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化学家博耶成功地创造了基因重组技术,并在大肠杆菌体内表达成功,一时间舆论大哗,人们惊叹不已。事实证明,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将成为现代高新技术的一项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生物技术产业无疑是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因此,科学家预测21世纪是生物工程世纪。
有头脑的企业家在这场高技术代替旧技术的变革中显得特别活跃,更是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对那些创造高新技术的科学家紧追不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生物技术出现之后,一位年轻的风险企业家斯旺逊(R. Swanson)通过电话与博耶取得联系,商谈如何将基因重组技术用于商业性开发。而博耶作为一位科学家,基因重组技术的发明人,这时正专心致志地进行系列试验,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他根本没有考虑一用技术去赚钱。当然无暇与外界联系。对斯旺逊的要求他婉言相拒。可是,斯旺逊还是盯着不放,再三要求,言明只谈20分钟,绝不影响博耶的实验。
博耶被这位企业家的真诚感动了,同意在实验室内接待他。谁知一见面,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一谈就是4个小时。他们从基因重组技术一直谈到成立生物技术公司,开发生物技术产品。说到资金,斯旺逊表示主要由他负责,博耶只需将技术入股。而此时的博耶身无分文,向同事借来500美元作为这个孕育中的新公司的一份股金。就这样,世界上第一家基因公司成立了,用重组的大肠杆菌生产生物产品。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生物技术公司风靡全球,成了新技术产业化的热点。在不到10年时间内,全世界这类基因工程公司不下千家。仅美国就有300多家。经营生物技术公司,有许多是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基因工程专家作后盾,有的公司半数人员有博士头衔,其中有的就是公司的老板或股东。这样,他们把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融为一体。从生物技术新产品的大量生产,直到打入市场,中间环节少了,大大缩短了从实验室到市场之间的距离。
博耶和斯旺逊成功了。他们在短短的几年内,取得了一年销售几亿美元的成就。我们从这个事实得到什么呢?我们上海每年有1000多项的研究成果,而真正转化为商品,形成产业的少得可怜。实验室内的样品再好,永远形成不了产业,也是枉然。“手拿金砖讨饭”的事,我们不能做了。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中国科研力量的集中地之一,在未来的经济腾飞中,走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是形成新的经济生长点的关键。
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药品的需求量每年达3000亿元,这是一个多大的市场!而用生物技术生产药品是大有可为的。我们上海在这个领域完全可以有所为。有所为的事,只要抓住不放,认准目标,就一定可以创出业绩来。到本世纪末,如果我们的生物医药产业形成占全国药品市场的1/10,就是300亿元,这是可以实现的。
在生物技术领域,不论是研究还是开发,在国内上海是走在前面的。问题是,还没有一批像斯旺逊那样的企业家,他们找上门去,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我们相信,上海人是聪敏的,也是精明的、高明的。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征途上,定会走出一条光辉大道。有眼光的企业家与有成就的科学家之间,携起手来,共同走向21世纪,为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贡献自己的聪敏才智。
我们热切期盼着,上海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应运而生,应运而进,应运而果,应运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