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李瑞阳离开家乡已有20多年,在北京,在上海学习、生活,在高校执教这么多年,又啃过几年洋面包,但与他交谈,你还是听得出他的湖南家乡口音。
李瑞阳拥有多种头衔,职务,比较准确揭示他身份的职务有;上海理工大学(前身为上海机械学院)科研处处长,该校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这一系列实际性工作看,他在管理、教学、科研三方面都负有很重的压力,也可以说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功。李瑞阳说他确实很幸运,应该抓住的机遇都没有放过。大概追述起来,李瑞阳有三次大的转折。
首先是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还在湖南桃源县一家日杂废旧物资公司工作的李瑞阳(此前他在17岁中学毕业后当过两年知青),从广播里听到了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往届生也可报名参加应试的消息。已经丢开书本几年的李瑞阳朦胧中似乎听到了命运的敲门声。他从门市部回收的废旧书籍里找到一些参考书,然后是拼命地准备,由于原先基础比较好,最终他获得了北京钢铁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李瑞阳说他当时又是从广播里听到自己被录取的消息,连夜跑了50多里路,赶到县里拿录取通知书。
大学几年过程不及详谈,但不难想见自然是十分刻苦勤奋,否则难以解释李瑞阳何以能一路读到博士。82年,李瑞阳从北钢冶金炉专业毕业后考入上海机械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三年后又入该校攻读同一专业的博士学位,并在两年后(87年)赴加拿大接受加方导师的指导(中外联合培养)。对李瑞阳来说,他的第二次转折出现在此后。89年6月初,刚完成在加拿大学习课程的李瑞阳按预定时间回到上海,准备接受两国导师的论文答辩。89年6月在中国是一个不太平凡的日子,李瑞阳的回国成为当时一个注目的新闻,国内重要媒体对此作了报道。撇开政治因素回过头来看,李瑞阳确实是又一次抓住了机遇,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路线没有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向也没有变,这意味着对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需求。作为中外联合培养的首批博士生,李瑞阳学成后按时回国,这也是他日后受得了重托的原因之一。
这以后的差不多8~9年里,李瑞阳从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的讲师一直到教授、博导,行政职务从教研室副主任到副所长、所长,以后又担任校人事处处长、科研处处长,虽是一路上升,却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
李瑞阳的第三次机遇表现在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上。李瑞阳是学热能和制冷工程的,目前他还身兼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多项专业职务。十几年来,他负责或为主完成了二十多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毛细管内汽化和气液两相流的研究”获国家机械工业局(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所开发的毛细管内流动模拟和分析软件被国际著名大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购买了使用权。这些都表明李瑞阳在专业研究上的深度,但他又并不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某一学科的某一点上。他甚至认为,即使对一个专业技术人员而言,在50岁以前还不能完全把自己锁定在一个研究方向上,而应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特别对那些新的学科生长点应该保持较高的感知力,这一点在今后尤其重要。李瑞阳大约是在80年代中期起就注意到国际上当时刚兴起的CFC氟利昂)替代技术研究,意识到这方面的研究一定不能滞后。有鉴于此,他和他的导师陈之航教授一起上书上海市市长,建议在上海尽快立项研究CFC的替代物,上海机械学院因此成了国内最早从事CFC替代研究的单位之一。他主持的EHD强化传热课题,将电磁学理论应用于传统的传热学领域,取得了沸腾换热系数增加数十倍的可喜结果。针对当前电力负荷昼夜需求差距日益增大的问题,又开展了新型蓄冷系统的研究。在本期的启明星专栏,读者可以读到李瑞阳教授的综述性文章;“21世纪的重要能源——生物质能”,这也是他近年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李瑞阳认为,现在人类正进入全球化时代,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有环境和能源问题,如CFC的不节制使用导致了地球上空臭氧层的洞穿,包括人皮肤癌在内的疾病将大幅上升,另外,化石能源所产生的诸多弊病也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李瑞阳较早地顺应了这一学科发展大势,显露了作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的素质。
接下来如果要我预测一下李瑞阳的第四次机遇会在何时,会是什么的话,我想他可以考虑在兼顾教学研究的同时,逐步把重点转向创新科技产业化,利用理工科大学的优势和自己已经形成的研究实力,与风险投资结合,创建1~2个风险投资企业,重点会是新一代的制(蓄)冷技术、环保技术、新能源及其服务,我估计这一点李教授和校方可能早有预案。总之,现在正是可以干这件事的时候,这不仅是李瑞阳个人的机遇,也是国内大学、研究所可以而且必须有所作为之处。
(江世亮采写于1999,10,10)