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启明星专栏推出的俞跃辉博士是搞薄膜合成和表征的年轻研究员,现供职于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是该所一个开放研究实验室的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与俞跃辉认识、交谈虽只有短短二个小时,但彼此印象都很好。小俞也是文革结束后不久考入大学,接受正规训练而一步步走进科学殿堂的。1985年他从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半导体化学专业毕业,随后考入中科院上海冶金所做研究生。4年后(1989年)他获得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的博士学位,此后即在冶金所从事薄膜合成和表征的科研工作。
小俞他们所搞的薄膜与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塑料薄膜是两个概念,这种薄膜的厚度仅为几个纳米到微米之间,都是采用物理化学方法“生长"出来的,目前多数微电子器件都是在薄膜上做出来的。可以说没有合成薄膜,目前最热门的信息技术产业将无以生根。俞跃辉博士主要从事用离子束方法合成多层结构薄膜和表征工作。
俞跃辉说自己在研究工作中的灵感、悟性多是基于大学时代扎实的物理功底。他大学时的专业课主要为化学和材料,但他对基础物理有极大的兴趣,自学了所有的大学物理课程,而且其物理考试成绩超过了自己的化学专业成绩。俞跃辉认为自己现在从事的研究工作之所以比较顺利很大原因得益于对基本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把握。只有对技术问题中的物理现象加以解释才可能做出国际前沿水平的工作,这种感觉是俞跃辉工作多年后体会出来的。这些年来他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并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诸多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多少与他的物理直觉、基础专业的扎实根底有关。
小俞认为自己已有的成绩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帮助,导师邹世昌院士更是对他大胆放手,鼓励他去尝试新的想法。他所在的离子束开放实验室是一个高效、和谐的研究集体。小俞告诉我,尽量安排年轻人在研究生刚毕业乘年轻、思维比较活跃时出国访问合作研究一段时间,以把握国际科技最新发展必威在线网站首页网址 是这个研究所领导非常英明的做法俞跃辉本人就是在获博士学位后即获准到德国作为期两年的访问研究的。
小俞现在身兼实验室副主任,参与部分科研管理工作,这使他有机会来思考一些科技体制改革的问题。我们的话题一转向此,我发觉他见解之深不亚于他对学术问题的阐释。
俞跃辉认为中国的科技产业化问题之所以长期来没能很好解决,从研究所科研的角度来反省,至少与我们这一环节不够稳定有重要关系。俞博士认为,高科技产业化的过程可以视作是多环相扣的一条长链,研究所作为科技成果的产出单位在这条链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产业化多年不成功的教训使我们反省到,从样品到小(中)批量生产出成品这一环是产业化成功与否的关键。这里无疑涉及到经费问题、人员问题,但关键是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我们必须把自己这一环做得十分稳定,这样整条高科技产业化的长链才可能是稳定的,这也是所有中国基础应用类科研院所的唯一生存、发展之道。
小俞认为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教训太深刻了,就不少基础研究的水准看,中国的水平并不逊色于科技先进的发达国家,但越到应用、越到产业、越到产品阶段,我们与之的差距就急剧拉大。“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不但要把基础应用研究做好,而且要把这一成果放大并稳定地做出一批,以顺利过渡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阶段。只有我们每一环都稳定了,整个国家产业化的链条才可能是稳固的。”这是一位年轻中国学者鉴于国内科技产业化的现状痛定思痛发出的真切心声。
俞跃辉认为,中国的科学家,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如果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科技产业化工作,我们将成为失责的一代人。
俞博士告诉我,包括他们中科院冶金所在内的一大批科研院所更大规模地改革改制已势在必行。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结局和出路都已经十分明显,我们必须赶快行动。
俞跃辉与我告别时,我能感觉到他有力一握传达给我的信息:我们将努力干,争取最好的前景,这样,未来的世界才会有我们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