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环境问题时,“可维持性管理”已成为一个最新的时髦词汇。它的意思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我们虽可利用动植物,但也应为每个物种的存活留下余地。这听起来的确很好,但到底可行吗?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但至今仍没人知晓人类的活动到底对环境造成多大的“创伤”。从“全球气温上升”到“臭氧层空洞”,人类被认为是这诸多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然而,毫无疑问的是人类对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动植物起到极大的破坏作用。

目前每年有将近50,000个物种绝迹。牛津大学的地理学家尼克 · 米德尔顿博士(Nick Middleton)认为: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所有现存的生物将受到的影响。他说:“所有物种在某些方面都相互赖以依存。如果你把其中某一个物种从这个复杂的相互关系网中除掉,那么你将对这个生态系统的连锁作用措手无策,这是相当危险的,因此,如果失去了一个重要物种,那也许还会引起其他物种的绝迹。”

事实上,问题还要复杂得多,很难找到任何明显可行的方案来解答此道难题。这不像“全球气温上升”和“臭氧层空洞”可用政府强制减少废气排放的措施得以解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仍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

最近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观点“可维持性管理”。这意味着人类既可利用动植物为自身谋福利,又能给各个物种的继续存活提供空间。

“可维持性管理”被认为是防止生物绝迹的既实际又经济的方法。它为地方百姓提供了一个相当恰当的经济理由以保护当地的动植物,而不是大量使用无效的强制性法规禁止非法偷猎。比如,在津巴布韦,人们使用“可维持性管理”项目来保护大象。外国游客支付很多钱来捕杀大象以用于娱乐、这些钱给了捕猎所在地居民。理论上,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地方居民会自觉保护大象,而非偷猎或允许其他人去捕猎它们。

这听起来还真像个明智的策略,但它到底可行吗?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腐败现象的普遍存在,有些观察家怀疑这些钱是否灯的能到达应得到它的人手中。其他人却想知道当地居民怎样有效地停止非法捕猎。

还有另外一些关于“可维持性管理”可行性的问题。当被实施于保护热带丛林这些有大量生物生存的地方时,它能否发挥实际作用。从理论上说,这个原理应当和保护大象一样——允许伐木公司砍伐一定数量的林木,但不至于完全毁灭森林。

'森林的可维持性管理应如对再造林的投资一样对砍伐林木数量加以控制。由于几乎所有热带森林都位于那些迫切需要从伐木中得到收入的国家,因此在那里很少有规章制度和奖励性政策来控制伐木数量。实际上,对于伐木商来说,最切实最经济的手段是尽快地砍伐尽量多的林木。

其中有一个经济学上的原因,那就是热带丛林中商用树种的不变价格,价值量每年顶多只能以4%至5%的速度增长。这种利润率和投资者能取得至少15%投资回报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相比较,人们就可明显地看出:延缓“丰收”的时间是无任何经济意义的。

有一个方法可以保证那些经过“可维持性管理”的木材能卖出去。原则上,消费者只购买这种木材,从而使伐木公司不再破坏环境而开始保护“绿色”。但不幸的是:本来滥伐林木可带来更为可观的收入,以致经管理的木材价格上涨5倍以上。这种上涨迫使消费者不管森林到底有多“绿”也不愿购买这种木材。

由于这些原因,对于热带树林实施可维持性管理的措施在不久的将来将不能得以推广,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沮丧的消息。据估计,这些森林集中了地球上50%到90%的动植物种类。科学家在一项研究调查中表明:位于南美西部的秘鲁每5平方公里的雨林带就聚集了1300个种类的蝴蝶和600个种类的飞鸟,而整个美国大陆却只有400种蝴蝶,700种飞鸟的记录资料。

科学家纳曼 · 米尔斯(Norman Myers)把这项工作当作“我们管理地球的一个重大试验”。他说:“我不知道后果会如何,假如我们把这一试验弄得一团糟,我们又不能移居到别的行星上……只有地球能让我们居住,只有这项试验能让我们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1998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