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若要问一声,当今中国最多的和最缺的是什么?答案可能都是“人”。中国人多已构成最基本的国情,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固然有钱的问题、资源的问题,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有一大批优秀人才。年轻一代中如能涌现出更多的有责任感的有为人才,将是我们这个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法国一位政治家也颇有感低地说,只有使一个国家的青年变得完善起来,这个国家才是有希望的。

触发以上感想的直接原因是我二周前对华东理工大学又一位青年学者、科技启明星魏东芝的访问。作为一位基础扎实、知识面很宽的生化工程专家、教授,魏东芝在学业上、在科研深度方面,乃至科研组织管理方面都有许多堪称优秀的记录。两个多小时被此敞开心扉的交流,使我自信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这是一个有较完善人格,值得许多年龄长于他的人所尊敬的年轻人。

小魏是农家子弟,老家在山东聊城,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年,以勉强及格的分数进入县高中的他发愤苦读,每日挑灯夜战,很快成绩名列全县第一,而且一直保持这一纪录。1980年,小魏考入华东化工学院生化工程系。这期间他做过几年的团支书。他待人宽、责己严,深得同学们的信任。当好团支书这个芝麻官在许多人看来是小官,小魏却把它看作对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锻炼,表明了他的一种健康的心态。

东芝读书比人早一年,16岁读的大学。年龄虽小,但他在一些问题上很有主见。大学4年即将过去,不少同学忙着复习,准备考研究生。看魏东芝不急不慢的,好心人就问他,怎么不抓紧点?小魏在考研问题上自有自己不随波逐流的想法。他认为是否报考研究生不仅有一个学业上是否准备好的问题,更有一个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发展方向的全面考虑。即不是人家都考了。我也要去考,而应该问一下。我为什么要考。想通了以后,小魏凭着自己本科生阶段的良好功底,几乎未作什么特别的准备就轻松地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

5年的研究生阶段结束,戴上工学博士帽后,他走上讲坛。从一开始上辅导选修课到后来为本科生上大课,他很投入。每次上课前他都认真备课,查阅大量资料。由于他本身的知识面较宽,加上他认真地准备,真正做到了厚积薄发。许多学生对听魏老师的课越来越热情。2年的执教生涯使魏东芝又得到了一种训练,使他能静心地梳理自己这些年的学习心得,提高了自己的知识综合能力。

东芝出国是较晚的,不是他没有机会,而是他对当时不断升温的出国热有自己不为潮流左右的想法。当时,在读研究生期间和毕业后,出国的机会对他而言并非一次,但他对这个问题想得很透 :许多人争着出国,其实国外也并不能提供太多的好职位,相反,国内的机会开始多起来,关键不是出不出国,而是有否合适自己的岗位和机会,很多人都出去了,国内的机会就多起来。他相信自己在国内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同样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今后如果出国就应该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去进行对等的交流。

现在有类似魏东芝这样想法的人肯定多起来了,但在90年代初,小魏这种清醒的出国观是能让人翘大拇指的,92年9月,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计划安排,魏东芝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日本大阪大学、京都大学作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在日期间,魏东芝汲取一切对自己、对国家有用的东西。日本京都大学是世界著名学府,在生物反应工程方面更有世界级的权威,即使如此,东芝仍秉持自己惯常的为人风格,在学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日子一长,日方专家反面对他礼遇有加。一年期满前,日方专家找小魏,表示可以帮助延长工作时间,小魏婉言谢绝,如期回国。在日方专家眼里,魏东芝是个不同凡响的中国年轻学者,欢迎他随时去交流访问,

魏东芝95年8月任华东理工大学生化所所长、教授,该研究所的工作方向既有经典的基因克隆表达,生产某些药物及有用的蛋白,更有一项前沿性的反义核酸技术课题,这是从基因水平进行药物治疗的技术。魏东芝他们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大,目前在反义核酸制备技术、作用机理方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

另一项与反义DNA相关的工作就是DNA嵌入剂的技术,这是与该校钱旭红教授合作的课题,魏东芝他们重在从生化角度开发这种化合物的生物功能,并试图将DNA嵌入剂与DNA反义技术结合起来。这也是魏东芝95年申报启明星的工作。在启明星工作的基础上,东芝去年又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反义核酸技术与DNA嵌入剂结合这一课题已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项目。魏教授告诉我,这一工作花费很大,最终目标是搞出肿瘤治疗药物,一旦搞成意义极大。现在国家提倡新药研制,反义核酸技术不涉及国外专利,一旦做出来,就是我们国家特有的,是具有独创性的一类基因药物。

同样,在酶工程方面,该研究所也有出色的工作。主要是采用非水相酶反应来进行脂类的合成、蛋白的合成、寡糖的合成及手性药物拆分等。目前已有几项研究获得小试成功并在做放大试验。一旦形成产业化,将对生物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寡糖合成方面,魏教授他们目前正着手搞的是半乳糖寡糖,它是母乳中的重要组分。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魏东芝领导的华东理工大学生化所特征的话,那就是 :前沿性技术与现实性产品紧密渗透、结合。生化所这几年在争取项目、留住年轻人的成绩证明这条路是成功的。

魏教授去年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犹他州立大学作3个月短期合作研究,这是魏东芝第一次以生化教授的身份用英语对讲英语的专家作专题报告。开始时两个大学只安排3次,后来一讲,美国人立即就增加为9次,每次都有100多人参加。开始讲前,东芝毕竟心里有点悬,由于我们国内的实验条件较差,自己有的这点东西,美国人可能早就有了。但他上去讲了一会儿,从听众所提的问题中,他明白了,我们的水平绝不在他们之下,我们的工作有自己的特色,虽然我们的幻灯片比不上他们的漂亮,但我们的工作不比他们逊色。在访美期间,两所美国大学与魏东芝的研究所签订了非常具体、实在的合作协议。

一个20人的小研究集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能获得诸多为国内外同行称道的成绩,当家人的辛劳可想而知,他一天到晚心思都在实验室。此次为采访魏教授,我电话与他联系了几次,有几次都是晚上10 :00以后,他从实验室回家后才与他联系上。

魏东芝全付精力放在事业上,他对这个研究集体的贡献不仅是接到项目、搞到经费,更重要的是他为研究所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学风、制度。生化所每周一次的学术活动已坚持了好几年,雷打不动。每次有2人作专题准备,可以是目前搞的课题,也可以是海阔天空的横向学科发展设想。学术活动的目的是开阔思路,内容不限。另外该所每周还有一次英语活动,规定用英语交流学术和非学术的话题。现在,即使该所的研究生在与外国专家交流中也显示出很高的水准。

每两周一次的工作汇报(每次半天)更是该所的保留节目。魏东芝告诉我,所里都是年轻人,平时大家随意谈笑,但一涉及学术工作汇报,那是绝不含糊的。只要一谈工作,你讲的每句话都必须对所长负责。工作上是一丝不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魏所长在与新进所的研究生谈话时,就对他们讲,第一,到我这儿来很苦,到这儿来就是要干一些事情;第二,我这儿的气氛很好,大家团结友爱,学术气氛很浓。每一个人进来都要珍惜、维护这种气氛。如果这二条不能满足,那就不要进我们的实验室。

在风气问题上,魏东芝是这样想的,现在不少地方邪气很盛,越是这样,他就越觉得在自己这个小范围里应该树立正气。现在在他们的实验室里,搞学术就是搞学术,大家以诚相见,绝不勾心斗角。

魏东芝告诉我,现在的年轻人都渴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能否如愿这不仅与其本身的业务水准、知识结构有关,现在看来也许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如何,是否具有较完善的人格。只是一门心思钻业务,不考虑与周围同事的关系,不考虑自己所处的环境,不考虑家庭生活的和谐,那这个人就不是完整的人,并且必然也要影响他业务水平的发挥。同样只贪图生活安逸,只是考虑小家庭,业务上无长进的话,那他的生活也不可能真正幸福。

访问魏东芝后的好几天里,我一直记着他的这几句话:在我这个实验室的小环境里,我就是坚持一个正气、一个人格,不管社会上怎么样。这一点我一定要坚持。我想魏东芝及其同事正在创造的生化工程方面的成果,在最近几年内一定会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作出贡献,而他正在实践着的如何追求完整、完善的人格之路,将对一代人的成长提供珍贵的范例,其所可能发挥的效益是难以计量的。好样的!魏东芝。

(江世亮采写于1997.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