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个性的科学”可能会被指责为语言矛盾,故弄玄虚。然而这门科学确实存在,且日显其重要性,不断繁荣发展。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汉斯 · 埃森克,他于今年9月4日逝世,享年81岁。
埃森克生于柏林,因厌恶纳粹政权而于1934年离德去伦敦大学读书。他想学习物理学,但因原来的学业不能被承认而在心理学专业注册就读,这是学校允许他就读的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一个专业。
当埃森克在40年代开始工作时,心理学领域可说是一片混乱。几千种个性特征主要是通过简短的调查表来鉴定、命名和估量的。人们企图用多元统计分析法来简化大量材料。但对什么是正确的分析方式其实并无一致意见,虽然除埃克森以外,大家都认为求得纯粹的统计学答案是可能的(只要能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方法最好就行了!)
埃森克针对这种陈词滥调而提出的第一个重要且十分卓越的见解是:不可能依据纯粹的统计学准则来寻求答案,任何答案都只能作为一种假说,并需要经过正规的科学验证。他指出,所有的答案在数学上都是等价且可互相转译的。因此问题不在数学,而在于哪一种数学答案最适用于真正的“个性结构”。
那么个性结构又是由什么导致形成的呢,如果个性结构这个东西真是存在的话?对此,埃森克又提出了他的第二个卓越见解:根源只能存在于脑组织之中,不论与个性形成有关的是遗传的、环境的抑或社会的影响,它们都必需通过调适脑的功能而起作用。但在40年代和50年代,要直接研究脑功能的有关特征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根据对行为的实验进行推论。在应用这一方法时,埃森克承认他是步巴甫洛夫的后尘的。但巴甫洛夫是从观察动物行为开始,进而推测人类个性;而埃森克则是从测定人类行为的个体差异开始,进而根据动物行为从哺乳动物的脑中寻求解释。由于他不得不利用这方面更加基础而又相对落后的科学领域的知识,在他提出的有关个性的包罗万象的学说中,就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错误之处。但他为这一学说所勾划的基本的逻辑构架,将长存不朽。
埃森克所论述的问题当时几乎都是争论的焦点;而今则他的基本假说已被广泛认同为正确的了。例如,他依据传统的科学简约原则,坚持认为人类的个性只能在定义空间的少数几维(他认为是3维)中变化。他顽强地捍卫他的观点来与一种反对意见相对抗,这种意见最初认为至少有16维,现在让步为5维,其中2维(外向性和神经过敏性)是与埃森克提出的相同的。他还坚持认为沿着他的3个主要的(第三维是精神错乱性)产生的变化,大多反映了附加多基因的作用,精神错乱常常是由于这些基因连续地分布在易受伤害的极端位置之故。这一观点——最初曾立即受到临床医生和社会科学家的反对——现在已被普遍接受,以致引发了一场鉴别决定高度神经过敏性,以及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基因的国际竞赛。
毫无疑问,埃森克的最重要且具有最久远影响的成就是他创立了关于个性的科学理论。仅此一项,他就理应在他自己的国家获得荣誉,然而没有。发生这一疏漏的原因,部分地是由于他从事了作为辩护人和辩论家的种种活动。他进行的第一场论战是反对精神分析理论的。1946年,他被精神病学家奥勃莱 · 路易士派往精神病学研究所工作。他去那里的目的之一是开创培训临床心理学专家的课程。他全面搜寻了美国(那里精神分析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材料后,把取得的案例都抛弃了,却根据基础的和临床实验所得到的证据建立了他自己的新的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此后被全世界复制采用,对于最有效的神经性疾病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虽然埃森克对于发展这些疗法的直接贡献不大,但他的主张在传布有关的信息方面却十分重要。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与整整一代心理力学精神病学家疏远了。此外,又因多种政治原因,如他认为不能排除智商的民族差异或性别差异至少部分地具有遗传学基础,认为吸烟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可能要以一个共同因子作为中介等等,又增加了更多的论敌。
生活中的埃森克是一个和蔼可亲、彬彬有礼的人。但在学术文字上,他是好斗的,他用知识作武器,无所顾忌。这个好斗性无疑使他的名誉蒙受损失,但他作为他那一代人中最卓越的心理学家的地位,将存留史册、当之而无愧。
[Nature,1997年10月23日]
汉斯 · J · 埃森克 创立现代个性科学理论的心理学家
发布时间:98年02月27日
必威体育备用地址
目录 contents
本刊特稿
气候学
生物工程
生物工艺学
医学
知识经济
今日启明星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