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奏响了中国航天工业的辉煌篇章。27年来,我国成功发射了49颗各类地球卫星,平均每年约成功发射两颗。历史上发射最多的1990年,一年发射了6颗卫星。可是在1997年,中国航天人把8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创历史最高纪录。
1997年,我国不仅发射卫星数量多,而且质量好。1997年5月12日,我国用“长征三号甲”火箭一举将“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送上了东经125度赤道上空,成为距地面3600多公里的又一颗地球同步卫星。东经125度对我国是太重要了,在此点定位的卫星,其波束可覆盖全中国。如果在1997年11月份以前,我国不占用这个位置,按国际惯例,别国可以占用。现在我们终于如愿以偿了!其实,早在1984年4月8日,我国用“长征三号”火箭就发射了“试验通信卫星”,成为世界上第5个自行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国家。随后至1990年期间,我国又先后发射了4颗实用通信卫星,组成了“东方红二号”卫星群。每颗星上有4个C波段转发器,电话传输线路达3000路,通信容量提高4~5倍,覆盖面积达90%以上国土,大大缓解了中国通信难的状况,使我国的通信、电视、广播事业进入了卫星传播的新阶段。然而至1997年,“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已全部超期服役,“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升空的。它上面装有24个C波段转发器,其中6个是电视传输通道,18个是通信传输通道。卫星外形呈箱体状,两侧为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跨度长达18米,太阳能电池功率达2000瓦以上。卫星采用了三轴稳定技术,其发射面稳定地对准地面,提高了发射效率。较之“东方红二号”卫星,它无论在转发能力及寿命方面,均有大幅提高。
1997年6月10日升空的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重达1.38吨。它是我国第二类气象应用卫星。早在1988年9月7日,我国用“长征四号A”火箭,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送人了距地面901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1990年9月3日又将“风云一号乙”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近极地的极轨气象卫星,每天可对全球表面巡视两遍,能观测全球气象,获得中长期天气预报所需的数据资料。由于其轨道高度低,探测精度和空间分辨率比较高。但它对某一地区每天只能进行两次气象观测,所以它观测不到诸如风速等变化快、生成时间短的小尺度气象资料,不适于短期天气预报。因此人们要研制像“风云二号”这样的赤道上空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即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它可以连续观测地面某一地区,获取该地区小尺度气象资料,用于短期天气预报,尤其对监视灾害天气特别有利。但它对高纬度地区的观测图像因失真过大而无效,而这一点正好由极轨气象卫星来弥补。所以对我国这样幅员辽阔、天气情况变化复杂的大国,既需要极轨气象卫星,也需要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与“风云一号”两类卫星正好相得益彰,构成了我国较完整的气象卫星观测系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上面装有先进的扫描辐射计、数据传输与云图广播转发器和数据收集转发器。它定位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处于观测我国大陆和海区的理想位置,能覆盖以我国中部为中心的约一亿平方公里的地表,观测和提供我国西部、西亚、印度洋区域大范围的云图、温度、水汽和风场等气象必威在线网站首页网址 ,对监测来自青藏高原、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等对我国产生主要影响的天气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各项技术指标均为90年代国际水平,它的器件引进率不到10%,造价仅为国际同类卫星的一半,它传回的图像质量不仅达到日本最新GMS(气象)卫星的水平,其红外和水汽图质量更优。“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开拓了我国在赤道上空地球同步轨道上进行气象观测的新领域,提高了我国气象预报和减灾防灾决策的即时性和准确性,使我国空间技术跨上了新台阶。目前世界上同时拥有这两类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
1997年我国先后发射6颗外国卫星。我国用自行研制的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将美国劳拉公司为菲律宾制造的重达3吨的卫呈送入预定轨道,表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能把5000公斤有效载荷送入高轨道的能力。我国用“长征二兮丙”火箭成功地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两颗“铱星”,一举送人预定轨道,展示了我国“一箭多星”的成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