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危险作出反应的天性,对人的生存曾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天性直接从原始人类遗传以迄现时代。它除困扰人的心情外不会造成别的什么,有人因此不把这种心理应激或紧张状态当作一回事。理由是“那不会杀害我,却使我更强有力”。但科学已证明此说大谬不然。大量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应激能对身心造成多方面的损害:不仅导致心脏和肿瘤疾病,而且会使记忆力丧失、免疫功能减退,以至造成一种独特的肥胖症。那不会杀害你的东西,到头来真的会将你杀害呢。

什么是应激?

禅宗大师们对此是早有认识的,瑜珈之类的方法现在也仍被应用于治疗心理紧张。但正统的西方医学却一直拒绝接受认为纯粹的心理状态能对血管、器官等经验领域产生可测量的效果的观念。只是到了近年,研究人员才依据唾液中某些激素的浓度开始对应激状况进行测量,并开始追踪人体从经受了45分钟的交通拥挤到心脏监护室后所产生的复杂的神经、化学变化。结果表明,男人与女人的应激过程不同。而关于应激如何影响婴幼儿发育的证据则较混乱。现在,一门全新的学科:心理神经免疫学已经产生。匹兹堡大学的勃罗斯·拉宾教授称,“已经有足够的流行病学材料来显示应激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但其机理则尚须继续研究。”

应激的特定概念只是到本世纪30年代才由内分泌学先驱汉斯 ·赛尔耶提出。正是赛尔耶认识到有机体共同的对范围广泛的不愉快的感官或心理体验作出生物学反应。这些体验称为“应激源”。简言之,应激源就是你要躲避的一切:如你是实验室小鼠,那就是电击;如你是被捕食动物,那就是食肉兽;如你是股民,那就是股市猛跌500个百分点……这些都是突出的应激事件;任何人都会感觉到由此而造成的肾上腺素冲击:心跳砰砰、口干、恶心等。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得不太频繁,人类是能正常对付的;但若一再发生,就会造成叠加的后果,不知不觉地影响终身。

应激对人体的影响

关于应激与免疫功能减退之间关系的经典性研究完成于1991年,当时心理学家希尔顿 · 科恩及其同事证明,在应激试验中反应强烈的人当感染呼吸道病毒时更易患感冒。去年,他又重复了这一试验,并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结论:虽然个别的应激事件并不会影响受试者得病的机会,长期的应激——例如与家庭成员的持续不断的冲突——却会使这种机会增加3至5倍。此外还有专家发现长期照顾痴呆配偶的人体内产生的流感病毒抗体要少于同年龄的人。这些专家认为,“人类不应面对长期的慢性应激。我们不应长期陷于不祥的记忆、焦虑和挫折之中。”

人们还研究了长期应激与心脏病之间的关系。与人类一样有社会等级之分并都易患冠状动脉疾病的猕猴常被用作应试动物。结果发现,低等级的猕猴更易患动脉粥样硬化。但如猴群中引入了新的猴子从而人为地扰动了原来的社会等级时,那么高等级的雄猴就被迫要为建立它的统治地位而打斗,从而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疾病。

然而应激反应显然是服务于进化目的的。这主要是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危险作出反应:一方面,是逃避或战斗反应。这涉及“交感神经-肾上腺-脊髄枢椎”(SAM)。当你感到一种威胁,如发现灌木丛中蹲伏着一头狮子时,脑部就将信息通过脊髓送至肾上腺,提示泵出肾上腺素。几秒钟内,你的肌体就发生变化。为准备用力,血压和心率达到最高点;肝脏输出葡萄糖,并调动脂肪储备以产生甘油三酸脂作为能量;循环系统将血液从消化器官等较次要的地方转送到头脑和肌肉中。如果你要在此后的10分钟内生存下来,这一切都是必需的。

文化的进步,使这种原本偶然发生的肾上腺素冲击,在人们遇到每一次交通信号灯时都会体验到。但由于这时你是坐在汽车里,你体内为此准备好了的一切都被浪费了。而比浪费更糟的是:血压升高时的每一次心跳都会对动脉造成损害。多余的脂肪和葡萄糖由于不能正常代谢,会在血液中停留。脂肪促使血管内形成血小板,导致心脏病;高水平的葡萄糖则是糖尿病的前奏。

第二方面的应激反应发生在此后的5至10分钟内。这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枢椎”(HPA),似与情感和理智的应激密切相关。HPA来源于下丘脑,它指示垂体产生一种叫做ACTH的物质,以刺激肾上腺皮层产生出一组激素,称为葡萄糖皮质甾类,后者似可刺激脑中的海马状突起,从而促进记忆和学习的能力。但这种激素过量却又会毒害海马状突起。患抑郁性创伤后综合症的人其葡萄糖皮质甾类水平一般超常,磁共振扫描显示他们的海马状突起缩小,从而导致记忆和认知能力受损。葡萄糖皮质甾类还会抑制免疫系统,使人易于感染疾病。

更加惊人的是,应激还会改变人的外形。由于应激反应可动员体内的脂肪储备以产生能量,脂肪就有必要在肝脏附近储存起来。腹部的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皮质甾类是十分敏感的,因此这种激素浓度高的人易于在身体中部积聚脂肪,变成大肚子,尽管身体的其他部分较瘦。研究人员认为一个人的腰-臀比例是鉴别他是否易患与应激有关的疾病的有用标志。

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得这些病或这些病中的任何一种。人们对同样的应激源的反应是不同的。各人的皮质醇水平不一样(一般是年龄愈大浓度愈高),并随应激反应而变化。1995年,有人做了一个试验,让20人经受了一场连续5天的累人的当众心算表演。开始时他们唾液中的皮质醇浓度都是每立升7?8毫'微克分子,第一天,有7个人的平均皮质醇浓度就升至29,而其余的人只有19。经了解,前面7个人认为自己的表演不及他人,较少自信,精神不振。他们自称身体的健康状况也较差。

应激反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专家们还发现男性与女性也有很大差别。女性在作出应激反应时血压不会升得像男性那样高(虽然绝经期后的反应显著增大)。但使她们作出反应的外界应激源的范围则比男性广,因为男人一时只注意一事,而女性则把许多零碎事儿汇集起来,关心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性别外,儿童时期的遭际也对一个人的应激能力有重大影响。在孤儿院或缺少关怀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其葡萄糖皮质甾类水平较高。如果你的家庭一直吵吵闹闹、不稳定、不和睦,那么以后就会对应激产生更大的高血压反应。孩子头脑的发育到8岁左右仍受环境的影响,脑细胞因感受刺激而生长或死亡。如果他们很早处于高度惊恐状态,就会经常有大量的肾上腺素输出。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时,就常会感到空虚或厌烦。反之,在无忧无虑、备受关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则会使应激反应减轻。如由于切割包皮而产生的应激反应常使新生儿体内的皮质醇升高。但只要照顾得好,仅三个月的婴儿也能忍受身体上的不舒服而不致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只是哭叫,激素值却不会相应升高。

许多专家认为儿童期应激引起的问题现呈上升趋势。家长们常把这种应激的产生错误地归咎于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认为是由于他们担心缺少友情和不讨人喜欢等引起的。但实际上使他们苦恼的却是大人。例如父母生病、发火,或离婚等等。有的孩子甚至还像大人那样担心战争、环境污染和犯罪等全球性问题。

这就产生了一个没有哪位专家敢于回答的问题:是否应激正变得日趋严重,在不可避免地危害现代人的生活?有人认为,200年前儿童未及成年就死亡是常事,因为那时生活中的应激更严重。但也有人认为那时的生活更单纯,人们靠大家庭、宗族和乡村的帮助而生活,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生活中充满焦虑。可以肯定的是,人们是经历几百万年的进化,不断克服了各种危险而来到今天的世界的,许多危险现在早已消失了。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已不是如何克服危险本身,而是如何克服我们对.于危险的太过于人类化的反应。

[Newsweek,1999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