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一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科研部主任何大一发明了治疗艾滋病著名的“鸡尾酒疗法”,这种新型疗法将蛋白酶抑制剂与多种抗病毒药剂混合使用,在艾滋病病毒感染初期适时施药治疗,不待病情恶化即可阻止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据悉,经数万名艾滋病患者临床药物测试,使用这种混合药剂新疗法可以使患者发病时间延迟数年。后来他受聘纽约市艾伦 · 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并领导科研小组在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病毒学家何大一由于在艾滋病研究上的突出贡献,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他为1996年风云人物并以大幅彩色照片刊登于杂志封面上。在接受《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这位稚气未脱的华裔科学家谦逊地评论说:这是多年来许多致力于攻克艾滋病研究的科研人员共同奋斗的成果。何大一是数10名从事征服艾滋病的研究人员之一,他们突破性、划时代的杰出研究工作举世瞩目。下述8名科学家在艾滋病研究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分别作一简要介绍。

卢克 · 豪塔尼埃

80年代初期的法国(巴黎)成为研究艾滋病的理想场所,那里云集着来自欧洲和非洲众多男女艾滋病患者。他们大多为同性恋者,以致法国医生普遍认同这是一种“同性恋性行为感染的瘟疫"。鉴于这仅仅是一种性行为传染的疾病,他们纷纷前往巴斯德研究所求助于著名病毒学家蒙塔尼埃(L · Montagnier)博士查找病因。到1983年卢克 · 蒙塔尼埃领导的科研小组终于分离出一种新的人体反转录病毒。他们的研究结果率先刊登在美国《科学》杂志上,不过当时并未引起科学界人士对此发现的广泛关注。翌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 · 盖洛(Robert Gallo)宣称他也早已发现这种病毒。经过一番艰难的法律诉讼后,2位科学家决定共同分享这一重大发现的殊荣。如今卢克 · 蒙塔尼埃在非洲一些医疗中心推动艾滋病研究和治疗工作。

罗伯特 · 盖洛

罗伯特 · 盖洛曾经几次卷入涉及他个人权益的科学争论,以其暴躁性格和对权威蔑视而远近闻名。他是一位功绩卓著、出类拔萃的科学家,个人撰写和与他人合著的科学论文达1000多篇,并且是世界上最常被引述的科研人员之一。70年代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工作期间,他发现了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分子白细胞介素-2,并且首次在人体中分离出致癌的反转录病毒。

盖洛对艾滋病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巧妙地诱导出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并在实验室加以培植,从而令人信服地证实HIV导致艾滋病的机理。发明了一种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的抗体测试方法,证明了几种蛋白质似乎有保护某些人不致感染艾滋病的作用——然而人世间孰是孰非之争往往难以处理,越是卓有成就的人越容易遭人非议。有关他与卢克 · 蒙塔尼埃共同发现新的人体反转录病毒的争论历经10多年争辩终于圆满结案。1993年官方再次证实对他科学上的不轨行为指控毫无道理后,罗伯特 · 盖洛毅然辞退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工作,前往马里兰大学创立了他自己主管的病毒学研究所。

玛丽 · 吉南

长期以来,美国基础医学研究人员科研资金匮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建立旨在改变这种格局并且是首家密切关注艾滋病的医学研究机构。CDC始终坚持传染病学基础研究,全体工作人员通力合作,追踪调查使人感染、传染的各种病原体并在每年传染病高发期前颁布预防措施和用药指南。玛丽 · 吉南(Mary Guinan)是一位性行为传染病专家,她工作尽职尽责、出色优异堪称典范。曾经先后采访过数10名男士性病患者、吸毒者和囚犯。询问他们有关个人性生活方面的各种问题。他们的患病经历使她确信艾滋病主要通过性行为和不洁静脉注射毒品等途径传染上的。

吉南现任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所属城市保健研究中心主任,她一贯强调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她告诫说:“人们必须明确,拥有性伙伴越多,感染上艾滋病的危险性就越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人不顾医生的劝告我行我素让人担忧。”

保罗 · 沃尔伯丁

当一些病毒学家致力于抵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侵害人体药物治疗的同时,另一些像保罗 · 沃尔伯丁(P. Volberding)的外科医生却专注于艾滋病紧急治疗乃至预防不幸染病导致艾滋病晚期痛苦并发症的研究工作。沃尔伯丁现已跻身一名富有治疗经验的肿瘤专家,身兼要职,出任旧金山加州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和旧金山总医院艾滋病计划部主任。早先患有一种医学上称作水痘样疹恶性肉瘤的男同性恋者蜂拥而来求医问诊,他率先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这种疑难癌症的出现。不过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当数研制和测试抗病毒药物AZT。80年代末期他主持了多次AZT药物临床测试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抗病毒药物可以延缓艾滋病各种症状发作。后期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服用AZT只能暂时解脱病痛却无法根治疾病。由于治疗受阻,保罗 · 沃尔伯丁亦如病毒学家何大一已在着手一种新型药物治疗,即对刚遭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病人实施混合药物治疗。

彼得 · 皮奥特

70年代末期,彼得 · 皮奥特(P. Piot)医生在比利时安特卫普行医,他开始注意到患有一种奇怪病因的病人接踵而来。数10名来自中非富有的男女相继前来就诊,他(她)们身患一种难以逆转且致命的奇怪消瘦综合征。直到1981年出席在美国召开的一次科学研讨会上,皮奥特才意识到10多年来在非洲肆虐蔓延的这种使人逐渐消瘦的疾病实际上就是艾滋病。

当时许多美国研究人员坚持艾滋病是一种由同性恋者性行为诱发传染的疾病。为了使人们确信艾滋病还有其它传播途径,皮奥特说服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一些科学家同他一道前往非洲扎伊尔实地考查。调查结果证实,在非洲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多以异性性接触传播的,通常表现为妇女将病毒传播给未出生的后代体内或由梅毒和其它各种性传播疾病帮助艾滋病扩散。彼得 · 皮奥特现出任联合国艾滋病研究计划署主任,他一方面开展艾滋病预防计划,另一方面极力敦促制药公司研制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感染的疫苗。

欧文 · 西格尔

美国多家制药公司争相把其他科学家的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他们独家专利产品。默克制药公司坚持致力生物化学基础问题研究,很少有其它公司在这一领域能够与其竞争高低。1986年,西格尔(I. Sigal)劝告默克公司上层人士应该把称作蛋白酶的一种隐形蛋白质作为主攻目标,因为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恰好利用这种蛋白质来复制更多的病毒。

西格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实验证明蛋白酶是病毒赖以生存繁衍的基本物质。他们逐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培育艾滋病病毒菌株并拼接出病毒的分子构造,这项研究工作将决定何种药剂可能遏制病毒生存活动。

西格尔从事的研究工作为90年代初期首批蛋白酶抑制剂的研制打下了良好基础,遗憾的是他未能如期见到成功的硕果。1988年12月21日他和269名乘客在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飞行途中遇难,时年仅35岁,令人十分遗憾。

达尼 · 博罗格尼希

美国杜克大学微生物学家博罗格尼希(D. Bolognesi)60和70年代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研究一种鲜为人知的微生物——一种可在老鼠体内致癌的反转录病毒。他显然知道,就其研究成果而言难以获得商业利益,但是他相信不远的将来这项研究工作有助于研究人员开发出多种治疗癌症的方法。

博罗格尼希最初设想显然不够完整。当科学家在80年代中期证明艾滋病就是由反转录病毒诱发的之后,他的研究工作一时变成万众瞩目的焦点,它有利于转向开发一种抗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疫苗。

不过科学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HIV疫苗何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博罗格尼希希望研制出一种增强人体免疫力的辅助药剂来对付HIV,虽然这种辅助药剂一时难以达到100%的防护作用,但是它可能有助于人体免疫系统围剿病毒直到尽快发明一种真正有效的疫苗来彻底消除体内病毒。

弗洛西 · 翁 · 斯塔埃尔

80年代末期弗洛西 · 翁 · 斯塔埃尔(Flossie Wong-Staal)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属下盖洛主持的癌症研究所实验室中工作。她发现了HIV何以如此致命的机理——HIV是一种变化无常的病毒,以致极少按其原形自身复制,由此导致病毒突变体能够抵抗各种药物乃至常规疫苗对它们都毫无作用。

上述发现迫使翁 · 斯塔埃尔从致力直接抵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研究转向采用基因疗法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1990年,她因此辞去丁盖洛主管的实验室工作,受聘于圣地亚哥加州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并在该中心主持研究工作。虽然她认为基因治疗尚需数年才能日臻完善,不过,由于基因治疗用药价格低廉和仅伴有极小的副作用而具有极大潜力,并将提供迄今最佳艾滋病治疗方法。

上述9名科学家始终不渝地致力于艾滋病研究才得以使治疗出现新的希望,鉴于他们的突出业绩和执着精神,被美国《时代》周刊一并评选为1996年世界风云人物。

[Time,1996年12月30日~1997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