转的势头,以我一个外人的眼光来看,发生在方圆几百米的有机所开发公司内的这些变化和它将要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将对上海科技界乃至众多的国有企业带来不小的震动,其意义绝不限于一家企业的存亡、兴废。
目前他们的初战成功更多地是基于他们个人的表率、自我牺牲精神及磊落光明的人格力量。
前面的路还很长,困难肯定还在等着他们,他们已拟就的诸多计划还未及实施。若要问一声,他们对前景如何看,这答案其实用不着他们来提供。我去了几次开发公司,普通工人的脸上都绽露出熠人的自信光芒。一位厂里的老驾驶员这样对我说,这一年多来,厂里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一些长期请病假不上班的人也急着来上班。我们的当家人比我们工人做得多,拿得少。有这样的人来管理,我们越干越有劲!
、有机所开发公司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图发展的故事这里刚则开了个头,我刊的连续报道也将继续下去。下篇将重在介绍他们在国内外市场开拓方面,在科技与经济、科技与市场接轨方面的诸多有启示的探索之路,请读者注意。
(江世亮采写于96. 9.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